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原理的学校管理效用实现路径探究
2017-06-01王仓
王仓
摘要:作为现代哲学管理理念,人本原理就是要实现管理活动的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作用,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管理实效。作为特定组织的学校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应坚持人本原理,做到以人为本,这是由组织属性所决定的。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两个对象,在被管理过程中要有差异性,对教师的管理,务必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则要尊重其主体地位、创新思维,理解学生,确定育人的本真。
关键词:人本原理;学校管理;教师;学生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4.02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88-05
21世纪是人本管理的新时代,作为人本管理的基础,人本原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理,这要求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以人性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强调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校作为育人的特定组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无论是教育的实施主体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人,人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资源要素,因此,学校管理活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尊重、理解、激励等方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管理实效,最终达到教育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人本原理的理性认识
人本原理作为现代哲学管理理念,发端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要求在组织管理过程中要深刻认识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作用,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作用,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理念为基础,刚兴起时主要用于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指的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重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研究,充分运用动机激励手段达到个人潜能与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可见,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是最具活动性、最重要的资源,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应当坚持以人为本,进而增强企业活动。
随着人本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类型组织的管理无不受到人本管理理念的影响,而作为特定组织的学校,其管理理念亦被人本管理所冲击。“人本管理产生于西方的企业管理中,在学校管理中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未来学校管理的新走向”。人本原理在学校人本管理中的运用,要求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为指导思想,把人作为管理第一要素,以人为主体,把学校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作为根本,服务于学校利益相关者,如师生,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促进管理中人的全面发展,以最终达到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与传统的“科层制”管理观念、模式相比较,人本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僵化无效”的状态,保障组织的稳定性、动态性和人的主体性。
人本管理强调人的因素,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强调管理活动中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把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是管理的核心思想,最终将管理回归到人自身上;二是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中,通过了解人、研究人的需求,以激励等手段充分挖掘人自身的潜能,从而充分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达到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可见,人本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人的参与,但其参与不仅仅作为被管理对象或客体,而是具有主导地位的主体性作用,“在管理过程中,人是管理系统的主体”。对于学校管理而言,人本管理的“人”则是学生和教师,因此,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为本,把师生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突出其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凸显“人”的价值实现。
其次,人本管理要素中人的因素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为重要。管理活动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构筑了管理的统一体。三者之间离不开人的因素,因为物需要人来使用,环境需要人来适应及改变。而对于高校来说,学校是一个“人一人”系统,教育管理的主体、客体以及目的都是人,学校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客体(管理对象)又是主体的“人”进行管理,最终实现对“人”的培养与发展的目的,这充分表明学校管理的首要因素是人本身。同时,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是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在明确学校目标和自身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了解、研究、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实现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
最后,人本管理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任何管理行为都在追求一定的管理目标,而做好人的工作、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人本管理的终极目标。作为社会实践的管理活动,其关键力量就是要充分调动、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其可以“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天才的预见都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学校人本管理就是要以师生为主体、中心,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组织效益的最大化。
二、学校管理效用的实现需要坚持人本原理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學校教学教育活动的主体。作为保证教育活动目标实现的学校管理,需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为指导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旨要,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人作为管理第一要素,以人为主体,管好人、用好人、做好人的工作,从而促进人本原理在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取得实效。
(一)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人本原理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目标,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成果的标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育人,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本原理的能级原则就是要求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按照每人所具有的不同“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本原理重视人的因素,人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主体。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因材施教,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按照教学规律加以管理。学校管理不是简单的人文关怀或表面尊重,而是要用人本原理统领学校精神,用学校目标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转变价值理念,提升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学校目标与个人价值追求的理性融合,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学校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人本管理是重视“人”的因素,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二)社会发展趋势要求运用人本原理
处于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时代,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更新,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变现为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特别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为了适应这种竞争,学校人才培养应当把人的现代化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要培养与社会现代化相协调统一、具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仍采用“科层制”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管理强调等级层次、权力集中、职能分工等,过分重视对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忽视了对人的关注,难以激发起工作、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影响了组织运行效率的提高。因此,培养人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当代教育管理工作务必深入细致地研究师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培养目的,这就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当代师生的特点要求人本原理的运用
处于中国转型期的师生,基本上都是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逐步强盛而成长起来的,相对于父母一代,新生代的师生生活条件良好,处于21世纪这一信息、科技高速发展时期,其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局限于传统媒体或学校,更多的则是新媒体。因此,师生的知识面广,思维敏捷,观念独特。然而,正是因为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西方文化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博爱思想就要求以人为本,极力保护人的基本权利,从而使得人本思想为社会各界所推崇。因此,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摇篮,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师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管理,这就离不开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三、基于人本原理的学校管理效用实现路径
学校管理分为两个方面,即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教师与学生的自我特点决定了人本原理的适用应当具有两方面的内容。对教师而言,应当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而言,则要求管理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己的身份放在被管理者的位置思考、处理问题,从而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一)基于人本原理的教师管理效用实现
1.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
学校的关键在于教师,育人目标的实现依靠的就是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作为管理者,在学校这个“人一人”系统中,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才能,更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师,发挥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科研等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学校管理者要注意提高目标的价值,应坚持以教师为本的价值取向,始终为教师发展服务”。学校管理要关怀教师的思想进步,满足思想进步发展的需要,并及时解决实际问题。要发挥教师“教”的潜力,调动其积极性,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良好氛围,从教师的主体地位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端正服务态度,做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性化。
学校管理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管理工作需要把教师这一“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基础,将服务理念内化于日常教师管理活动之中,做好教师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教师,通过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内心世界,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管理部门在职称评定、工资调整等方面要听取教师意见,关注评选先进、工作安排等切身利益的变化,及时协调各利益因素间的关系,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教师是社会之人,也有被关心的需求,为此,学校管理要从人本主义科学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关心教师的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尽力解决教师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困难。如给予家庭经济困难教师以一定的经济补助,探望、慰问生病教师,逢年过节拜访退休老教师等等。总之,不能单纯地从管理的角度完成事务性管理事项,而是要转变管理理念,突出柔性管理,以人为本,在实现学校教师管理目标的同时,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和高效开展。
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在学校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中心,把调动和发挥人的能动性放在首位,学校管理者首先必须全面了解教职工,熟悉和掌握每一位教职工的能力结构,然后根据教育教学各种岗位需要,按照教师的能力大小来合理安排使用。”这是人本原理能级原则的要求。然而,为了达到用人所长、人尽其才的目的,必须要建立一种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促进教师绩效为导向,符合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做到对教师考核的客观公正、程序规范、激励有效。考核教师在学校管理中是对教师劳动的一种评价,要激励教师积极进取,调动其能动性、创造性,因此,考核内容要差异化、多元化,综合、全面地评价教师劳动。总的来说,考核内容应包括职业操守、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工作态度、工作效果等方面,每个指标下都有具体要求,标准应统一,要根据教师的岗位、职称、职级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标准。考核标准除了数量指标外,更应看重质量指标和效益指标,要尽可能地将考核内容量化,同时在不可量化的内容上,如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态度等,要综合运用定性方法,把定量与定向相结合,科学设置评价要点,形成可行、科学的考核办法。同时,根据考核要求,在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其过程也应坚持以人为本,要透明、公开、公正,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获得对考核的认识和结果认知的认可度,让教师感到被“尊重”,满足教师的需要。总之,考核工作作为师资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考核内容、办法、标准、指标的制定,到考核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再到最后的监督,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系统,务必坚持人本管理,全面衡量,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3.发挥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落实者,要擅长教育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场景,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培养创造性人才,以创造性人格去影响学生,为受教育者的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提供平台。教师“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是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自学能力。要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合格的教师不单单要教会学生怎样建造長期才能竣工的建筑物,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怎样制造砖瓦,并要和学生一起动手施工,教会学生建好房屋的本领。”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需要做的首要事情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同时,教书与育人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人本原理的学生管理效用实现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教育和管理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人本原理在学校管理实际工作中最起码的要求。“我们要改革教学结构,确立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但也是主要主体,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其有权要求教育管理者为其提供教学和管理服务,以帮助自身成长成才。因此,学校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一味地用强硬态度、苛刻制度来规范命令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建立以管理为指导、学生自身为主体的人本管理模式。尊重学生,不是基于表面上的“赞赏”学生,更不是宽而无度的营造“一团和气”的氛围,而是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能级”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尊严、自尊心和个体荣誉等。只有尊重被管理者,即学生,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才能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完成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的。做好学校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自觉地配合管理者的工作,创造和建立一个融洽、和谐、平等的工作环境,为他们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然而,尊重被管理者并不意味着迁就与放任自流,而是要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把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这才是人本管理的真谛。
2.创新思维理解学生
管理者要创新思维理解学生,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而要将自己放在被管理者的位置思考、处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经常用换位思考、系统设计和顾全大局的思维方式去帮助学生思考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科学地处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的思想基础,只有理解人,才能为人所信任,这是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前提,否则,教育就无从谈起。理解管理对象,就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具体到实际工作中,理解人就是要关心学生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遇到的困难,如因家庭贫困导致学业受阻、学习不良导致负面情绪、情感受挫导致心理疾病等,要真真切切地关心学生疾苦,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学生才能真正全心全力地投入到校园生活之中,如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才能形成信任,才能达成有效的沟通,使得学校管理效果落到实处。管理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互动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实效是在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人本原理运用到学校管理的基础就是要“理解人”。为此,在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管理。管理者要改变传统“权威人物”的角色,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建立关系,而是要以平等的身份建立新型的情感型关系,相互之間敞开心怀,相互接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3.确立“育人”的本色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育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把塑造人、改造人和热爱人、尊重人、理解人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使被管理者的每一个合理需要得到满足,以获得各种学习的动力”。需要是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根本动力,学生管理就是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基础,只有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学校的稳定发展与学生的个人发展才能达到管理的目标。为此,管理者不能一味地“卡”“管”“压”,要遵循教育管理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比如高校为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可以实行学分制。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都有差异,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资质、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个性,所以学分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如此一来,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从而在其他能力上发挥自己的潜能与特长。“育人”因素存在于任何一个学校管理行为之中,管理之中的育人就是要“以理服人”,无论是学校的评奖评优还是违纪处罚,都体现出育人的本真。“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必须做到理念引领,行为跟进,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育人理念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因材施教,科学选择管理内容,并在人本原理的引领下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治校。
党中央纲领性文件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作为一种现代哲学管理理念,人本管理亦在追求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可见,人本管理就是落实党中央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学校作为特定的社会组织,在实行学校管理时,要遵循教育管理规律,正视主体需求,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坚持人本原理,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遵循人本原理管理学校,其根本追求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促进人不断地转换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主动发展;促进人在学校共同愿望导引下,实现团队互动发展和学校组织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