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过渡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7-06-01刘莎
刘莎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在学业过渡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自主学习问题,依据语言输入学说理论提出因材施教、宏观性教学以及“先学后教”的观点,并用实例、数据来证明“先学后教”的可行性。此外,笔者初步呈现此种模式指导下的教学程序设计,当然在课堂实际操作中会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在所难免,会在以后的论文研究中继续跟进。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分类指导;宏观教学;先学后教;学业过渡期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4.0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96-03
一、大学英语阅读课的现状
目前我校本科一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涵盖了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阅读和听力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能力已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大学英语阅读课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大学新生在迈入大学校门的同时,也即将迎来学术上所谓的“学业过渡期”,学业过渡期是指不同教育层级之间的衔接阶段,通常指学生从低一级学校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入学阶段,也称衔接阶段,具体说来,在本论文中指的是我校本科生從中学进入大学的初始阶段,即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在此期间新生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还不能适应大学新环境,遭遇“学业过渡期”的尴尬,部分原因来自于中学阶段为了“应试教育、备战高考”而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教学方式造成的,中学英语课堂的“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填鸭式教学
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完全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给学生任何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过来的信息,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纳和存储信息的容器,任由教师往里填装知识,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被动、消极的影响,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教师、笔记、词典存在严重的依赖性,导致阅读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变得死板僵硬缺少实际效益。
(二)逐字逐句纯分析式教学
中学课本中每个单元的阅读材料大致可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类,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语法都是不可取的。课文本是一个结构相对完整的篇章,应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上加以把握,如果在讲解过程中为了个别单词、词组、语法而割裂了其内在联系,那么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这种教学方式不顾语言的有机整体性,因此最经常看到的上课模式为:(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2)教师针对课文提出一些大多能直接从原文中找出答案的Wh.问题;(3)教师对文章中出现的词汇、短语加以详细解释,对复杂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以及提供长难句子的中文翻译。这种教学思路完全停留在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层面,缺乏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和相关主题内容的拓展,这样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就相当有限。
二、针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内容方面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当学习者有足够的目标语言输入时,语言学习就可以发生,这是不容置疑的。在此基础上,克拉申对这一观点加以延伸,认为目标语言的输入要想达到效果,那么这种“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否则难以完成学习这一过程。这个概念克拉申称之为“i+1”,也就是说,“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和学习者的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的内容可以理解但仍然有少部分对他们来讲是具有挑战性的。输入既不应该远远超出学习者竭尽全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也不应该太接近他们现阶段的水准,以致于对他们没有任何挑战。”简单地说,i是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教师有效合理的教学,即向学生大脑中输入适量的目标语料,能使学生的英语水平从i过渡到j+1层次,在此过程中,如果被输入的语料超出学生水平一大截,那么学生自身的心理上会出现波动:自卑、焦虑、压力甚至于放弃,最终使学习过程终止;如果情况相反,语料过于简单,或者说与学生的现有水平不相上下,那么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屑、厌烦、倦怠心理。总之,输入在语言学习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三、关于改革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实施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就是上述提及的语言输入理论,“输入”是关键,如果输入的语言资料过分地低于或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那么学习是无效果可言的。因此,秉承这样思想和宗旨的课堂,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语言和课堂环境。具体说来,在此期间,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英语课上教师可以对课本上的知识加以拓展,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课文相关信息的搜集,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可行的办法。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比较慢,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也不高,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做到耐心引导、循循善诱,还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对于本堂课内容的兴趣。
(二)改革语法教学,实施宏观性教学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如果篇章的学习只是局限在语法层面,那是不可能达到对整个语篇的真正理解,宏观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跨出单个单词、词组的范围,多多加强句子间、段落间的理解训练,即从篇章的主题人手,从高到低、由上而下层层推进,从而实现对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逻辑判断,从字里行间推断出文章隐含的意义,这是宏观性教学的主旨所在。
从另一方面来说,采用宏观性教学并不是将一篇课文泛泛地介绍给学生,而放弃对最为基本的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是不可取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该做的是将宏观教学与微观教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可在通篇理解课文之后再解决具体的语言点。对于语言点的讲解,教学方法也应巧妙地加以设计,可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完成,比如一问一答,教师通过一步步地提问引出某个单词及其用法,但是这种互动要求学生的积极配合,也就是说,如果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师生关系融洽的基础上进行,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才会富有成效。
(三)颠覆传统教学安排,尝试“先学后教”
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听起来似乎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课前“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课后“学生复习”,但实际上从长远看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使他们能够真正地享受课堂,在课堂上得到发展,让不学者想学,让想学者会学,让会学者善学。“先学后教”具体运作模式如下:
1.微课视频的制作:教师首先得具备基本的软件操作能力,对于“录屏”软件的功能要有所了解,录制时要有音质、画质方面的保证。在传达基本语言点、知识点的同时不能忽略趣味性的存在。相对来说,稍显有趣的微课通常会融合动画制作,这方面的能力是大部分英语教师的薄弱环节,可以考虑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合作沟通,一方提供思路创意,一方主打技术环节,共同完成作品。
2.学生自学阶段: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或利用自主学习中心或使用自己的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微课程的学习,作为教师要永远坚信学生的自觉和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要落在实处,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领悟体会一些东西,在此阶段如果教师介入此中环节,便成了越俎代庖。
3.课堂交流互动阶段:本阶段教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而学生是“演员”,教室就是“场景”,如果“演员”在演戏过程中状态正佳,表演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那“导演”该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尽力维持好这种氛围,而不去打断它;如“演员”遇到困难,“导演”应以合适的方式提供技術指导,帮其酝酿情绪。同理,教师的工作也类似如此,做好“导学、导教、导练”的工作,把“表达权、表现权、表演权”还给学生。“人们在对话过程中,相互协调,交互启发,默契配合。这种说话者因互动而导致的相互配合就是协同。就语言学习而言,互动最能发挥协同的作用,使对话双方的语言协同起来。如果对话一方外语水平高,你去跟他的语言协同看齐,就产生了拉平效应,由于协同的作用,外语水平低的一方就得益了。”在笔者看来,“生生”之间所产生的化学效应就是这样产生的。以我校13级本科班为例,一年级期间首次尝试此种教学模式:每周4课时的课堂学习外加2课时的“自主学习”,在进入“自主学习中心”之前,任课教师都会布置好每次“自主学习”的任务,课后也会加以监督和指导。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可以对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阅读理解部分进行成绩分析。我们把一个学年的“学业过渡期”按学期依次划分为第一过渡期和第二过渡期,两个学期的期末试卷的难度均接近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虽然两份试卷的阅读理解占总分的比重不同,但可以看出一个大概的趋势走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一点一滴地进步,换言之,在进入“自主学习中心”的第一学期(第一过渡期),由于对新的教学模式和环境的不熟悉,师生还未完全进入状态,但经过一学期的磨合,进人大一学年第二学期(第二过渡期),学生在平均分方面的提升幅度是相当显著的。由此可见,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把学生的自学权利完全交还给学生,如独立思考、动手试错、自我纠正等,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吸纳、拼搏,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但是教师也应谨慎处理以下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会在“第二过渡期”遭遇到“瓶颈”阶段,教师应把这一时期当成重点关键阶段,帮助学生安然渡过“真空地带”,重新树立其信心、给予其动力。
作为教师,教学过程应由他主性、他控性逐步向自主性、自控性转变;课堂教学步骤也相应地由传统讲授式向“翻转课堂”靠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生课业任务繁重,可先从课堂内教与学的“有限翻转”开始逐步过渡,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有利有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学会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把握好正确的方向。
当然,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于阅读教学中,词汇、语法和翻译被认为是教学的重点;自上而下、从微观逐渐过渡到宏观的教学方法仍然被忽略。如果能在宏观教学、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好“教”与“学”的先后顺序,相信效果一定能够事半功倍。此外,教师还要能够善于判断、分析和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内在和外在问题,引导他们获取更多的阅读知识,使他们对于英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