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7-05-31杨启林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创新思维

杨启林

[摘 要]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与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然需求。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开放式教学,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释放权利;消除定式;回归生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93-01

開放性问题是基础性问题的发展和延伸,相对于基础性问题,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能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学生需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数学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释放权利,让学生提出问题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为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自由,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主动权,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力争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学习、共同讨论或师生共同研究、各抒己见。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课堂中出现问题的差异性,教师应想办法在差异性中实现问题的开放性。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教师首先展示例一:“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装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然后,让学生根据数字信息,尝试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提出: “6筐苹果和1筐菠萝共720千克,菠萝重量是苹果的3倍。每筐菠萝和苹果各是多少千克?”有的学生提出: “6袋面粉和1袋大米共720千克,每袋大米重量是面粉的3倍。每袋面粉和大米各是多少千克?”……

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发现了其中的变量(情境)与定量(关系),问题本质在学生的提问中得以凸显,方法得以聚焦。这样一个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有话能说、敢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二、消除思维定式,让思维多元化

思维定式是一种按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消除思维定式的消极因素,设置开放性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

1.一题多解。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在多种方法应用中架构知识间的联系,发散思维、提升能力。如教学“圆的面积相关公式的推导”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转化成长方形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后,可以进一步提问:“圆除了能转化为长方形外,还能转化成哪些已经学过的图形吗?”学生经过分析得出还可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再组合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等,这样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学生从多个角度推导验证圆的面积公式的合理性,建立起全面的新旧知识间的关系。

2.破旧立新。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大多是现成、有用、有序地呈现给学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改变问题原有的叙述顺序和叙述方法,适当增加条件,驱动学生在信息分析、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讨论、探究等数学活动。如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复习中,教师可以出示下图,让学生思考,形成认知上的冲突,强化平面图形面积求法中高的意义。

学生通过信息分析,筛选有价值信息,在收集处理信息中,明朗了数量关系,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3.分类讨论。教师可通过分类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客观、正确、严谨的数学素养。如“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角是50°,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一题中,如果50°的角是顶角,那么其他两个角分别为(180°-50°)÷2=65°;如果这个50°的角是底角,那么另一个底角也是50°,而顶角则为180°-50°-50°=80°。这类开放性问题,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显现出数学学科的特点。

三、回归生活,让实践丰富认知

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数学价值,积累数学经验,巩固数学方法。如教学了“圆的周长”后,教师让学生用滚、绕的方法测量圆的半径或直径,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圆的周长,加深对周长与半径、直径关系的理解,实现了学习目标。

总之,问题的开放性要以课标为指导,教师应释放权利、消除思维定式、回归生活本质,在保证教学中具有较高思维活动的质和量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数学素养能有所提高。

(责编 韦 迪)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创新思维
谈尊重教育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