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王昌和水墨山水之《松阴纳凉图》心得
2017-06-01于汇洋吉林大学艺术学院130000
于汇洋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130000)
品王昌和水墨山水之《松阴纳凉图》心得
于汇洋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130000)
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流传上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组成了当今最优秀的文化艺术。在中国古代上有历史的地方就有中国画,古时中国画作为帝王贵族的艺术,如今它已走进平常百姓当中,可看出传承之广。中国画有两大分支:工笔画、写意画。工笔画强调严谨写实,写意强调气韵生动,强调意境。可以看出各有所长,特点不一。现如今,写意画已经发展到了大众生活中,可是发展的质量确是参差不齐,许多人画画只是注重画面的冲击感,可是当中却缺少了国画当中最看重的气韵生动。如果一幅国画缺少了气、意等,那么这不是一幅好作品,它忽略了我们创作的初心,忽略了我们的灵魂。下面我来分析一下笔者导师王昌和副教授的作品,分析从他画面当中体现出的魂和初心。
浑然天成;构图;感染力
王昌和先生1975年生人,生于江苏泗阳,先生自幼酷爱绘画,条件艰苦的时期家里的墙就成了他的画布,画各种自己所想、所喜爱的东西。由于先生绘画功底较为扎实,再加上其自身的勤奋学习,1997年顺利考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继续对艺术的追求,师从范曾、陈玉圃、杜滋龄、韩昌力等名师。先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十分刻苦的,他搞起创作来,废寝忘食,在教室画到半夜是常有的事,教学楼门卫的大爷每每催他多遍才会不舍离去,有时甚至还会画到第二天天明,若不是对绘画有着浓厚的热爱之情,怎会有这样的逸事发生呢?先生对我们讲,当时条件较差,常常交不起学费,只能是靠卖些作品来补贴学费,以此真实事例来激励我们学生珍惜现在大好机会与条件,努力刻苦学习。先生说其实当时卖画也是一个偶然,一天先生在教室里画画,有人过来看画,对先生的作品喜爱有加,遍想买下来收藏,而且要先生自己说画的价钱。当时先生很是吃惊,因为这是第一次有人向他买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就随便说了一个价格,那人二话没说就买了下来,还说,以后你的画有多少我买多少。从此以后先生创作的动力更足了,几乎不想吃饭,日日夜夜投身于绘画创作之中,就这样,很快就把自己四年的学费都攒够了,而且自己还攒下了一部分。先生自己回忆起来说真后悔当时自己说的价格,要是当时多要点,卖的还多,当然,这只是先生与我们说笑罢了。
王昌和2001年毕业后被聘入吉林大学艺术学院从事中国画教学至今,现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美协会员,长春市美协理事,长春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先后发表于《国画家》《中国书画报》《美术观察》等刊物。在国家级、省级多家核心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美术展览中获奖,大量作品被收藏家、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等机构收藏。王昌和的艺术之路可谓是一路平坦,当然这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从临习传统到个人创新,王昌和都踏踏实实地一步步前进,王昌和的山水画画有着自己的独特而强烈的符号感,他学习古人,临习古画,但并不似古人,像古画,他吸收众家之所长,他的每一笔都体现出祖国的大好山河。最终升华出了独一无二的自己的绘画风格与韵味。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幅王昌和的佳作,体会“气”从何来。
《松阴纳凉图》
《松阴纳凉图》,描绘的是一位智者在自家房子乘凉纳阴的场景,智者惬意的坐在在家房子的屋檐下,心有所思,头微微上仰,似乎在赏析屋外美丽的大山大水。他那气若神闲的姿态仿佛要作诗一样,就如“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般赞叹大山的美丽庞大,又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般热爱如今自己的生活。近处的泉水十分的清澈,画家用交叉的线条表现出似静而又非静的水面,仿佛微风拂过,远处的水面虚的恰到好处,用淡墨轻描,突出画面的近景、中景、远景的视觉冲击。画中大山的描绘最为精彩,底部以重墨晕染,突出山峰的高昂气派,山峰处以淡淡石青绘于其上,颜色来的恰到好处,色彩与水及树木的有机结合,使画面更加富有典雅及大气之魂。区别于大写意,此幅作品布局合理,颜色端庄典雅,描绘精细,即不失严谨又颇于放松,画里画外透出一股仙气,此画气旺神畅,笔墨华滋,浑然天成,厚实灵动,相映成趣,可谓是上乘之作。
我们欣赏完这幅画的感染力之后,我们更多应联想,联想怎样才能画出这样一幅传神之作,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天人合一。所以,欣赏山水画,只注意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人们还要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无拘无束的,这是她博大、充满力量的原因。中国山水画很讲究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由此,神韵美是一种高级的审美享受,也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