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陶瓷修复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7-06-01刘晓玉

职教论坛 2016年35期
关键词:实践课程修复

摘 要:文章以金缮修复课程建设为案例,通过实验研究,围绕特色名城办特色名校、特色课程,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陶瓷大学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艺术观;探讨民族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探索金缮修复课程的方法和途径,发挥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巨大的可持续的文化使用价值。

关键词:金缮;修复;陶瓷文化;实践课程

作者简介:刘晓玉(1974-),女,江西南昌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存学。

基金项目:景德镇陶瓷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金缮·绘APP”,负责人:龚晓辉,指导老师:刘晓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70-03

古陶瓷修复技艺,是一项以传统手工工艺为表现特征的、综合运用现代化学材料和模塑成形工具、使残损的文物艺术品得以恢复原有神韵的特殊技能。它既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使古陶瓷再还原的艺术。金缮工艺的传统修缮法是使用由漆做成的天然粘合剂进行粘接,然后反复干燥,再在上好的漆上打上金粉等工序。这些一连串的工序当中,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修炼,还将花费大量的时间。金缮是陶瓷修复工艺中装饰很强的一种手法,不但可以还原本已破碎的原作,还能增加另一种难以言喻的“残缺的美”。在金缮的学习创作过程中不仅能发掘创新能力,还能变废为宝,特别是在景德镇这块宝地,有很多可以使用金缮工艺之处。这也符合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惜物伶人的传统民族特性。本文拟从课程资源的开发角度入手,探讨古陶瓷修复课程教学改革中有效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使教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与时代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构建金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框架

金缮修复课程是学校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通过这些参与,教师在教学观念、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知识、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将得到明显的发展。教师的进步与发展,既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更使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教育有了坚实的基础。

金缮修复课程框架如图1,包括“课程策划”、“学习目标”、“金缮修复/课程评价”和“文化传播”四大模块。

二、金缮修复课程建设与实施

古陶瓷金缮修复主要是通过整套陶瓷修复程序的学习,完成对古陶瓷的修复,达到对陶瓷补全完善的目标。整个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展开的,遵循保護传承教学理念和美术教育规律进行教学开展活动。

(一)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1.一单元主要是陶瓷修复的基础知识。了解陶瓷修复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和熟练修复工具与设备;古陶瓷修复的现状、古陶瓷修复的工具与设备、修复档案的记录;结合我国各级博物馆古陶瓷修复状态,谈谈自己的认识;学生能够掌握古陶瓷修复的设备与工具,关注古陶瓷修复动态。

2.二、三单元是古陶瓷修复实践。了解从清洗、拼接、配补、上色等古陶瓷修复的主要流程;古陶瓷的清洗与拆分、拼接与加固、配补与翻模、调色与上色、做旧与保护;结合上届美术学修复的精品,谈谈自己的认识;学生能够掌握古陶瓷修复的整套流程,关注古陶瓷修复的研究动态。

3.教学学时分配(见表1)。

4.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考核方法:三件以上的金缮修复的瓷器;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考勤20%+修复成绩80%。

(二)课程策划

金缮修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热爱民族民间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传承保护民间文化的责任感。因此,在课程的策划上应注重以下四方面:

1.实践性。在金缮修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金缮修复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金缮修复的魅力和价值,在活动中实现动手和创新能力。

2.自主性。重视课程的理论教学,着重介绍金缮修复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整理、操作、实践等,尤其是获得和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熟悉掌握修复的工具与设备,设计好金缮修复的调查、修复档案的记录。

3.民主性。金缮修复课程的实施是师生合作活动的过程。因此,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允许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和想法,有效地指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4.交流与合作。金缮修复课程的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感、学习协作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上,要尽可能地以学生为本,倡导以陶瓷文化资源为依托,寻找修复器物,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本地陶瓷文化中获取信息,寻求感兴趣的器物修复。

三、“金缮修复”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的方式[1]。教学模式是介于教学理论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之间,并把两者有机联系起来的纽带,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金缮修复课程实践教学包含三个主要层次:

(一)教学基本程序

理论教学→选定修复器物品种→观察、分析→实践活动→活动交流→修复档案的记录→成果论证→集体评价、总结。

(二)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方式

1.“演说式”。结合我国各级博物馆古陶瓷修复状态,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调研→小组交流→课堂演讲。

2.“现场制作式”。课堂金缮修复现场制作,教师进行实践操作演示、指导。

3.“成果展示式”。学生修复作品,在课上由学生面向全体师生展示介绍。

(三)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检验课程的目标、内容是否准确适当,教学方法是否规范有效,学生对本课程是否有正确的学习目的,通过课程的实施、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从学生的个性化生态素养而言,有的学生基础差,习惯于通过教书传授知识,有很强的依赖性,自主学习能力不够;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好,喜欢探究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2]。因此,通过对学生修复作品成绩的评定,设计评定方式、计分方式、成绩来源等,及时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金缮修复课程主要从学生发展、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堂保障三方面进行课程评价。

1.对学生发展评价。主要指标包括:是否初步了解和掌握金缮修复的相关知识;能否正确认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目的与意义;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的金缮技艺进行表现尝试;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金缮修复及其相关文化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和评述,并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加以正确的表达;能否将所掌握的金缮知识技能灵活且有创意地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亲身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景德镇陶瓷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探究景德镇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是否反映出保护传承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意识或行为;在学习中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与交流。

2.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指标有:教学是否符合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传承教育的宗旨;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正确而具体,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联系是否紧密;是否能围绕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且知识内容准确精炼,方法得当有效,重点突出,知识技能难度适度;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是否体现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中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性的学习;通过教学,多数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是否具有进行课后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否能实事求是地分析检讨教学的得失,并在下一步調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3.对课程保障评价。主要指标有:学校是否制定了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得以有力地贯彻执行;有专门的实践活动场地,由学校配置了足够的教学实践活动工具材料;学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本课程的教学,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四、金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共享

金缮修复课程衍生的金缮·绘APP已被推荐成国家级的创业实践项目。该APP面向世界,构建金缮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使用者不限身份地位,或金缮修复大师,或社会爱好者,抑或初学金缮修复的学生等。APP包含的内容分别是金缮作品欣赏、金缮作品交易、金缮学术交流研讨以及金缮学术文刊。

金缮作品交易是APP的一个重要部分,金缮修复师可以在平台上展示自己平时的修复件,诸多修复师的作品形成了一个金缮修复品的大市场。APP使用者可以通过在平台上直接与其看中的修复品的修复师联系,或购买该修复品。金缮作品赏析相当于向广大用户开设的一个精美金缮作品的小型展览。该部分除了会展示一个名家的巧作之外还会从众多的APP中修复师的作品里挑选出工艺精湛,能充分体现金缮修复工艺之美的作品进行赏析,并向用户推广其作品。

金缮学术交流研讨是一个金缮修复师们互相学习的区域。在此,金缮修复师可以发表自己的修复心得,或对其他修复师的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以提升金缮修复技艺。金缮学术文刊是一个比较正式的部分,通过这个平台,后台工作人员会于使用APP的金缮修复师中筛选出的优秀的修复师,针对其对金缮修复的热衷或传承等方面撰写成文,或采集与金缮相关的学术文论发布在金缮学术文刊栏。

通过商业化运营的模式让更多了解金缮、学习金缮并使从事金缮修复的人员得到一定的利益回报。对于自身来说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把传统技艺放在商业化的平台上宣传推广,不但符合现阶段的互联网+创业旗号、深刻落实李克强总理强调的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因此,金缮修复APP平台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对传统技艺的重拾与继承的重视,并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让更多的人获利。其意义是对传统文化精神和手艺的宣扬继续。

金缮修复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能够让学生认识本土本民族的艺术,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同感,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成为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者和传人。

参考文献:

[1]李如密.关于教学模式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6(4).

[2]王永红.教学模式的生态学思考[J].理论与实践,2008(10).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猜你喜欢

实践课程修复
对会计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思考
智能机器人实践课程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
WebSocket安全漏洞及其修复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