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2017-05-31严红

关键词:社会问题攻击行为道德教育

严红

【摘要】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不仅严重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法律后果,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校园欺凌入手,对校园欺凌进行概述,找出发生欺凌事件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攻击行为 社会问题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D917;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213-02

欺凌行为是小学生间发生的一种力量不均衡的特殊攻击性行为。美国学者斯蒂芬·弗兰佐(StephenL.Franzoi)认为,攻击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校园欺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标的理性行为,欺凌者 “倾向于使用沉着冷静的先发制人的暴力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必然会给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在现实中,校园欺凌正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们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工作者要找找原因,是什么导致欺凌现象的发生?又是什么让一些学生如此的霸道横行?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并提出相应措施整改校园欺凌现象。

一、校园欺凌概述

欺凌行为是指有意地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它不但指对受害者进行身体上的欺辱,同时语言上的攻击行为也是被列入欺凌的行列当中。所以,校园欺凌是指学校中势力较强的一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无助的另一方进行持续的身体上或者是精神上的伤害行为。

校园欺凌可以分为暴力欺凌、语言欺凌和间接欺凌。暴力欺凌主要包括进行殴打、身体上的攻击、抢夺他人的财物等;语言欺凌指进行语言上的辱骂、嘲笑、起绰号等;间接欺凌包括散布谣言、孤立同学、栽赃嫁祸等。

二、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

每当看到有关校园欺凌的新闻,我都会十分的心痛,那些本该天真无邪、可爱乖巧的孩子怎么会变成那样,他们以欺负弱小同学为乐,没有同情心可言,校园欺凌贻害无穷。

导致许多小学生因为被欺凌而产生了抑郁、逃学,严重者出现了自残现象。而这些现象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对他们成年以后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1.对于欺凌者的危害

如果欺凌行为没有得到制止和改正,那么以后这些孩子违法犯罪的几率就会增大,他们很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步入歧途。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的“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如果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措施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话,那么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以后再采取手段去加以改正时,它们已经是扎下深根,难以拔除了。”这句话就适用于校园欺凌者,通俗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深刻的道理。

2.对于受欺凌者的危害

校园欺凌会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造成双重伤害,他们遭受的消极行为,会给他们留下阴影。对于一部分忍气吞声,自己默默承受的受欺凌者來说,欺凌行为可能会使他们产生人格障碍。还有一些受欺凌者由于受到了不公的待遇,他们内心感到愤怒,想要找到地方发泄,他们因此会变为欺凌者,欺负别的同学,这样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危害的范围更广了。所以说,对于受欺凌者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3.对于旁观学生的危害

对于那些目睹欺凌行为的旁观学生来说,欺凌行为会在他们心中埋下隐患的种子。一旦有些事情激发了他们内心隐藏的那部分,他们很有可能会做出消极行为。对于那些目睹了欺凌的过程却没有采取措施制止的学生而言,不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责任心的培养。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

1.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

校园欺凌行为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校园欺凌者有部分是在家庭中受到过度溺爱的,他们认为不论做出什么事情,都有父母帮助他们解决。形成小霸王心理,天下唯我独尊的强势心态。还有一些是在家中受到冷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忙于工作,无心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形成懦弱的弱势心态等不健康的内心环境。因为父母的疏忽,使孩子在学校中酿成大错。

2.同伴群体的消极影响

发展心理学中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是个体一生中同伴经历最丰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作为群体,小圈子可以同时满足青少年的诸多心理需要——归属感、安全感、自我同一性以及自尊等。小圈子中的成员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朋友间的相似性而走到了一起。虽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但是同伴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同伴群体对学生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超越父母的。一旦青少年所处的这个小圈子里有经常打架斗殴、欺凌他人的青少年存在,那么青少年很容易沾染上这些消极行为。我国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得同样也是一个道理。

3.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的缺失,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他们不懂得法律。许多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因此当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得到纠正,就使校园欺凌行为蔓延开来。学校一味的重视升学率,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应该关注智育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学生的德育。

四、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学的防治

针对校园欺凌,我们可以采用行为纠正法来进行辅导。但在辅导之前,教师应提前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分别进行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要了解清楚整个欺凌过程的始末,询问双方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教师只有了解了基本情况,才会有利于后续的跟进辅导,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处理机构和专业的辅导团队

学校及老师获取的校园欺凌信息,应提交给校园欺凌专门处理机构。该机构可以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及外聘法律界人士组成。提交给专门处理机构的校园欺凌事件,如果情节严重,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法或刑法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如果情节较轻,尚未构成治安违法或犯罪的,应及时安排专业的辅导人员对受害者和有欺凌倾向者进行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辅导。学校除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反校园欺凌培训外,还应建立由一定的教育工作者组成的专业辅导团队。校园欺凌专业辅导工作是不同于强制惩戒措施的另一种柔性矫正机制,对受欺凌者,重在减轻焦虑和仇恨,慰藉受伤心灵,恢复其安全感和平和心态;对欺凌行为人,通过对其成长环境的分析,明确问题的根源,找出有针对性的矫治办法。

2.進行角色扮演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与欺凌者在轻松舒适,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按照既定的目标,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当中。对于欺凌者来说,可以让其扮演被欺凌的角色,让他自己体会,当受到欺凌时,自己有什么感受,促使他反省之前自己的负面行为,学习为对方考虑,学习怎么样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欺凌者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让他们摒弃负面行为,学会控制自己。教师应该坐下来,耐心与欺凌者交谈,记录下来哪些行为是合适的,以取代那些不被接受的行为,得到双方共识以后,双方以契约的形式写下来要达成的目标、达成的步骤以及每次达成目标以后会得到什么奖励。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他应按照契约行事,并定期检查进度。为了让欺凌者认真对待契约,可以郑重其事的拟定契约,并在契约上签字,表示自己清楚自己的承诺,并按承诺执行。

五、应对校园欺凌的外部防治

1.社会方面

现如今,校园欺凌现象盛行,政府应该出台明确的惩戒

机制,对于欺凌者有一定的处置和惩戒,让欺凌者为自己的不恰当的行为付出代价,起到防范和震慑的作用。还可以对一些无益于中小学生的网站、视频等应该设置权限,在进入此类网站时应该实名注册认证。企事业单位作为社会中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尽可能给予帮助,可以采取公益广告的形式提倡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2.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应该制定一套明确、清晰的处理欺凌事件的规章制度,如若发生了欺凌事件就严格按照规章进行处理,让老师有所依据,以达成一致性的处理方法。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学教师,一方面当同学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找教师进行咨询辅导;另一方面,应为学生增设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进行教育,从源头解决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今社会,学生都是家里的宠儿,心理承受能力低,很容易诱发出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该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

在课程的设置上,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提高法制意识,使其德育和法制教育主题内容延伸到校园欺凌问题上。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师生能够明确的知道该如何应对。还可以定期的邀请公安、司法部门负责人到学校讲座,增强这一方面的相关知识。

3.家长方面

家长方面,要引导家长了解校园欺凌方面的知识,让其认识到校园欺凌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严重危害,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从而配合学校的工作。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首先,夫妻之间在处理私人问题时,应该避开孩子,一切的问题和情绪都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露,也不应该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甚至是用暴力解决问题。这样极大可能在孩子心理留下负面影响。其次,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及留守儿童家庭里,父母应该多给予孩子关爱,给孩子传递一种理念,就算父母离异,父母双方对他的爱不会减少。父母应该多营造与孩子互动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最后,父母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孩子人生而平等,和谐友善的和同学朋友相处。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治理校园欺凌不能一蹴而就。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校一个地方的教育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携手,共同努力,关注、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来尽可能遏制学生之间的相互欺凌。并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防胜于治,才能够将校园欺凌控制在未然状态,最大限度减少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才能确保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校园平安,我们的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罗怡,刘长海.校园欺凌行为动因的匮乏视角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6(02).

[2]马雷军.让每个学生都安全:校园欺凌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6(08).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攻击行为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