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联合温和灸干预阴阳两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疗效观察
2017-06-01刘琪玉罗彩花李玉玲曾科学
刘琪玉++罗彩花++李玉玲++曾科学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药膳联合温和灸干预阴阳两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阴阳两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中药药膳联合温和灸;对照组60例采用口服甲钴胺;2组患者均需常规护理及基础治疗。结果通过2个疗程的治疗,2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神经病变积分、总体疗效评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药膳联合温和灸干预阴阳两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确切疗效,且疗效优于传统治疗。
关键词:中药药膳;温和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阴阳两虚型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5-0068-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糖尿病患者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凉、麻、痛、痿”为主,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DPN患者常常表现为疼痛、瘙痒、麻木、发热、触电样感觉。DPN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发生率较高,属于疑难病症,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方法疗效均较差,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使临床疗效大大提高[1]。我科采用中药药膳联合温和灸干预阴阳两虚型糖尿病[2]周围神经病变1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研究病例来源于2012年10月—2015年2月期间收住本科及内分泌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2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225±1011)岁,治疗前平均病程(534±345)月;对照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210±1035)岁,治疗前平均病程(514±405)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WHO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空腹血糖(FBG)≥70 mmol/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h血糖(2hPBG)≥111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并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与体征[4]:①肢体麻木、疼痛;②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感觉异常或感觉障碍;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神经病变;⑤肌电图示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
122中医诊断标准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二,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13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OGTT实验和C-肽释放试验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②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与体征中1项或1项以上指标者。③符合中医证型症候标准。
14排除及中止标准①有严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②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不合作,中途未完成规定治疗者;⑤治疗期间发生严重并发症等原因而终止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及基础治疗,指导患者糖尿病饮食,并少食多餐。主食粗细粮搭配。并进行有效的基础控制血糖治疗(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将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
211治疗组药膳方剂:瘦猪肉100 g,熟地黄24 g,山萸肉12 g,怀山药12 g。药膳服用方法:上述方剂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温和灸取穴:肾俞、太溪、足三里、三阴交。配穴:上肢麻木、疼痛加曲池、外关、合谷;下肢麻木、疼痛加血海、阳陵泉、太冲。温和灸方法:用温和灸固定艾条温和灸法,每穴10 min,每日1次。以局部穴位温和舒适为度,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12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弥可保),每次1片(05 mg),1日3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2观察指标①临床症状量化评分:症状量化分级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5],每一症状按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分为4级,计算总积分;②神经病变量化评分:参考Michigan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表[6],从感觉功能检查、运动功能检查、神经反射三方面评定,分为正常(0分)、轻度减弱(1分)、中度减弱(2分)、重度减弱或消失(3分),计算总积分。上述指标均在治疗前、治疗7 d、14 d后分别进行评定,观察其治疗时间与效应的关系。[HJ1.8mm]
23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有关《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临床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临床症状积分减少≥90%;顯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没有明显好转,各指标未达到以上标准。
2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TX-*3/8]±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3结果
312组临床症状与神经病变积分比较见表1。
4讨论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基本病机主要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7]。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日久,则易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故糖尿病后期以阴阳两虚型为多见。而在糖尿病阴阳两虚型病人当中,DPN发生率比其他证型显著增高。病情轻者仅见四肢麻木不仁,感觉异常;重者剧痛,轻触即有闪电样疼痛感,更有痛甚者夜不能寐,痛不欲生,日渐消瘦,形成恶病质。目前DPN的病因及其发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代谢紊乱与微血管病变有关。DPN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虽然治疗手段多样,但临床疗效不稳定、起效速度慢、个体之间差异大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疗法在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病变体征等方面,具有共同的时效规律。两种疗法治疗作用的发挥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积累过程,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或次数的增多,其效果逐渐显现并不断提高,治疗1~7d多为效果明显上升期,7~14d为效过缓慢上升期。而从不同的临床症状方面对比,两种疗法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治疗组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的作用为佳,对照组改善患者麻木症状的疗效较优。
在综合分析后,临床上发现阴阳两虚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故本研究干预方面:中药药膳选择补阴为主,温和灸补阳,最终达到阴阳双补的目的。药膳方剂选择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取“肝肾同源”之意。怀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温和灸可以通过局部皮肤温热刺激,达到改善循环[8],促进抗体产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且可益气固表,温通经络,从根本改善此病的症状。艾条具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功,通过火艾温热作用使穴位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充分扩张,气至病所,以驱散内邪,健脾补肾,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疏畅气机、扶正固本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认为,温和灸主要利用药物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促进和调节局部组织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改善局部血供,其作用是一种综合效益,由艾条燃烧时的物理因素、药化因素,并与腧穴的特定作用、经络等途径相结合而产生的。
本研究发现中药药膳联合温和灸治疗DPN患者总有效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种方法不同的作用特点,进行疗法间的选择运用或配合。如麻木症状突出者以对照组方法为主,而疼痛明显者以治疗组方法为主。在DPN初期或症状明显时可采用起效较快的治疗组,治疗一段时间后应配合或改为对照组。
综上所述,两种治疗方法治疗阴阳两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有效,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侧重点不同,故在选择方法上,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而做出不同选择。但从整体疗效情况来看,中药药膳联合温和灸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安全经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勤,靳艳萍,王康,等电针与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时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517-519
[2]谢华民,杨少雄中医临床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80
[3]吕文山,董砚虎,钱荣立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60-61
[4]劉新民,潘长玉实用内分泌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416-14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
[6]罗晓婷针刺治疗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246
[7]喻红胰岛素联合中药治疗阴虚燥热型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0):902-904
[8]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