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学校高中数学“启疑—生疑—研疑”三段式教学法初探

2017-05-31林朝冰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法

林朝冰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问题为载体的互动课堂模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启疑—生疑—研疑”三段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把问题带进课堂,并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方法,它能有效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

【关键词】“启疑—生疑—研疑” 高中数学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137-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问题为载体的互动课堂模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从而产生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但山区学校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整体水平较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表述能力差,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利于对数学问题的提出等因素使得“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山区学校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水土不服”,笔者结合“导学式教学法”探索出适合山区学校高中数学教学的“启疑—生疑—研疑”三段式教学法。

一、“启疑—生疑—研疑”三段式教学法的含义及模式结构

(一)含义

“启疑—生疑—研疑”三段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科学地,不留痕迹地创设出有价值的情境,启发学生产生问题,并引导学生“以疑生疑”,“研疑答疑”的教学模式。通过“启疑”的过程,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教师则起着“引导”与“助推”的作用;通过“以疑生疑”,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外,让课外成为课堂的一部分;通过“研疑答疑”的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探研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不再是学习者,而是研究者。

(二)模式结构

启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有价值的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生疑——根据教师提出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改变条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的问题。

研疑——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后,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自主研究,使其对问题产生较全面的认识,并在逐步研究、总结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性得以发挥。

二、“启疑—生疑—研疑”三段式教学法的实施

(一)启疑—生疑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应以什么问题来作为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无处生疑”是很多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因此,“启疑”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问题,然后以问题引导进行深入研究。

如在学习“零点存在性定理”时,教师先提出问题:若函数y=f(x)是连续不断的函数,且有一个零点,则函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有何特征?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函数图象不穿过x轴;另一种是函数图象穿过x轴。

第一种情况,零点附近函数值同号。那我在零点两端各选一个代表a,b,则它们对应的函数值f(a)、f(b)的乘积大于0;第二种情况,无论函数图象怎么穿过,都有零点左右函数值异号,同样,我在零点两端各选一个代表a,b,则它们对应的函数值f(a)、f(b)的乘积就小于0。至此问题得以解决。

此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让问题诞生出新的问题:(1)如果函数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满足f(a)f(b)>0,那么函数在区间(a,b)内一定有零点吗?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不一定。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如果改变以上问题的条件,从而诞生出新的问题:(2)如果函数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满足f(a)f(b)<0,那我就不妨设f(a)小于0,f(b)大于0,那么函数在区间(a,b)内一定有零点吗?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一定有!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了提出问题的切入点,通过改变思维的方向,改变结论的条件、角度等可以延生出新的问题。使学生有了质疑的方向,调动了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如在得出“零点存在性定理”后,教师让学生们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大胆尝试时,他们随即“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问题:①将定理中的条件“函数y=f(x)的图象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去掉,定理是否成立?②将定理中的条件“f(a)f(b)<0”改为“f(a)f(b)≤0”定理是否成立?③定理中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函数y=f(x)在区间(a,b)内是不是只有一个零点?④将定理中的“区间[a,b]”改为“区间(a,b)”定理是否成立?有些问题可能有些幼稚,但这是学生主动质疑,大胆进行自主研究的结果,是“启疑—生疑—研疑”三段式教学法的第一步。

(二)研疑

学生经过“启疑—生疑”产生了新的问题后,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从而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判断,感受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从中获得并掌握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获取能力。在这里教师的适当引导是关键,适当合理的引导能让研究不但能够顺利进行,还可以到达一个深的层次。如在复习球内接几何体的相关计算时,先让学生完成问题:

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1、1、2,其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如图1示,求该球的表面积。

图1 图2 图3

此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得出答案。这时教师提出新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到球心的位置)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提示学生的切人点应该从改变内接几何体的形状开始,得到以下问题:

①将问题中的条件“长方体”的棱去掉一部分后改为“三棱锥A1-ABC”如图1示,问题应如何解决?

②将问题①中的底面改为“正三角形”如图1示,问题应如何解决?

③将问题中的条件“长方体”后改为“正三棱锥A-BCD”如图3示,问题应如何解决?

问题①学生很快就讨论出采用“补形法”将三棱锥补成长方体来解决,在解决问题②时,学生就产生了分歧,有部分学生认为可以采用“补形法”将三棱锥补成四棱柱来解决问题,但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能用“补形法”,但却找不出理由,一时间讨论陷入了僵局。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球心到底面的投影应当在底面多边形的什么位置”这个角度着手研究,可以让学生很顺利地就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底面多边形外心!然后再向与底面垂直的方向让球心”,找到“球心的位置”是解決球内接几何体相关计算问题的关键。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瓶颈”导致研究无法继续深入,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突破“瓶颈”的方法,开拓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在最终的问题解决中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三、结束语

“启疑—生疑—研疑”三段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把问题带进课堂,不仅能有效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而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促进数学解题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但由于学生的能力差异以及个性差异等原因,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学生在“生疑”和“研疑”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一旦教师做出不适当的引导,会很容易挫伤到个别学生的积极性,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与启发.既要诱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积极心理,同样也要给学生预留出独立研究的空间.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际中,教师只有处理好“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做到科学指导,“引”“放”自如。

参考文献:

[1]李宾.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赤子(中旬).2013(11).

[2]钱斌.问题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4(1).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教学法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合唱教学法之合唱训练中的“和”与“合”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