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5年我国部分原种猪场猪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7-06-01倪建强李文合辛盛鹏
倪建强,原 霖,王 静,杨 林,李文合,辛盛鹏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26)
2013—2015年我国部分原种猪场猪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倪建强,原 霖,王 静,杨 林,李文合,辛盛鹏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26)
为深入了解近年来我国生猪腹泻疫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分析、研判疫情流行趋势,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对全国44个种猪场开展了生猪腹泻的回溯性调查研究。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生猪腹泻病疫情的发生趋势没有明显缓解,其仍然是部分猪场的主要危害;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目前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同时也存在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的混合感染。猪腹泻病的主要流行特点为:冬春季节高发,哺乳和断奶仔猪多发;养殖规模越大,生猪腹泻病的发生概率就越高;疫病的发生与猪场防控水平直接相关;疫苗接种是腹泻病的重要防控措施。调查认为猪腹泻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温度骤变、疫苗预防效果差、监测措施不足。依据调查结果,提议相关部门要在重点地区开展生猪腹泻病监测;养殖场主要强化认识,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饲养理念,要加强养殖场的标准化建设,执行全进全出制,队产房要彻底清洗、严格消毒和空栏。
猪流行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致死率
为了解我国规模化养猪场生猪腹泻病的流行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取得的防控成效,推动生猪腹泻病的综合性防控,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全国范围内的44个原种猪场开展了生猪腹泻病回溯性调查,分析了主要的致病因子,并提出了防控措施。
1 生猪腹泻类疾病概述
生猪腹泻是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数约占发病猪总量的35%~45%,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1]。生猪轻度腹泻会导致生猪营养不良及生长受阻,严重腹泻则会导致脱水,成为僵猪,甚至死亡。生猪腹泻病因复杂,常见的多达几十种,但以病毒性感染最为常见[1]。根据生猪腹泻病的发生特点,可将其病因分为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
1.1 非传染性因素
主要包括气候、环境、饲料和营养状况等,是生猪腹泻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如在阴冷潮湿的冬春季节,生猪圈舍内的温度和湿度不合适,此时腹泻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此外,圈舍通风换气不畅、环境卫生差,饲喂变质饲料,以及生猪营养状况不良、免疫力低下等,都易引起生猪腹泻病的发生[2]。
1.2 传染性因素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引起生猪腹泻的最主要病因。其中病毒主要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病毒(PoRV)3种[3]。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仔猪和育肥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于1971年在英国首次暴发,之后相继在比利时、德国、加拿大、日本、瑞士等国家发生,成为长期困扰欧亚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2010年以来,我国大面积暴发猪腹泻疫情,并持续流行了数年,主要表现为病毒性感染特征,传播快、病程短,出现水样腹泻、衰弱和脱水死亡,结合实验室诊断,证实其主要病因是PEDV感染[4]。近年来,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也暴发了PED,分析证实新流行毒株的致病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对于哺乳期仔猪,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给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5]。
猪传染性肠胃炎(TGE)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以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1946年在美国被首次报道,目前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均有发生。1956年我国首次报道在广东省发现该病。目前该病在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6]。
PoRV感染是以仔猪厌食、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性症状的疾病。1975年Woode等[7]首次报道在英国发现该病,随后其他国家也相继报道了该病的发生。PoRV感染在我国也普遍存在。
目前,对PED、TGE和PoRV感染的防控主要通过疫苗免疫。目前既有弱毒苗,也有灭活苗,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病毒株组成联苗来使用。
2 生猪腹泻疫病的回溯性调查
2.1 调查范围和主要内容
此次调查涉及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个原种猪养殖场,涵盖我国主要生猪养殖地区。这44个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在755~137 580头/场不等。调研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生猪腹泻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包括临床表现及病因调查;二是诱因分析,调查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饲养、生猪调运以及免疫等的关系;三是疫情防控状况,涉及免疫预防、监测预警、应急防控等;四是实验室检测结果。
2.2 临床症状
2.2.1 发病概况和流行趋势。所调查的44个猪场中,2013—2015年间,连续3年没有发生腹泻的猪场有20个;2013年发生疫情的有13个,2014年15个、2015年15个;连续2年发生疫情的有5个,连续3年的5个(图1)。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生猪腹泻病的流行并没有明显缓解,其仍然是部分猪场的主要危害,该期间共有5个猪场(占发病猪场总数的21%)连续3年发生腹泻疫情。
图1 2013—2015年44家种猪场生猪腹泻发生情况
2.2.2 临床特征和实验室诊断。调查发现,有24个养殖场的猪表现典型的病毒性腹泻感染症状:母猪、种公猪和育肥猪多呈一过性感染,症状轻微;仔猪表现呕吐、腹泻、精神萎靡、被毛粗乱、肛门松驰、持续排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样稀便,迅速脱水消瘦,于1周内衰竭死亡,体温可达39 ℃以上。病死仔猪的剖检病变为肠壁变薄,胃肠道粘膜充血、出血,胃内有凝乳块,肠管充气膨胀,淋巴结肿胀。采集发病猪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PEDV阳性。综合分析认为PEDV是目前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同时也存在PEDV、TGEV和PoRV的混合感染。
2.3 流行特点分析
2.3.1 从发病时间看,冬春季节高发。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冬春季节寒冷潮湿的气候条件容易诱发腹泻病的流行,一般会在流行2~3周后停止,但在一定时期内,会反复发生,进入夏季后流行有所减弱。
2.3.2 从疫情来源看,生猪调运与其无明显关联。所调查的24家发病猪场中,仅有3家存在生猪调入情况,且疫情并非在调入后发生;在20家未发病猪场中,也有3家猪场存在生猪调入情况,经比值比(Odds Ratio,OR)计算,其OR值为1,表明疫情的发生具有原发性,与有无生猪调入无明显关联。
2.3.3 从发病日龄上看,哺乳和断奶仔猪多发。被调查的24家发病猪场中,有21家统计了猪的发病日龄。调查发现,1周龄仔猪最为易感,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超过一半(11/21)猪场的猪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于50%,而对于1周龄以上仔猪,虽然其发病率与1周龄内仔猪相似(发病率达100%的猪场4个,超过50%的有6个),但病死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生猪发病日龄越小,其病死率就越高,其中哺乳仔猪高于断奶仔猪,断奶仔猪明显高于育肥猪和能繁母猪,育肥猪和母猪一般没有症状,或呈一过性腹泻。具体情况见图2和图3。
图2 21家发病猪场不同日龄猪只发病率分布
图3 21家发病猪场不同日龄猪只病死率分布
2.3.4 从养殖规模上看,养殖规模越大,腹泻发生概率就越高。根据21个生猪养殖场的数据统计,在存栏数大于10 000头的9个猪场中,1周龄内仔猪发病率超过50%的有6个,占比66.7%;存栏数在5 000-9 999头之间的7个猪场中,1周龄仔猪发病率超过50%的有3个,占比42.8%;在存栏数小于4 999的4个猪场中,1周龄仔猪发病率超过50%的有1个,占比25%(表1)。同时,与未发病猪场养殖规模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分析表明,其OR值为1.1(表2),表明养殖规模越大,发生疫病的概率越高。这或许与养殖场的养殖密度有关,如果养殖量大、密度高,就容易导致生猪腹泻疫情的大范围暴发。
2.3.5 从传播速度看,疫情传播迅速,病程短。通常在首个病例出现后的3~7天内,疫情可迅速扩散至整栋猪舍或整个猪场;仔猪发病2~3天后即全部死亡。
表1 1周龄内仔猪腹泻发病率在不同规模猪场的分布
表2 生猪腹泻疫病发生的风险因素OR值分析
2.3.6 从综合防控看,疫病的发生与防控水平直接相关。生猪腹泻的发生与综合性防控水平有一定相关性,特别是保温、除湿和通风等措施可有效降低生猪腹泻的发生。所调查的44个猪场均为国家原种猪场,生物安全水平较高,对人员进出、消毒等有严格的规定,能够有效阻止疫情传入,但保温、除湿和通风状况在不同的猪场差异较大(图4)。没有采取除湿和通风措施的发病猪场数量明显较高,OR值为0.4(表2),表明保温、除湿与疫病的发生为负相关,是防治疫病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对生猪腹泻防控意义重大。
图4 未采取和采取通风等措施的猪场比例
2.3.7 从疫苗防控效果看,接种疫苗是重要的防控措施。在所调查的44家种猪场中,共有30家猪场使用了疫苗。调查发现,疫苗接种与种猪场有无腹泻疫情直接相关,一旦发生腹泻疫情,多数猪场会持续进行疫苗接种。在2013—2015年发生过疫情的猪场中,发病后接种疫苗的猪场比例分别为9/13、11/15和12/15。但在未发生过疫情的20个猪场中,仅有11家猪场接种了疫苗。疫病发生与接种疫苗的OR值为3.1(表2),表明疫病的发生与疫苗接种呈正相关。接种疫苗是猪场发生腹泻后最为重要的防控措施,而认为疫苗有效的猪场占比也高达82%。其所使用的疫苗以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以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三联弱毒活疫苗为主。
3 生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综合分析24家猪场的调查问卷,结合现场调研结果,分析认为导致当前猪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但以病毒性腹泻最为普遍,同时气候异常、饲养管理较差以及免疫控制措施效果有限等因素也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3.1 环境温度骤变,诱发疫病发生
我国每年冬春季节气温波动较大,猪舍会普遍出现温度骤降、湿度增加、通风不足等状况,这会导致仔猪机体抵抗力下降,成为腹泻发生的诱因。
3.2 疫苗保护力低,新型疫苗缺乏
虽然多数发生过腹泻疫情的猪场都接种了PEDV疫苗,部分猪场还加免了仔猪黄白痢、猪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疫苗,但是由于现有疫苗多数给母猪预防注射,这种主动免疫方式往往不能及时发挥保护作用,同时产生的被动抗体保护能力也较差,因此疫情一旦发生,先从育肥猪或种猪群开始,迅速向仔猪传播,引起仔猪发病死亡,难以控制。此外,由于病毒感染呈现典型的肠道局部感染,以黏膜免疫为主,这就决定了开发新型黏膜免疫(SIgA)疫苗是防控腹泻的新技术手段[8]。
3.3 监测措施不足,疫情防控被动
当前,猪腹泻疫病并非我国强制监测疫病,养猪场对该病的重视程度尚有不足,同时也缺乏快速敏感的检测技术,上级委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才能完成监测任务,这影响了该病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
4 防控建议
鉴于此,针对猪腹泻病,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认识,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饲养理念;二是加强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实施全进全出,产房彻底清洗、严格消毒、空栏等措施;三是在重点地区开展猪腹泻病监测。为有效预警和防控猪腹泻病的发生,建议对我国中东部和南部养殖大省的生猪养殖大县、引进生猪地区、生猪养殖密集区、种猪场、交易市场等开展猪腹泻病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疫情,消除疫情隐患[9]。
[1] 孙宏伟,王泽岩,任少敏,等. 猪主要腹泻病的发病机制综述[J]. 中国动物检疫,2016,33(3):63-70.
[2] 缪剑华. 生猪腹泻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方法[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46(8):171.
[3] 殷震,刘景华. 动物病毒学[M]. 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681-688.
[4] SUN D B,WANG X Y,WEI S,et al. Epidemiology and vaccine of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in China: a minireview[J]. J. Vet. Med. Sci. 2016,78(3):355-363.
[5] 朱迪国,宋建德,袁丽萍,等. 2013—2014 年全球猪流行性腹泻重大疫情分析[J]. 中国动物检疫,2014,31(10):42-46.
[6] 付小东.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及防控[J]. 兽医导刊,2016(19):56-57.
[7] 田克恭,李明. 动物疫病诊断技术-理论与应用[M]. 1版. 北京:农业出版社,2014:619-629.
[8] SONG D,MOON H,KANG B.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a review of current epidemiology and available vaccines[J]. Clinical Experimental Vaccine Research. 2015,4(2):166-176.
[9] 任玉鹏,王利娜,颜其贵,等. 猪流行性腹泻的预防与控制[J]. 猪业科学,2010,27(12):36-39.
(责任编辑:朱迪国)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n Porcine Diarrhea in Swine Breeding Farms in China during 2013 to 2015
Ni Jianqiang,Yuan Lin,Wang Jing,Yang Lin,Li Wenhe,Xin Shengpeng
(China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Beijing 101113)
In order to get a deeper understand about the epidemic status and trend of Porcine diarrhea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so as to draw up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measures for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a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44 swine breeding farm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results showed the outbreaks of Porcine diarrhea still existed,which seriously endangered a certain amount of swine farms.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was believed to the main pathogen causing diarrhea,at the same time,mixed infection by PEDV,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 and Porcine rotavirus was also tested. In winter and spring,a high incidence of Porcine diarrhea was observed and the disease mainly affected sucking and weaning pigs. The probability of disease occurrenc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breeding scale. It was worth noting that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evel,hence vaccine immunization beca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event Porcine diarrhea. Three factors led to the disease outbreak,including rapid temperature changes,poor effect of the vaccination and insufficient surveillance measures. Based on the results,the following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monitoring of Porcine diarrhea should be adopted in key areas;farmers need to raise their awareness and to set up the idea of raising overweighs prevention,prevention overweighs treatment;strengthening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in swine farms and executing the system of all-in and all-out;finally,the delivery rooms should be rinsed thoroughly and disinfected strictly.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morbidity;mortality
S851.3
B
1005-944X(2017)04-0005-05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02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项目(BAIC02-2016)
辛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