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中英语等值翻译技巧研究
2017-06-01王丹
王丹
[摘要] 中医典籍语言一般较为简练,但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并且常用一些晦涩、深奥的词汇,因此增加了翻译难度。当前对于中医学典籍的翻译方法各家观点不一,中医典籍的译文质量也参差不齐,不少译文在内容上存在机械、刻板的逐字翻译或是用词晦涩难懂、歧义横生等现象。本文主要概述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并据此从文章意义等值、同义词转换、近义词转换和释义、适当删减四个方面探讨等值翻译的具体应用技巧。期望能以更好的翻译技巧处理中医典籍当前面临的翻译混乱的现象,较好地解决译文和原著在表述意思和形式、文风等方面等值的问题,从而增强外国读者对中医典籍的理解,促进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关键词] 中医典籍;翻译;等值
[中图分类号] R2;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4(a)-0113-04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s language is generally more concise, but the content is rich, and commonly used some obscure, esoteric vocabulary, thus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of translation.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TCM classics vary from one viewpoint to another, and the quality of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s is uneven. Many translations exist in mechanical, stereotyped or word-obscure, ambiguous and ambiguous phenomena.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famous translator Eugene·Nida,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skills of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e meaning of equivale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ynonym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ynonyms and the appropriate deletion. The author hop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confusion by better translation skills and solve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original expression in meaning and form, style and so on, so as to enhance the foreign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CM classics, promote the spread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world.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Equivalent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孕育和产生了无数造福于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传统。中医学源远流长,是我们先人们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总结出的宝贵智慧结晶。由于中医发展、扎根于我国独有的文化土壤之中,所以其在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及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都有不同于西方医学的见解和方法[1]。虽然西方医学在当代社会的医疗应用和生物科技研究方面占据主流地位,但是自从19世纪以来就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医在一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和独到的价值。随着世界范围内“回归”理念的兴起和深入影响,中医学受到国际社会的更广泛关注和认可[2]。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层次的科技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医学典籍的翻译成为我国在中医学方面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们交流的关键媒介。建国以来,在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下,中医典籍的翻译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可谓收获颇丰。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受中医学自身特点、译者知识储量及能力、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的差异等因素,中医典籍的翻译作品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为了提高中医典籍的翻译質量,促进中医学的国际化交流,本文从等值翻译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中医典籍的翻译技巧。
1 等值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位于核心地位。早在距今两个世纪前,英国的文艺理论家泰勒在其著作《论翻译原则》中提到: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能够将原著中的优点完全体现在译文当中,从而让分别阅读原著和原著译文的不同国家的读者对文章主旨、细节部分的意思有相同的理解,并从文中获得同样的心理感受。著名的苏联语言学家C.巴尔胡达罗夫教授认为:一部翻译作品要想在质量上达到一定层次,那么译文和原著一定是等值的。巴尔胡达罗夫要求译文需要与原文在意义、句型、音韵甚至修辞及风格方面力求等值。对翻译等值理论贡献最为卓著的当属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他也被称为当代翻译理论之父。“功能对等”的概念在他的翻译理论体系之中占有核心地位。奈达认为对原著进行翻译时切忌对语句进行死板的逐字翻译,而是要使目的语与原语在语言之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效果。奈达的翻译等值理论具体要求:翻译工作者在对原著进行翻译时,不单单要做到译文与原著在词汇意义上的等值,还要尽量做到风格、句式、音韵甚至文化信息方面的等值。依据奈达的理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以“等值”为标准的文字表述转化。此外奈达还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动态对等”理念,即要让译文使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将原文内容表达出来。这种翻译效果也是中医学典籍的翻译最希望达到的效果[3-7]。本文将从文章意义等值、同义词转换、近义词转换和释义以及适当删减四个方面阐述和探讨等值翻译在中医学典籍的翻译工作中的运用技巧。
2 等值翻译在中医典籍翻译中的应用技巧
2.1 文章意义等值——翻译的首要任务
由于中医学经典文集绝大多数使用古代文言文,一般用词造句极其精练,因此翻译中医典籍首先需要对中国古代文言文和中医学有较深的功底。另外,英语与汉语属于两个差异非常之大的语言体系,在语法结构、修辞文法等方面都难以实现译文和原著的绝对等值[8-9]。因此在中医典籍的翻译工作中想做到译文与原著在各个方面都完全等值是相当困难的,这时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力求使译文与中医典籍原著在内容所表述的意义上等值。以《黄帝内经》中《素问》的节选内容为例:
原文:昔在黃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译文:In ancient times when the Yellow Emperor was born he has endowed with divine talents; while yet in early infancy he could speak; while still very young he was quick of apprehension and penetrating; when he grew up he was sincere and comprehending; when he became perfect he ascended to Heaven (the throne).
《黄帝内经》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我国中医学典籍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翻译工作者对《黄帝内经》的翻译既要考虑到目的语言国家的读者与我们之间的巨大文化及生活习惯差异又要将原著中的思想内涵及意义准确地使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表述是:当年黄帝出生时就有神灵,弱小时就能说话,幼年时顺从教育抚养,长大以后敦素聪敏,在一切有成之后他就登天而去了。在本例译文中译者使用了由when和while引起的5个平行结构,与原文中的“生”“弱”“幼”“长”“成”相对应。这样的翻译既简练又能够准确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思,并且使译文的语言格式与原文一样对整,做到了“让另一个国家的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使用源语国家的读者相同的感受和理解”的要求。再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及《类经·任冲督脉为病》等中医典籍中类似出现的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任主胞胎”。对“任主胞胎”的翻译想要做到目的语和源语的绝对对等就非常困难,因为如果要绝对对等的话,翻译出来的内容在意义方面将与原文不符。因为“任主胞胎”中的“胞胎”并不是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该词的意义——娘胎、孕育,而是要分成两个词。这里的“胞”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指“子宫”的意思,而“胎”是指“孕育胎儿、妊娠”的意思。因此“任主胞宫”的准确翻译应该是“Ren Vessel managing uterus and gestation”。另外还有在中医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专业术语“居经”和“并经”的翻译。依据等值翻译的理论原则,首先要求译文与原著所表述的文章内容的意思是等值的,所以这里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直翻,那样翻译出来的内容就是错误的,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居经”和“并经”两个词汇最早出现在魏晋之际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之中,其具体意思是指女子由于气候变化、生化方式、居住环境或者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月经异常症状,其中“居经”是指月经3个月出现1次,翻译成英文为“tri-monthly menstruation”,而“并经”指2个月出现1次月经,翻译成英文为“bi-monthly menstruation”。总之在对中医学典籍进行翻译时要做到首先保证译文所表述的意思与原著等值,在此前提之下尽量达到译文在风格和文体等方面与原著等值,切勿本末倒置。
2.2 同义词转换——阅读起来简单易懂
中西方医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一样的,所以两种医学体系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本质上是相互靠拢的,即两种医学体系的趋同性。由此可以推断,中医典籍中表达的涵义可以使用其他语言进行等值转换,中医典籍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也大多可以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到等值同义词汇[10-11]。在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时尽量采用目的语言中与原文意思等值的词汇,例如在对中医典籍中“眼花”“大汗”的翻译,译者可以直接从英文中找到这两个词的对应词汇进行翻译,即“blurred vision”和“profuse sweating”。这样既避免了生硬的逐字翻译,而且让西方读者阅读起来也非常容易理解。
2.3 近义词转换和释义——力求与原文等值
中医典籍语言一般简练,甚至两三个字就能概括现代汉语的一句话,这样的话要想实现中医典籍的等值翻译就只有将原著的准确含义进行对等翻译,其次考虑风格、文化等方面的等值翻译[12-15]。因此在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之前首先需要弄懂原著中的涵义,如果自己都理解不透彻那么译文的阅读者也不能从译文中获得与阅读原著等值的感受。另外,中医典籍中常会用到一些对当代国人来说也比较生僻的词汇,这些词汇更难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词汇。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中医典籍中的用语或词汇的现代意思与古代意思不相同或者不尽相同,在翻译时需要给予准确的解释或者使用语义相近的目的语言词汇来转换。例如中医典籍中常用的专业术语“落胎”和“离经脉”,这两个词汇在西方医学术语中找不到意思完全相同的词汇,所以“落胎”在翻译时使用意思与其相近的“feticide”,显然后者所表达的意思范围要超出“落胎”的实际意义;同样,“离经脉”又称作“欲产脉”,是指临产孕妇出现的脉搏过快的临床表现,翻译为“abnormal pulse”也是取其意思相近的词汇来转换,这样的翻译不仅能将原著中的真正意思表述出来,也有利于文章风格、句式等方面的等值翻译。但有的词汇就必须使用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例如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有一方剂称作为“失笑散”,该方剂主要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的疗效。服用“失笑散”后症状往往在不被患者察觉的情况下逐渐缓解,当患者发现疾病已祛除时常会惊喜的失声大笑,故名“失笑散”。如果这里仅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的话将是Powder for Lost Smiles。看到这个译名,恐怕没人敢使用此药[16-18]。李照国根据中医文献的特性将原著中生僻的词汇进行英文释义以达到译文和原著在涵义方面的等值效果,翻译为Shixiao Powder, 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这样就更易被西方读者接受和理解。这种将中医典籍中生僻词汇进行释义以达翻译等值效果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这段话仍然节选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从下面两种译本的比较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对生僻词汇释义是一种有效的等值翻译方法。
译本1:Jiexiong syndrome of cold nature has no symptoms of heat. Small white powder of three drugs can be adopted to the case.
译本2:When a Blocked-up Chest is of a Cold nature without symptoms of Heat, Decoction of Lesser Xianxiong with three drugs call be adopted. Baisan Powder will also be a remedy.
这段原文转换成现代汉语为:寒饮聚结成实的结胸证,若确审其无热证者,宜与白散温下其寒饮。这一段话经许多中医药学大家考证后皆认为这是错简,应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白散”。“白散”即中医药学中指的“三物白散”,该方剂由桔梗、巴豆、贝母组成,由于该三物外观皆为白色,又为散剂,所以称其为“白散”。译本1的译者在翻译此段时采用将国外读者会感到生僻的词汇进行英文释义,将“白散”译为“Small white powder of three drugs”,这样读者就较易清楚。而译本2的译者仅按音译将其译为“Baisan Powder”,这样的译法导致国外读者很难明白“白散”乃何物,所以此处将生僻词汇进行释义以达翻译等值是非常有效的,可以使读者对白散的颜色及大致组成有直观的印象,便于理解。
2.4 适当删减——避免误解,宁缺毋滥
中医学典籍一般都具有语言的抽象性特点,另外由于不同语种国家民族文化、地缘差异等原因使原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文化理念不被西方国家人民了解或使其容易误解,翻译者如果仅仅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将会使读者难以理解原著的真正涵义。为了避免原著中的内容在翻译为目的语后使读者产生误解或困惑,如果原文中该内容在整句中或整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重要,即使删除也不会影响原文中所表达的意思的话可以考虑将该词汇删除,切忌转换成晦涩难懂或存在歧义的词汇。例如:
原文: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In a word, it has always been valued and emphasized to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since ancient times, because it is much harder to cure any patient with an advanced disease.
上述原文节选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意思为:所以说圣贤之人不会等到疾患染上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就给予治疗;不强治已暴发的动乱,而是在未乱之前就加以治理,这即是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当已经身患疾病之后才开始治疗,已经发生动乱了才着手去平息,这种做法就如同口渴了才开始去挖井,马上就要开战了才着手去铸造兵器,不是已经为时过晚了吗[19-20]?文中使用了三个比喻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形象化,不仅增强语言美,而且引人深思。但是因为这些比喻具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如果翻译出来的话可能不易被另一种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为了使译文上下对照、连贯从而达到“动态对等”的要求,译文中删除了原文中的比喻,这样不仅保留、传达了原文中的核心思想,而且可以使语句更加简练、通顺、易懂。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时,尽量不使用晦涩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转化,要使用目的语言中和原著对应的词汇,如果难以寻觅对应词汇且该词汇在文中不起到重要作用的话可以考虑予以删减,以求达到等值翻译的效果。
3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高,世界范围内科技、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中医典籍的翻译在国际中医学的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中医典籍在表述方面具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特点,所以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译文与原著在表述意思、风格及形式等方面的完全等值效果。当代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作品与原著在表述意思方面的等值处于翻译效果的最核心的地位,如果能够在保证译文与原著意义等值的基础上达到语言风格、音韵、感情及文化方面的等值翻译将是翻译作品的最理想效果。因此在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时,译者要善于运用等值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中医的国际化交流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周铁成.医学英语特点剖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48.
[2] 向楠.几种翻译理论在中医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394-397.
[3] 王琳,陈磊.奈达等值理论关照下的中医术语翻译[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6):42-44.
[4] 郭先英.中医英语等值翻译技巧研究与应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4):9-11.
[5] 尹楚茗.翻译策略在中医文本英译实践中的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8-15.
[6] 江楠.中医典籍英译策略的探讨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14-18.
[7] 冯文林,伍海涛.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医翻译应用中的研究述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7):988-991.
[8] 陈小慰.翻译研究的“新修辞”视角[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14-17.
[9] 张瑜.翻译的修辞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7-9.
[10] 赖燕玲.浅析不完全等值翻译的原因[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1):281-282.
[11] 陈小慰.翻译与修辞新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219-221.
[12] 蒋学军.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0,23(1):35-38.
[13] 李梓,管媛.中医英语等值翻译研究——以《黄帝内经》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1):37-39.
[14] 王银泉,周义斌,周冬梅.中医英译研究回顾与思考(1981-2010)[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2(4):106-112.
[15] 刘宁,张庆荣.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医杂志,2012,53(5):384-386.
[16] 盛洁,姚欣.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中医典籍英译本比较研究——以《伤寒论》译本为例[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64-467.
[17] 王小芳,刘成,高新颜.中医辨证基本术语英译标准对比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3611-3614.
[18] 楊乐,周春祥.基于两个《伤寒论》译本的中医英译方法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20.
[19] 李英照.翻译适应选择论关照下的《内经》病证词语英译[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9-13.
[20] 张璇,施蕴中.《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0):941-944.
(收稿日期:2016-12-16 本文编辑:张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