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实践探索
2017-06-01胡明华
摘 要:素质教育是学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抓手,它为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提供了理论支撑,必须在院校层面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并积极找寻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作为航海类高职院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借示范校建设契机,探索出素质教育的新思路:确立素质教育发展思路,搭建双素质并重课程体系,构建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着力提升校园海洋文化特色,彰显学校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航海类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胡明华(1965-),男,安徽巢湖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轮机工程技术。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5JSJG013),主持人:马长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14-04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完成,各高职院校亟需探索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应然的价值取向与实然的社会现实存在矛盾,对于高职院校要不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如何开展素质教育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期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规范研究抛砖引玉。
一、对要不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思考
《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担负着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社会性功能,更肩负着育人为本与厚德载物的个体性功能。而就教育的本性而言,育人功能是其本体性功能,否则职业教育学生的所谓“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最终只能成为一曲“空城计”。素质教育将个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逻辑起点和目标归宿,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应该也必须成为各职业院校关注的重点,因为就职业教育本身而言,“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职业教育”[1]。
然而,受长期以来经世致用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素质培养和精神关怀,利益价值和工具价值乘虚而入,价值理性和人文理性严重缺位,在此理念引导下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碎片化、单一化、表面化和单向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时间上讲,素质教育理应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学生培养的始终。但多数院校还停留在开设几门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且这些课程多安排在低年级阶段,课程结束则意味着素质教育的结束。也有院校试图通过举办几场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主题讲座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讲座结束同样意味着素质教育的结束。这些做法都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因为素质教育作为点化与润泽、激励与导向、制约与规范学生的重要抓手,需要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此发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正所谓无意识受到的教育最“销魂”。
第二,从空间上讲,素质教育理应渗透到学校育人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环节,集中反映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但很多职业院校物质文化层面的素质教育特色不凸显、制度文化层面的素質教育管理条例不健全、精神文化层面的素质教育内涵空洞单一,无法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功能。多层面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射到学生个体身上,则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为在一个校园文化贫瘠的土地上是无法培养出有灵性、有创造性的独立个体。
第三,从内容上讲,素质教育理应体现在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真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2]。但目前高职院校可能在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的做得有些特色与亮点,相对比较成功,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素质教育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要求[3],因为个体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4],存在各方面的需要,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素质教育的参与和投入是不完整的。
二、对开展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大学》在对明德、亲民、至善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即个体素质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缓慢发展过程。因此,作为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载体,素质教育的开展在理念上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5],在行动上要以育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和谐发展,因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不能将人当作经济人、职业人或一个社会工具去培养和训练,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关怀和对待[6]。然而重新审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尽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但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中仍存在种种问题。
第一,缺乏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素质教育作为彰显“人本化”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能有效规避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功利性、工具性和片面性倾向,要想在高职院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首要问题就是在思想上突破对素质教育的狭隘理解。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素质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实施尚不成熟,因而,素质教育被边缘化,对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评价素质教育实施,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凸显职业教育特色、行业特色与院校特色,以及如何处理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相对还比较肤浅,甚至存在误区和表面化、片面化、碎片化等问题。因此,各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从思想上根除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知,还素质教育育人的本源。
第二,对素质教育实施效果重视不够。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人才的培养质量、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强化对素质教育效果的关注有利于院校层面对后续素质教育实施的修正、改进与完善。但由于多数高职院校缺少素质教育实施细则、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素质教育实施存在重形式与宣传,轻内容与效果,教育目标单一,教育策略简单,教育内容粗糙,教育评价缺失,教育影响未持续跟进等问题,影射到个体身上会导致学生对素养的信念无法有效建立起来,从而极大地阻碍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各职业院校需要高度关注素质教育实施效果,从行动上摆正素质教育的实践,还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三,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素质教育体现在高等性上表现为较之中等职业教育有更高的智力素质、技术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等要求,体现在职业性上表现为较之普通教育有更高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要求;作为彰显职业教育内涵和特色的关键性因素,专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突出表现就是重视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理应同等受重视,缺一不可,但是单一就业导向的基本价值取向使不少高职院校机械地把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更多的还表现在理念层面的认知仍停留在“素质教育服务于专业教育”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之相对的实践层面于是乎就存在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操作技能训练轻精神需求关怀。更有甚者,有些职业院校仅仅把素质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压缩饼干”或“缩减版本”,试图通过简单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完成素质教育任务,学生被培养成“工作机器”,成了“理性工具”的代名词,人文性和人本性被压抑和湮灭,教育本性行走在迷津中,出现了教育异化和“人”的失落。因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7]”。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破解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痼疾,理念层面摆正二者的关系,实践层面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8]的办学目标。
三、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实践探索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航海教育特色鲜明的航海类高职院校,堪称航运人才的摇篮。自建校伊始就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自2011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以来,更是把探索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思想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特色为魂,行动上突出服务为重、能力为本、人文为魂。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为进一步探寻航海类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的新路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确立素质教育的整体化思路
本着“以人为本,学生为重”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素质教育工程”为抓手,坚持“三注重”,即注重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恪守“三结合”,即学生素质教育要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素质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基于此,宏观院校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中观职能部门层面的具体制度设计以及微观二级院系层面的实施细则制定都对素质教育进行翔实的设计与论证,素质教育项目和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基本价值追求,促进学生主动发现自我,主动进行自我价值建构。此外,素质教育项目设计紧跟时代特点和学生兴趣,通过建立“菜单式”的项目条目库使每一位学生可自定步调,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素质教育项目。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素质教育项目突出层级性和职业性,确保不同年级学生能准确定位活动项目,真正激发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性,实现教育起点与旨归的统一。尤其是,素质教育项目的实施囊括院校全体成员,实现了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系统化设计。
(二)搭建双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既要“坐而论道”,又要“起而行之”。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徑和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在职业素质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适任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之“能力并进和渐进”原则,把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分解为若干课程模块,并设置与之对应的专业课程,完成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另一方面以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工程”为实施路径,结合国家教育方针和企业用人标准,将素质教育项目总体上分解为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素质、人文艺术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并以课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三课堂之“三堂融合”为实现载体,通过系统化、模块化、学分化、普及化为运行机制,完成具有航海职业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此外,通过将职业素质目标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到专业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双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设计有效规避了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培养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职业人。
(三)构建体现航海类院校特色的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根据海员的国际化职业特征,结合学校服务航运业的地方性和应用性特色,以思想政治素质培育为灵魂,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包括身心素质、人文艺术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模块。不同的素质模块设立不同的素质教育目标、教育策略、教育内容和教育程序。
1.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根本。思想政治素质是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海员职业的国际性与国防性特点决定了航海类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航海类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规范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半军事化管理是航海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加强学生军政素质的重要举措。通过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严格管理要求,促进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使学生由被动管理主动向自我管理转变。此外,通过独具校本特色的“百川讲坛”系列讲座、“青马工程”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最后,通过“涵远教育关爱服务团”、“筑梦领航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校外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素质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
2.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职业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海员职业的风险性、艰苦性、流动性和独立性特征决定了航海类专业学生除了具有一般的社会职业道德外,还要有航运业所需要的特殊职业素质。首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课程强化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其次,通过课外企业专家专题讲座、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使学生树立热爱航运、以船为家、安全第一、绝对服从、同舟共济、保护环境等认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最后,通过船舶航行认识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对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元素的认知从感性走向理性。
3.以身心素质训练为基础。海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航海类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通过课内海员职业心理学、航海心理学、水上训练等课程和课外大学生心理咨询、体育运动会、游泳运动会等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抗眩晕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等生理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等心理素质。
4.以人文艺术素质提高为保障。航海不仅涉及到船舶与海洋,还关乎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与文化,这就要求航海类人才要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保障。通过课内航海发展史、艺术欣赏、航运业务与海商法等课程和课外“航海文化艺术节”、“轮机动力文化艺术节”、“海军士官文化艺术节”、航海科普知識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感知中外航海发展历史与航海文化,提高学生对艺术、法律、公约、规范等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科学文化素质。
5.以创新创业素质激发为拓展。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学校一直秉持的办学方针,也是拓展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活动和以大学生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为依托的校外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创新灵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
(四)着力提升校园海洋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以“海洋立校”为统领,“硬环境”与“软环境”双管齐下,着力构建集高职特色、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功效。首先,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使校园的整体风格在色彩搭配、功能设计、文化展示等方面突出海洋、海事特色,同时各区域布局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富有专业特色的文化内容,实现统一基础上的多样化。此外,学校努力在“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上下功夫,致力于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其次,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重”的办学理念,制定包括行为规范和制度本身所内含的精神文化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监督确保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突出制度的激励与规范作用;最后,加强校园职业文化建设。如学校“海涵地负,德诚志远”的校训,富含职业精神的“知行、力行、敏行”等实训楼宇称谓,带有“蓝白相间”色调的宿舍楼层,配有铁锚、螺旋桨、舵等不同标志的肩章,彰显海洋文化的系列校服,凸显航海文化精神的郑和、哥伦布等人物塑像。这些致力于营造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的职业文化时刻润泽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素质教育立足个体生命存在,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呼唤个体生命活力,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和提高院校教育质量维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成为也必须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职院校要有充分的素质教育理论自信,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使素质教育思想全面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让素质教育能够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
[2][3][5]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6).
[4]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建构[J].教育研究,1994(10):3-8.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0.
[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许良英,赵中立等编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0.
[8]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2015(9).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