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血透患者动静脉內瘘术式的临床分析
2017-05-31聂新平
聂新平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不同动静脉内瘘术式的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对该院2012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52例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其中吻合口的直径和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端侧吻合术较优,端侧吻合术吻合口的直径、血流量依次为(6.03±0.29)mm、(743.20±152.70)mL/min,优于端端吻合术的(4.66±0.71)mm和(545.90±132.70)mL/min(P<0.05);手术成功率和内瘘的成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端侧吻合术并发症6.67%明显较低(端端吻合术为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端侧吻合术的整体情况优于端端吻合术,因此值得在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过程中优先考虑。
[关键词]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式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c)-003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arteriovenous fistula 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nimals,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52 cases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arteriovenous fistul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nastomotic diameter and blood flow were the better side anastomosis, end to side anastomosis direct export The diameter , blood flow were(6.03±0.29)mm、(743.20±152.70)mL/min, better than the end to end anastomosis(4.66±0.71)mm and(545.90±132.70)mL/mi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mature time of the surgical success rate and fistula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nd to side anastomosis and in 6.67% was significantly lower(end to end anastomosis was 18.18%),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End side anastomosis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end to end anastomosis, therefore worth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into 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l fistula surgery is preferred.
[Key words] Hemodialysis patients; Arteriovenous fistula; Operation
血液透析是临床中较为常见,除了应用于慢性肾衰竭替代治疗外,还广泛应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等,在临床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而动静脉内瘘则是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长期血管通路,确保其治疗能够顺利完成;而不同方式的动静脉内瘘对于患者的临床情况也会产生不同,该次我们积极针对该院2012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52例血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目的在于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提高其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建立的效果,现将该次研究详细情况进行整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52例血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进行该次研究前,均对患者进行了该次研究概况的说明,入选的52例患者均为在知晓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同意参加研究者,同时均为年龄超过18周岁的成年人。其中包括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8.36±6.35)岁,患者的年龄区间为19.50~82.50岁。其中22例患者使用端端吻合术,另外30例患者使用端侧吻合术,按照不同术式进行分组后比较两组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比。
1.2 方法
52例患者均是在該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全部已行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首先需要对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包括患者的血管管径情况、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心功能评价情况,并对于患者的桡动脉、尺动脉、手掌动脉弓通畅情况等进行检查,确保患者术前准备完善后方可进行手术。所有患者均需要指导保持在仰卧位或者坐位,手术上肢充分平放于手术台上,并对患者完成常规消毒、铺巾和局部浸润麻醉。在患者的头静脉和桡动脉间将皮肤切开,其切开的长度大约需要维持在3.5 cm左右,分离皮下组织,此处需要妥善使用其血管钳,对患者的头静脉进行明确同时进行游离。采用无创针头安装在注射器上,吸取肝素生理盐水对患者头静脉血管腔进行冲洗,将其残留的血液冲洗干净;触摸患者的桡动脉搏动情况,并对腕掌侧韧带进行分离,将患者的桡动脉进行游离,并将分支进行结扎。端端吻合的患者将血管夹夹在其动脉近心端,并在远心端进行结扎,将动脉切断,同时采用肝素生理盐水对患者的血管腔进行冲洗,然后用7-0无创血管缝合线对两点先进行吻合,此后将动静脉后壁和前壁分别进行充分吻合,确保吻合妥当即可将动脉血管夹打开,此时患者血流通畅且无漏血现象即为成功。端侧吻合的患者采用血管夹夹在其桡动脉两段,同时在患者的桡动脉上进行纵向切口,其切口长度控制在6 mm左右即可,同样用肝素生理盐水对患者的血管腔进行冲洗,从患者的桡动脉近心端进针,缝合线从患者的头静脉断端钝角处传出并作为牵引线,打结固定动静脉近心端,充分利用牵引线将患者的桡动脉侧切口下侧壁进行暴露,然后将后壁连续缝合,前壁间断缝合,并对于缝合情况进行检查[2]。按照先静脉后动脉的顺序依次将血管夹松开,此时患者的血流通畅且无漏血现象即为成功。但是需要注意,如果此时患者的静脉分支明显,则需要妥善进行结扎。手术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给予肌注30 mg罂粟碱,以便使得患者的血管得到松弛,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其他药物的使用。教会患者正确的体位变化,防止对血液透析一侧产生压迫,同时需要教会患者进行良好的血管震颤触摸,假如在出现无震颤的情况下,可能是已经出现内瘘血管堵塞等情况,则应该及时进行对应的干预措施[3],最后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端端吻合术和端侧吻合术的手术成功例数,并进行其比例的计算和统计,同时观察其内瘘的成熟时间,吻合口的直径以及血流量情况[4];同时对于不同术式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术式的临床情况比较
比较不同术式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手术成功情况及临床使用情况等,发现其中吻合口的直径和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端侧吻合术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比较,端端吻合术22例患者中20例成功,成功率为90.9%;端侧吻合术30例患者中28例成功,成功率为93.3%,(χ2=12.03,P>0.05),见表1。
2.2 不同术式的并发症比较
不同术式共包含的52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端侧吻合术(30例)并发症2例,包括血栓1例,出血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6.67%;端端吻合术(22)并发症4例,血栓2例,出血1例,静脉瘤样扩张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两组比较为12.35,端侧吻合术并发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吻合方式有3种,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和侧侧吻合,临床工作中最常用前两种吻合术式。追溯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最早在1962年其已经成功运用于临床,但是由于部分技术的限制,十分容易出现相应的并发症,且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操作,但是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动静脉内瘘术的相关技术也日趋完善[5]。该次主要针对端侧吻合术和端端吻合术进行相应的分析,其中端侧吻合术在手术的过程中,吻合口的大小选择相对较宽,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考虑,然后使得其手术成功后能够保证较好的直径,从而使得其血流量明显增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针对不同吻合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均可能对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我们应该对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分析[6-7]。一般而言,在进行吻合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充分评估,在考虑患者心功能情况、原发病情况、手掌动脉弓情况的同时,对患者静脉等情况进行充分明确,以便于手术可以顺利进行。而对于患者血管管径、静脉等位置进行明确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彩超等进行分析,以期使得手术可以较为精确的进行。
该次研究结果中,比较不同术式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手术成功情况以及临床使用情况等,发现其中吻合口的直径和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端侧吻合术较优,端侧吻合术吻合口的直径、血流量依次为(6.03±0.29)mm、(743.20±152.70)mL/min,优于端端吻合术的(4.66±0.71)mm和(545.90±132.70)mL/min(P<0.05);手术成功率和内瘘的成熟时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端侧吻合术并发症6.67%明显较低(端端吻合术为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王栋等[8]研究中指出,端侧吻合术吻合口的直径、血流量依次为(6.05±0.31)mm、(708.00±157.30)mL/min,端端吻合术则分别为的(4.67±0.72)mm和(524.00±130.00)mL/min,和该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端侧吻合术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两组患者均出现了相应的并发症情况,而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和患者手术后的情况存在密切关系,可能也受到患者手术前情况的影响,这提示在手术完成前后均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检测;尤其是在手术结束后我们需要利用其震颤的情况对血液透析的通畅情况进行分析,手术结束后短时间内保持通畅的现象,并不能意味其不具有危险性,因此应该加强监测[9-10];同时手术的成功率和手术后使用的情况可能和手术前对于患者的评估,以及手术中操作医师的技巧和熟练程度等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在手术前在做好相關评估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对于医师的专业水平进行提高,从而使得手术在进行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完成,保证临床使用的效果。就该次结果进行分析,整体而言端侧吻合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积极性,其并发症数量明显减少,使得临床在使用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安全性[11]。
综上所述,52例血透患者动静脉內瘘术式的临床分析发现,端侧吻合术的整体情况优于端端吻合术,因此值得在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的过程中优先考虑,以便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戴淑芝.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525.
[2] 牛洪艳,刘金凤,杨凤妹,等.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晚期失功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6,19(5):498-500.
[3] 丁红,顾奇澜,朱宇莉,等.高频超声监测稳定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价值再评价[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2):118-121.
[4] 黄伟红.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对患者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5):832-834.
[5] 李彩凤,许树根,沈淑琼,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3,12(2):78-81.
[6] 李中明,杨保申.浅析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因素[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3):238-239.
[7] 韩立燕.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和临床护理[J]. 中外医疗,2014(35):173-175.
[8] 王栋,魏明明,刘雷,等.248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式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6):502-503.
[9] 邢丽娟,江咏.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7):107-108.
[10] 王红梅. 两种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5,34(28):69-71.
[11] 成杰,石现军,武黎平.两种不同动静脉内瘘术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1):66-67.
(收稿日期:2016-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