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种植体周围炎治疗效果分析
2017-05-31李一桃
李一桃
[摘要] 目的 探讨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方法 方便选取2009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种植后发生出血、肿痛、松动等现象的病例10例15颗种植体。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分别行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结果 10例病例中经治疗,9例效果良好,1例效果差,需拔除种植体。结论 种植体周围炎,不易逆转,种植术后的维护和及时的干预治疗,非常重要。
[关键词] 种植;引导性骨再生;种植体周围炎;牙周探诊
[中图分类号] R78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c)-005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of the plant.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after planting, bleeding, swelling, loosening 10 cases of 15 impla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linical symptom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performed. Results 10 cases were treated, 9 cases were good, 1 cases were poor, the need to remove the implant.Conclusion The plant is not easy to reverse, the maintenance and timely intervention treatment,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Plant;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Plant peripheral inflammation; Periodontal probing
对于牙体缺失的修复治疗,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种植修复,种植修复有很多优点,然而,种植体周围组织需要良好的维护,才能保持健康,否则,会发生种植体周围的病变[1]。种植体周围炎的 症状和成人牙周炎类似,呈现出慢性、渐进性的特点。如不及时干预,种植体逐渐明显松动,最终导致种植失败[2]。临床表现有种植体周围探针出血、种植体周围化脓、探诊深度的增加,还可能表现为窦道形成、牙龈退缩、牙龈脓肿和放射线检查出现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在种植修复后复诊时,需要医生及时发现早期的临床表现,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案及时治疗,就可以阻止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和种植体-骨界面的结合分离,最终避免了种植的失败,该研究方便选取2009年1月—2015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进行种植的患者10例15颗种植体为研究对象,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方便选取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进行种植的患者,在复诊时,主诉术区反复出血、肿痛、偶有种植牙松动现象的病例,10例共15颗种植体。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0~65岁。前牙区4例,后牙区6例。入选标准如下:临床表现为种植体稳定性尚好,均无松动,探诊出血,探诊深度在2~8 mm间。X线片检查显示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垂直或浅碟状吸收达种植体1/5~1/2,牙槽骨吸收的深度3~6 mm。
1.2 方法
对于只表现为种植体周围粘膜的充血、红肿,探诊出血阳性,探诊深度≤4 mm,临床表现为种植体周围,尤其是种植体颈部沉积有菌斑、牙石的轻微症状病例3例,X线片检查显示种植体近中或远中牙槽骨吸收达种植体1/5~1/4,深度为2~3 mm的患者经调整咬合以及基础的牙周病治疗。对于探诊出血阳性、探诊深度4~5 mm的种植体部位2 例,不仅需要进行机械治疗,同时还需要每天用0.2%氯己定含漱口腔,种植体袋周局部用0.2%氯己定龈下冲洗,治疗一般需要3~4周。而对于探诊出血阳性、探诊深度≥6 mm的种植体部位2例,先进行机械治疗,以及持续10 d的氯己定治療,期间联合应用抗厌氧菌的抗菌药——奥硝唑,7~10 d。也可以局部使用控释抗生素。对于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在4~8 mm之间,X线片检查显示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垂直或碟状吸收达种植体1/3~1/2,牙槽骨吸收的深度在4~6 mm的3例患者,其中 2例患者种植体根尖区出现瘘管。控制种植体周围的局部急性炎症,在进行调颌、基础的牙周治疗及抗生素治疗后,再进行手术治疗,保留上部修复体,局部浸润麻醉下,翻瓣,暴露手术区,用塑料器械搔刮骨缺损区和刮除种植体颈部周围的肉芽组织,种植体无松动。可见牙槽骨垂直吸收达种植体长度的1/3~1/2。对于种植体表面的炎性肉芽组织,先用塑料器械清除干净,再用0.2%氯己定纱布和生理盐水纱布交替浸泡术区,最后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手术区。接着在骨缺损区植入BIO-OSS骨粉,用BIO-GIDE膜覆盖种植体周围的骨创面,注意生物膜要比骨缺损区稍大一点。术后要间断严密缝合牙龈,注意需要减张缝合,防止伤口裂开及膜暴露,否则容易引起骨粉及胶原膜的移位,以达到良好的引导骨再生手术后效果。术后给予口服抗生素1周(奥硝唑0.5 G bid),复方氯己定漱口液漱口,持续2周,预防感染。术后10 d拆线,在切口愈合期间,种植体不能负重。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复查手术效果。
2 结果
经1年以上的临床随访,一般1个季度进行1次复诊,复查内容包括临床检查和放射学评价2个方面。经保守治疗的病例中,有 6例治疗后患者原有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于行GBR手术的3 例患者,术后复查,显示植骨区骨高度稳定,骨密度逐步增加,恢复良好,手术效果满意。通过对种植体周围炎进行各种治疗,包括必要时行GBR手术,都是为了尽量保留修复体,消除局部感染因素,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讨论
种植体周围炎是指发生在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种植体周围炎不仅累及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还累及深层支持种植体的牙槽骨、造成骨吸收的病变。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约在10%左右。发生种植体脱落的病例绝大部分的原因是由种植体周围炎所致。根据文献报道[3],观察种植术后24年的种植体成功率达85%以上。当然种植失败的病例在临床上也会经常遇到。发生种植体并发症甚至导致种植体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素。樊春霞[4]研究发现,约有近一半的患者依从性差,不能定期复查。而有不适症状时,能及时复查的患者,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感染因素。种植修复失败的临床表现为种植体松动,此时应拔除种植体。而对于没有达到种植体松动程度的种植体周围炎均可通过治疗延长其使用寿命。彻底去除炎症,是治疗的关键。由于种植体周围炎多数情况下是在上部修复后复诊时发现,因此是否可以在保留修复体的前提下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是临床上面临的问题。同时早发现、早治疗是终止种植体周围炎的最佳手段[5]。
目前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方案CIST(cumulative interceptive supportive therapy),包括A、B、C、D方案,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去除病因,氯己定的应用,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切除性手术和引导性骨再生术。机械法去除病因。去除种植体表面污染物,往往需要机械法配合局部的或全身的抗生素治疗。及时处理骨缺损部位的处理,才能增加骨再生。化学药物,氯己定的应用和抗生素治疗。要去除种植体局部的炎症仅仅使用抗炎药物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局部用药研究较多,药物治疗还是有其局限性,不是所有患者都有效果的[6-9]。激光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激光治疗是一种辅助的手治疗段,仅在短期内减轻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炎性症状[10]。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方法彻底清除种植体周围的感染组织,然后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GuidedBoneRgeneration,GBR)或者骨移植技术使吸收的骨组织再生,重新获得骨结合。一般适用于已形成>5 mm的牙周袋并存骨质缺损[11]。当然,这些方面还需要做更深一步的研究。种植体周围骨的吸收,是不可逆的改变。种植修复后维护至关重要,预防是最重要的。种植体周袋的探诊深度和有无探诊出血是目前诊断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首先是要控制急性炎症,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是采用非外科方法治疗还是先采用非外科方法治疗后再进行外科方法治疗。轻微的种植体周围炎,临床表现为种植体周围粘膜的充血、红肿,探诊出血阳性,无溢脓,探诊深度≤4 mm,种植体颈部有菌斑、牙石沉积。利用机械法去除病因,刮除牙石,抛光种植体表面。可以治愈种植体周围炎症。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可视具体情况加用化学疗法。这是CIST方案中的A方案。该研究中有3例。对于种植体周围探诊出血阳性,探诊深度4~5 mm、有或无溢脓的种植体部位。应用是CIST方案中的A+B方案,即机械法配合氯己定治疗。该研究中有2例。在探诊出血阳性、探诊深度≥6 mm、有或无溢脓的种植体部位,即并有X线片显示的骨吸收。应用的是CIST方案中的A+B+C方案,先行机械治疗和应用氯己定,再使用抗厌氧菌的药物,以消除或减少致病菌,达到软组织愈合的治疗效果。该研究中有2例。进行初期治疗局部炎症控制后,骨吸收4~8 mm、种植体无松动的病例行GBR手术。这是CIST方案中的A+B+C+D方案。该研究中有3例。整个诊疗过程中尚需要积极控制口内预留牙的牙周炎及患者每日吸烟量;检查修复体是否有过重的咬合负荷现象;检查修复体粘结后是否有粘结剂残留等问题。种植体植入颌骨,完成上部修复后,种植体的龈下细菌与牙周炎的龈下菌斑相似。种植体的支持面积要小于种植体代替位置的天然牙根的面积,种植体无“感觉”,天然牙周的韧带存在本体感觉神经,能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做出及时的反应;种植体周围组织中无血管,防御外界刺激的能力较弱。当种植体周围遭受细菌感染后,软硬组织的防御和修复能力差。早发现,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种植修复后定期随访要形成工作习惯,病人的依从性是一个方面,另外,作为负责种植的医生,要形成及时联系种植体修复后的患者,嘱咐患者来医院进行随访检查。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而错过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最佳时机,这一点要让患者明确了解,以引起患者的主动配合。
及时阻止炎症的进展,促进局部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治疗种植体周围炎,首先要彻底清洁种植体表面并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可在骨缺损区行引导性骨再生术,术后要反复告知患者,口腔卫生的维护对于提高治疗的成功率、降低术后感染率也是同样的重要。行引导性骨再生术,总的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率高。
对于种植体已出现松动,X线片检查示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超过种植体长度的1/2以上的病例。该研究中有1例,该种植体已没有挽救的可能,需要拔除,因为这样的病例,不论如何进行治疗,都不会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对于种植体周围炎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切除性和再生性2种。该例均选用引导性骨再生术。吴新等[12]认为,保留修复体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具有良好的效果。原因是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病例,很多情况下骨吸收的程度较重,范围较广。采用切除性的膜龈手术效果往往较差。
总之,要预防和减少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提高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成功率,从种植适应症的选择,种植的熟练程度,种植后患者自我的口腔卫生维护和定期随访,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干预,都是非常重要的术前术中术后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孟焕新.牙周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5.
[2] Vargas-Reus MA, Memarzadeh K, Huang Jie, 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nanoparticulate metal oxides against peri-implantitis pathogens [J]. Int JAntimicrob Agents,2012,40(2):135-139.
[3] 曹裕杰,施斌,陈江,等.种植体周围炎发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12(6):525-529.
[4] 樊春霞.口腔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0)149,151.
[5] 张飞.牙周炎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口腔自我维护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6,35(5):32-34.
[6] 周鑫才,曹颖光. 种植体周围炎的非手术治疗[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26(3):164-166.
[7] 贡晶觉,焦婷.抗菌剂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進展[J].口腔医学2016,36(5):462-266.
[8] 朱娟芳,刘林,肖燕,等. 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循证医学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5,24(2):17-20.
[9] 张宇红.派丽奥抗生素软膏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17):112.
[10] 覃奋,傅远飞,张修银.激光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现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4,16(10):364-367.
[11] 王丽敏.洁治与GBR外科手术对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效果比较[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433-434.
[12] 吴新,夏金星,薛昌敖,等.保留修复体采用GBR技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2014,34(3):231-232.
(收稿日期:2016-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