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丰产不丰收”的怪圈?
——聚焦第5期“卖得好”视频直播节目
2017-06-01
如何走出“丰产不丰收”的怪圈?
——聚焦第5期“卖得好”视频直播节目
《中国蔬菜》编辑部
蔬菜市场的稳定不仅关乎菜农的整体收入,关乎市民的幸福指数,也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菜农如何走出“丰产不丰收”的怪圈?蔬菜价格能否保持相对平稳?本期“卖得好”视频直播节目将给您带来多角度的启发。
2017年初,全国多地蔬菜滞销的新闻频频传出,菜贱伤农令人担忧,为破解卖难问题,2017年3月16日,由《中国蔬菜》编辑部推出的系列公益服务类视频直播节目:第5期“卖得好——2017年的蔬菜供应形势分析及市场渠道建设”提前与观众见面。本期节目特邀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会长陈明均、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主任刘通作主讲嘉宾。在第一环节中,刘通老师详细地讲解了近期蔬菜供应形势和滞销的原因,同时对后市行情作了简短的预测;第二环节,陈明均老师和刘通老师运用反向思维方法,抛出了一个个具体的鲜活实例,告诉菜农要怎么从“种植推向市场”转变到“市场决定种植”;第三环节,两位嘉宾和菜农朋友进行了精彩的互动答疑。
1 年初菜价为何那么低?后市行情能否回暖?
刘通老师:新发地市场的蔬菜价格是全国蔬菜价格的“晴雨表”,2017年一季度蔬菜价格处于近5年同期的最低点(图1),那么全国多地的蔬菜价格基本也处在近5年同期的低位;同时全国出现供应过剩的地域相对广泛,从南到北都有涉及;供过于求的品种也比较多,比如南方产区的花椰菜、青花菜、结球生菜等,北方产区的大棚蔬菜油麦菜、散叶生菜、小油菜等,冬储的大白菜、洋葱、马铃薯、胡萝卜等。这与往年冬春季的供应情况大相径庭。
为何会出现如此的反常情况?原来,2016年1~3月的菜价高得历史罕见,这对许多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产生了刺激作用,扩种现象比较普遍;同时,新发地一些经营大户反映,有消息说2016年底会是冷冬,于是就凭借这一信息扩大了种植面积,但是,冷冬没有出现,倒是迎来了少有的暖冬,南北产区的蔬菜长势良好,而且,一些冬储菜商也在冷冬消息的误导下,储存了大量的大白菜等冬储菜,以致后期新菜、冬储菜重叠上市,市场销售压力加大,最后供大于求。
预计菜价低迷的态势仍会延续到2017年4月。由于2016年5~6月的菜价已是近5年同期的最低点,预计2017年5~6月的菜价有望高于2016年同期。
图1新发地市场近5年蔬菜加权平均价走势对比
2 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初蔬菜卖难问题比较严重,除了种植方面的原因外,流通方面有问题吗?比较理想的产销状态是怎样的?
刘通老师:全国各地生产的蔬菜基本都纳入了蔬菜供应链中,以新发地市场的蔬菜来源为例。从图2中可以看出,北京蔬菜的自给率非常低,维持在8%左右,主要是小品种蔬菜,如小白菜、小油菜、菠菜等;大品种蔬菜如黄瓜、番茄、洋葱、马铃薯等,主要来源外埠,河北、山东是北京的主要来源地。这部分蔬菜已经形成了一个随季节变化,由南向北和自北向南的相对完整的供应链。比如花椰菜,北京冬季上市的花椰菜主要来自云南、四川、福建、浙江,然后供应地逐渐北移,转移到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等地,夏季转移到北京以北地区,秋季反转南移,直到再次南移到福建、云南。
图2新发地市场蔬菜来源地
在这个供应链上任何一个节点的蔬菜生产出现异常,都会导致全国蔬菜价格波动。比如2016年春季,河北扩种了番茄,导致番茄价格跌入低谷,河北番茄以低价占领北京市场后,这期间河南的番茄很难进京,就出现了卖难;同时供应链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了“大流通”的格局。当供应链上的某一节点供应过剩或短缺的程度越深时,受影响的范围就越大、时间也越长。比如2016年春季,新发地市场的菜价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价,始作俑者就是2016年1月中下旬的超强寒流将南方产区的蔬菜冻坏了。南方缺菜,大批客商就到北方产区收菜,迫使全国菜价持续上涨。
陈明均老师:比较理想的产销状态是供需基本平衡、菜价比较稳定、农民有合理的收入、经销商有合理的利润、市民能买到价廉物美的蔬菜。但是由于目前市场信息不对称,并且蔬菜生产受天气等因素影响比较大,以及“小生产”和“大流通”的矛盾依然存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就容易造成供需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市场价格也随之波动。
3 理想的产销状态很难实现,近几年在产销格局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通老师:在“小生产,大流通”的格局下,“产销一体化”的格局初具雏形,生产基地与批发商联手的流通模式正在形成。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许多社会资金大量涌入农产品生产、储存、流通环节。在各个蔬菜主产区,我们都能看到规模种植的基地。最初,这些基地都是以生产为主,等待采购商上门;卖不出去的时候才自己走出去寻找代理商或者自己销售。与此同时,新发地市场的批发大户,也到产地包地种菜或者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经过几年的运作,现在新发地市场许多批发商开始与生产基地联手,合作经营,把市场与销售融为一体。对批发商而言,有了稳定的货源;对生产基地而言,有了通畅的销售渠道。比如,前几年北京冬季圆茄供应偏紧,这两年得到明显缓解。缓解的原因是新发地市场的商户到海南、云南与当地种植基地合作种圆茄,在冬季把那里的圆茄销往 北京。
这种“产销一体化”公司的出现,实际上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化产物,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同时,这种产销一体化公司对散户安排种植计划具有引导作用。不过也有不利的方面,比如2013~2015年的大葱价格普遍偏低,就是生产基地在错误判断翌年价格的前提下,坚持不减种,种植户也盲目跟风生产基地所导致的。
2015年春季大葱极度过剩,生产基地亏损严重,于是2016年大面积减种,农户也随之减种,导致2016年春季大葱卖出了天价。在农业生产方面,很多企业在做“公司+农户”的模式,目前在流通模式上发展为“公司+批发商”,这一新的模式也正在成为现阶段农产品流通方面的最佳 模式。
种植户怎么实现增收?一是应当按照业已形成的供应链安排生产,纳入当地的销售渠道;二是作为小农户,更应该通过组织生产合作社来做大规模,这不仅利于收购商收菜,还能腾出一部分人手去考察市场;三是要与批发商、采购商等建立牢固的合作机制,菜价利好时双方能够利益均沾,菜价低迷时风险共担,从而降低菜价的剧烈波动。
4 如何在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胜出?
陈明均老师:一是在决定种什么农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放眼全国市场,也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因为我们虽然种的是一亩三分地,但已经是全国市场供应链的一部分;二是要充分研究市场,先摸清市场需求,再来安排种植计划;三是要做品牌农业,现在市场不缺优质农产品和高端消费能力,但是缺乏信任,而信任的建立需要通过品牌来达成,个人认为有一定实力、规模的蔬菜基地可以向品牌化过渡,各地区也可以通过做区域性品牌逐步将信任问题解决,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和品牌的溢价;四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吸引经销商前来采购,还可以提高市场的话语权;五是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做高效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比如挖掘产品的历史、文化价值等;六是要通过产销对接的形式建立稳定的订单、市场和客户资源;七是主动开拓市场,引导消费者了解自家的农产品;最后,各地政府要积极建立和推行“目标价格保险”,帮助农民防范市场风险,保障农民基本利益,防止出现蔬菜“丰产不 丰收”。
5 互动答疑:如何破解蔬菜卖难问题?后市行情如何?
问:我们合作社在山东成武县种了超过0.3万hm2(5万多亩)蔬菜大棚,主要有油豆、芸豆,这些品种一个月后就要上市了,主要依靠东北客商外销。但是以往端午节过后东北客商走了,价格就一落到底了。我们该如何拓宽销售渠道改变蔬菜卖难的境况?我们当地实行油豆、长豆角、甘蓝“三种三收”政策,也被定为“蔬菜种植示范村”,所以也想寻求蔬菜加工企业合作,共同解决卖菜难的问题。恳请老师给予多方面解答,谢谢!
刘通老师:这几年山东成武的菜豆(豆角)发展比较快,每年5月至7月初大量在北京上市。2016年5~6月,成武的菜豆价格比较低,因为河南的白菜豆跟成武同时上市了且更具价格优势,导致成武的菜豆价格下跌。如果2017年河南的白菜豆种植面积下降了,成武的价格会略高于2016年。现在新发地市场销售的菜豆主要来自云南,广东、海南的菜豆快退市了,四川攀枝花的快上市了。2016年3月中长菜豆批发价为16元·kg-1,现在云南菜豆只有12元·kg-1,还是在云南豆角快退市的前提下,那么2017年4月中旬后的菜豆价格会比现在更低,但比2016年同期高。这位朋友还提到了甘蓝。现在新发地市场的甘蓝价格比较低,卖价比较好的甘蓝来自山东青州的大棚甘蓝,价格在2元·kg-1左右,但是甘蓝后期会面临比较大的销售压力,因为现在湖北露地的甘蓝在新发地市场只有0.7元·kg-1左右,退市后山东和河北邯郸的甘蓝会上市,如果供应出现断茬,价格会上涨,如果供应重叠,价格就会下降。
陈明均老师:这位朋友已经有近0.3万hm2(5万多亩)的种植面积了,就要考虑两点问题,一是种植品种和销售市场可以更加多元化,不要只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二是要主动培养自己的经纪人队伍,蔬菜产地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总有一大批经纪人队伍,遍布全国各地,比如山东苍山、寿光,四川彭州等地,这些地方很少传出卖难的事件。
问:老师好!我是河南濮阳的种植户,2016年种了番茄,但是效益不好,2017年改种洋香瓜,想问2017年5月中旬的洋香瓜销售行情怎么样?谢谢老师!
刘通老师:这位朋友的情况具有代表性。2016年5月河北番茄种得比较多,在新发地市场批发价只有0.6~1.0元·kg-1,河南番茄销往北京就受到了一定影响,2016年一部分就被扔掉了。如果2017年河南的番茄种少了,价格会相对比2016年高。这位朋友说的洋香瓜不知道指的是伊丽莎白瓜吗?2016年伊丽莎白的价格不错,每千克2元多,同样道理,如果今年种的人多了,价格就会下降。近几年北方设施蔬菜发展迅速,种多了就不值钱,后来许多蔬菜大棚改种水果了,比如东北种了绿宝瓜、河北饶阳放弃圆茄改种葡萄了。所以建议这位朋友种植上不要“随大流”。
问:2016年的大蒜行情太火了,想请问老师2017年的大蒜行情会有什么变化?
陈明均老师:实际上2016年、还有2015年的大蒜价格都比较高,甚至可以用“火爆”来形容。这两年蒜农和经销商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个价格确实已经偏离了价值。具体来说,2015年冬季、2016年春季,许多大蒜苗遭受强寒流被冻死、冻伤,造成了大面积减产,比如有媒体报道山东泰安的大蒜冻死率在50%以上,全国减产基本在20%以上。所以要特别提醒蒜农和经销商几点,一是2016年蒜价上涨并非由于种植面积减少,而是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大蒜产量下降了。如果今年全国没有出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大蒜的产量恢复到正常水平,就相当于总产量增长20%。并且这两年蒜价比较高,各地又扩种了20%~30%,这两个因素叠加,那么2017年大蒜产量将有大幅度增加,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逆转;二是新上市大蒜和库存大蒜价格有一个逐步接轨的过程,接轨的时间越长,市场震荡越小。现在的大蒜价格仍然处于高位,新蒜在5月中下旬或6月上市后很有可能会对老蒜的价格形成比较大的冲击;三是还要注意近几年比较普遍的储存商配资的现象。配资是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销商、储存商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同时由于加入了金融杠杆,当蒜价跌到一定程度后,按照融资规则,是要被强制平仓的,平仓后的货源势必会投放市场,市场短期内突然增加货源,将对经销商、库存商和采购商造成恐慌,加剧市场震荡和抛售,使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刘通老师:我补充一点。2017年云南大蒜的上市时间比2016年提前了近半个月,鲜蒜刚来时7元·kg-1,现在已经降到了4.6元·kg-1,跌了近1/3,现在的价格和2016年同期的8元多比也降了近一半。那么从云南新蒜的价格可以估计出2017年新蒜上市时的价格了,到时山东、河南的蒜价可能还不及云南此时的。
陈明均老师:特别是现在库存蒜的价格还 很高。
刘通老师:现在库存蒜有两个趋势,一部分销往餐饮企业,还有一部分出口。近几年新干蒜上市要到7月,现在距离7月还有一段时间,也因为出口需要所以价格仍然比较坚挺。等到新干蒜大量上市后,老干蒜的价格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出口量减少、市场疲软,剩余部分的老干蒜价格就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陈明均老师:还要注意库存蒜和新蒜的价格有一个逐步接轨的过程。2016年春节后大蒜价格上涨,主要由于山东、河南等主产区受灾了,但是主产区受灾并不影响库存蒜的需求,之所以库存蒜价格上涨,因为大家对翌年新蒜价格的预期发生了变化。所以提醒大家买入或卖出时要注意节奏。
问:我是湖南裕香冬瓜合作社的负责人,我们合作社集冬瓜种植、生产、收购、加工于一体。2015年冬瓜价格创历史新高,受此影响,2016年全国冬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最后导致了严重的供大于求,价格跌入了谷底,瓜农普遍亏损。2017年我们合作社种了400 hm2(6 000亩)冬瓜,想请老师分析下今年的行情走势,谢谢!
刘通老师:北京的价格走势和这位朋友的不太一样。2015年春季,北京冬瓜价格比较高,2016年春季的冬瓜价格更是达到了一个历史高位,当时一个青皮大冬瓜卖到了12元·kg-1的天价,1个冬瓜200多元。冬瓜受天气影响比较大,2016年年初价格高,主要因为海南的冬瓜受台风影响减产了,广西、广东也减产了。因为前期价格高,湖南、湖北、河北扩种了,后来销到北京的批发价长期维持在0.6元·kg-1。现在新发地市场销售的冬瓜主要来自3个地区,一是海南的吊瓜,批发价2元·kg-1,二是广东、广西的“地瓜”,三是新疆的储存瓜,价格都相对比较合理。预计2017年5~6月,尤其等到河北冬瓜上市后,价格会略高于2016年。我不太确定湖南冬瓜上市到北京的时间,如果紧随海南和广西的冬瓜上市,价格会略低于1.2元·kg-1。冬瓜受“大小年”影响也比较明显,2016年冬瓜受灾了价格比较高,如果今年冬瓜扩种了,价格就会相对较低。提醒瓜农在种植前一定要考察当地种子、农资的销售情况,避开销售过旺的品种。
问:我是河北坝上的蔬菜种植户,种了超过6.7 hm2(100多亩)的露天蔬菜,在近些年总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卖难。想咨询老师,如何在众多种植户中异军突起?这也是许多坝上种植户特别期待解决的问题,谢谢老师!
刘通老师:河北坝上主要包括河北张家口、承德,是全国夏季菜的重要供应地之一。2008年后,坝上的冷库等设施建设得比较快。坝上地区是逢单数的年份种的面积少,逢双种的多。2016年河北坝上出现了卖难,但是前年就没有。在我看来这位朋友2017年主要不是解决卖难问题,而是要考虑别出现买难的情况。去年坝上出现了卖难,今年可能会改种其他品种了,价格反而会相对波动。建议这位朋友可以先根据资料将销售好和销售差的品种列出来,再根据当地种子的销售情况选择要种的品种和上市时间,同时最好适当联系下冷库,以防出现卖难情况。如果有比较健全的预冷设施,这位朋友的蔬菜就不用只局限在北京销售了,在闷热的7~8月南方特别缺乏鲜嫩的小品种蔬菜,坝上有夏季冷凉地区的优势,完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蔬菜销得更远。特别要注意的是,种子、农资卖得好的品种,常常会出现卖难现象,种子、农资卖得不好的品种,常常是比较畅销的蔬菜。
……
6 几点思考
受制于种种因素,现阶段比较理想的蔬菜产销状态暂时还未达到。但是,农业正在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蔬菜的产销格局正在发生改变,生产经营者与市场正在经历着磨合与衔接。为了接近相对理想的蔬菜产销状态,作为蔬菜生产者、流通经营者和管理者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整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方面,针对蔬菜市场的生产经营主体,大型基地有资金、技术、资源等优势,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除了尝试“订单农业”外,不妨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模式,进一步优化经营理念和产业结构,拉长农业产业链,做出特色、品牌和竞争力,实现产销一体化;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不妨采取“抱团取暖”的策略,通过依托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保证质量并推进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共同面对市场,利益共享,风险同担;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蔬菜批发商等经营主体可以通过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当地蔬菜经纪人,以产业直销为主、种植户自销为辅,来保证蔬菜的当季销售,蔬菜市场的风险可以由种植户、收购商、销售企业等共同承担。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蔬菜生产持续发展,由于设施蔬菜经济附加值高,发展更为迅猛,大批种植户涌入到蔬菜生产中,这当中夹杂了大量盲目生产的种植户。所以,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在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的宏观调控上,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尤为关键。比如今年某地区预计种多少番茄?实际种了多少?准备销往哪里?市场价格如何?节目中陈明均老师强调要将农业大数据的建立放到全国的“大盘子”中发挥作用,让“互联网+”对整个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形成全覆盖,不应仅仅是研究某一县、镇、村的独立数据;同时为了防范突如其来的市场风险,应进一步扩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的范围和蔬菜种类,通过价格保险的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基本利益,让价格指数保险成为蔬菜种植户的一道保障线。201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涉及到蔬菜种植、园区建设、种业工程、农机购置等等,希望还可以适当鼓励建设保鲜、预冷、计量、结算、配送于一体的多功能产品产地集配中心,通过开展产品分等分级、包装、配送来提高蔬菜的附加值,帮助蔬菜供应链上的生产经营者实现 增收。
本期录播节目已在优酷网、《中国蔬菜》微信公众平台(zgsc9550)和蔬菜中国网(http://www. cnveg.com.cn)上线播放,敬请观看。“卖得好”节目,旨在帮助菜农缓解蔬菜卖难的问题,现在正逢春忙时期,有不少菜农朋友向节目反映,希望专家帮助解决一些蔬菜种植方面的困惑,所以《中国蔬菜》将于2017年4月27日19:30播出第3期“种得好”节目,敬请收看。
微信收看方式:
扫二维码,关注《中国蔬菜》微信公众号,点击页面下方“种得好”或者“卖得好”菜单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