APP下载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

2017-06-01武晓亮

艺术评鉴 2017年6期
关键词:演奏分析风格特征结构特点

武晓亮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钢琴演奏家,是后期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他的《24首钢琴前奏曲》在创作手法和演奏特点上都极具个性,是俄罗斯乃至世界钢琴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位钢琴大师的艺术风格,掌握其演奏方法,本文将通过对其中《g小调前奏曲》(Op23-5)的创作背景﹑结构特点﹑风格特征和演奏技巧等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去了解和掌握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思想。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g小调前奏曲》 结构特点 风格特征 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7-0012-03

一、创作背景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g小调前奏曲》的灵感一部分来源于他强烈的俄罗斯民族情怀,另一部分则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是受压迫的、奴役的民族,人们在贫困中压抑着生活,这就使得俄罗斯的民族音乐情感里有着悲哀的基调。拉赫玛尼诺夫正是怀着这种民族责任感在艺术创作中反映为人民为争取幸福而斗争的艺术情感。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有其特有的艺术特色。他的艺术生涯虽然跨入了20世纪上半叶,但是他基本上保持了19世纪西欧浪漫乐派(如舒曼和肖邦)、俄罗斯民族乐派(格林卡、“强力集团”),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传统,没有去追寻瓦格纳、德彪西以及其他更新的潮流。他的作品真切地反应了世纪之交人们动荡不安的思想情绪和他对故乡的深情,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创作既吸收了李斯特的辉煌技巧和肖邦的诗情画意,又继承了格林卡的亲切质朴和柴可夫斯基的真情倾诉,他将这一切同自己的切身体验融为一体,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他的《前奏曲》短小、精练,所反映的是精神生活中的瞬间感受。此特点与肖邦等人的“即兴性”特点相似,但比较而言,他的作品更加注重对思想内涵的思考。

二、《g小调前奏曲》结构特点及演奏技巧分析

本曲运用了典型的4/4拍子,属于进行曲风格,音乐呈现出特有民族风情与浪漫主义风格相结合的特点。作品中大量使用和弦、跳音与琶音等音乐织体,这些音乐织体的运用使作品体现了不一样的特色。调性为g小调,是一首典型的再现复三部曲式。

(一)结构特点

1.曲式分析

《g小调前奏曲》是一首典型的再现复三部曲式。曲式结构框架为:A — B —连接部— A1 —尾声。第一部分在作品开端由A 部进入(1-34小节),结构为:[Aa(9+7),Bb(6+2),A1a2 (10小节),调性为g小调,音乐内容气势磅礴令人激动。

开头两小节的引子是第一部分最重要的节奏型,贯穿整个第一部分和再现部。多声部的特点使得乐曲的空间感立刻呈现出来,音域范围涵盖从低到高三个音区。

第二部分B 由35-53小节组成,结构为:( c,d ),此时调性转变由原来的g小调转为了同主音的G大调,且速度转慢情绪转为抒情(并在此基础上穿插了3小节的连接以连接二三声部)。在这部分中伴奏织体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前一部分的柱式和弦转变为琶音,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和抒情性,旋律主题部分由和弦连接构成既满足了歌唱性的需要又有丰富的纵向和声支持,音乐情绪饱满。

第三部分A1 由54-79小节组成,结构为:[A2(10小节) B(8小节)A3(12小节)],此部分调性又回到了原来的g小调,同样也是采用了跳音与密集节奏型的完美组合,该部体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最后尾声(80-86小节)结尾处采用了属音到主音的结尾形式,干净利落。

2.旋律特点

这首作品在旋律创作方面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进行曲风格与舒缓风格旋律的对比。第一部分跳音旋律的出现使得节奏感十分强烈,在高潮部分高声部旋律往往进行扩展与段落间的拖延,运用这种手法来促使即将进入的抒情效果(中部)。到了中部优美宽广的旋律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大草原的一望无际。低声部琶音的运用推动右手大和弦旋律的前进,使其充满沉思同时又不失优雅。

3.和声特点

拉赫玛尼诺夫在和声技法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现代和声与传统和声的相结合。首先是传统和声的运用,他不仅运用了同名音转调,而且还多次采用离调回调的形式。其次是“他独有的平滑声部引导下的变音体系,其中“离调”的最多,“守调”的次之,“装饰性”的少些。他也常把三种变化音结合起来,形成各种混合的变音体系”①。《g小调前奏曲》的第二部分,其高声部的旋律采用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多层次和声的写作手法。乐曲42-49小节右手大和弦的高声部与中声部的交替进行,并穿插着一些变音体系的出现。既体现了自成一体的风格,又体现了其创作的“技巧性”的乐感美。

4.节奏特点

把民间舞蹈的节奏融入到作品当中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上的又一大特点。《g小调前奏曲》就是将俄罗斯的歌唱旋律和民间舞蹈的结合。在呈示部作者运用了密集节奏型与大量跳音相结合的方式出现且不断变换交替,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与呈示部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在作品中部,中部采用了拉赫玛尼诺夫式旋律。高声部大和弦与低声部快速流动琶音的结合,高声部大和弦奏出优美抒情曲调,低声部琶音快速流动,与前后两段形成鲜明对比。为此,里斯曼恰如其分地评论道:“它具有俄罗斯风景画的无限魅力”②。进入再现部,密集节奏型与大量跳音的再次出现又一次与中段形成对比,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织体使其力度更刚强稳健,情绪激进且给人一种坚定的力量。

(二)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既是作曲家又是一位技巧娴熟的钢琴家,具有浪漫主義的演奏风格。对于本首作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其技巧性。

1.音色

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前奏曲需要一种深厚、扎实、沉稳的触键,以获得明亮、饱满、有穿透力的音色③。在第一部分与再现部出现的跳跃音型与伴奏织体不断交融,音乐的力度要求越来越高,预示着曲子高潮的到来。这部分是不太容易掌握的地方,因此在演奏时要注重把握音色的明暗和力度的强弱对比。同时还需配合踏板的合理使用,演奏时要突出左右手高声部旋律,体现声音的颗粒性,让音乐的进行更具有推动性(乐谱17-23小节)。

中部,左手大量的琶音在演奏时手腕要柔和灵活,通过手腕的“把位”感使那些大幅度的琶音演奏更为流动连贯,同时大拇指的内转移动也需要手腕的配合把手引导到正确的键上。右手的大和弦触键要深,加重小指的力量以突出高声部,应充分体现既深厚又不失饱满的音色(乐谱39-40小节)。因此在这首作品中,音色的处理上对于不同形式的节奏型,不同形式的风格应有不同的方式去演奏。

2.力度

夸张、极端的力度变化在本作品中运用得淋漓尽致。此曲从谱面标记来看力度变化经历了pp-p-mp-f-ff的变化。力度阶梯式的上升及强弱的穿插综合为作品提供了动力,推动音乐情绪走向高潮。这些强弱的变化体现的是作者心中情感的起伏,力度记号的多次不同的穿插,强弱的弹奏是作品在演奏技巧方面最有难度的地方。力度阶梯式的上升和突然之间的下降也是考验演奏者演奏技巧的一大方面。《g小调前奏曲》中所标记的力度符号要比肖邦等人密集许多,由此可见他对力度运用的重视。在《g小调前奏曲》中,力度表现反差最大的是在23小节上由ff-p,25小节上又由p-ff。因此,在弹奏时手指不仅要下键快,更要注重指尖、大臂、腰等力量的协调运用。

3.节奏型的把握

作品的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均是进行曲风格的节奏音型,八分音符的三重齐奏出现其中。然而到了中部速度变慢,这时则体现了一种优美宽广的旋律。左手琶音一次次推动右手大和弦的层层递进,有预示性的又一次迎来了具有动力节奏型的再现部,且力度更强,速度更快,不断发展。因此,对于节奏的型的把握,在演奏时既要表现节奏的弹力与动力,又要使其整齐声音干净利落。弹奏时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法抑制的热情抒发(乐谱47-53小节)。

三、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曾说过:“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应该表现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精神,他的爱情信仰及他所喜爱的书籍和绘画的内容……”在他的《g小调前奏曲》中作者在基于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发挥创作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极具俄罗斯魅力的艺术画卷。本文对《g小调前奏曲》的創作背景、风格特征、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为我们以后理解和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创作背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从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理解拉赫玛尼诺夫创作《g小调前奏曲》时所体现的人文性与社会历史性内涵,并在弹奏时更加准确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风格特征、曲式结构等的分析,可以让我们从音乐作品本身的内部特征,更清晰地感受到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强烈俄罗斯民族特征与俄罗斯歌唱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其作品的曲式结构的把握,可使我们对曲子的肢体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为顺利地演奏作品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对演奏技巧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在演奏技术上更准确的去弹奏作品,为更好的演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注释:

①华萃康:《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巧》,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②马冬莉:《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7年,第14页。

③王文娜:《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技法研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5月,第15页。

参考文献:

[1]孙思冰.描摹灵魂的声音——谈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J].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2013,(09).

[2][俄]拉赫玛尼诺夫曲,龙吟编.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曹众.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猜你喜欢

演奏分析风格特征结构特点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基础结构设计探讨
斯克里亚宾b小调练习曲Op.8,No.3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
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