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班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7-05-31王同
王同
摘要: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政府提出的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充分把握班集体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理清当前高校班级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求真务实,通过正面引导,用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教育学生,做好班委与团支部建设,打造一支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队伍,巧用“微时代”网络平台,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
关键词:班级管理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51-01
面对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冲击,面对党和国家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模范、价值取消扭曲、社会责任缺乏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抓好班级这一基本教学单位,通过班级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班级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让先进的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
一、追根溯源,理清当前高校班级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班级思政工作目标应该是基于班级实际情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定的具体目标,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师生比失调,辅导员带的班级人数较多,分身乏术的情况下很少有辅导员能做到根据每个班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班级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多半按照上层领导的指示开展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同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小学一直讲到大学,形式大多陈旧老套,思想政治工作大多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教师的单调说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一大通病是“教育内容空洞乏味,与现实生活脱节严重”,教师不善于将思政工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空洞说教上,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有待优化提升。
二、求真务实,加强和改进班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坚持正面引导,用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教育学生
高校学生正处于构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发展,指导班级建设工作,激发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热情与激情,树立对党和国家政府强烈的荣誉感。做好高校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对学生、对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抓好班级政治思想工作,有利于实现素质人才培养。教师在进行班级思想政治工作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影响,使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满足学生自我提升的需求的同时,也给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班级是高校的最基本教学单位,承载着学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等重任,班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向“深、精、细”方向发展。
2.做好班委与团支部建设,打造一支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队伍
想要在高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做好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首先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学生思想,其次要在工作中加强业务培训,例如通过有针对性的讲座、谈心谈话、团学日活动等形式,锻炼班委们的组织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帮助班委们熟练掌握工作中的各种方法和技能,提高其政治觉悟与工作能力,让班委在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作为高校辅导员,还应该思考如何做好所带班级的班委会、团委会的联席例会制度,通过交流学习、例会组会形式,调动全体班团干部的工作热情,做到有序分工,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高校学术的思想政治工作。
3.巧用“微时代”网络平台,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度,“微时代”视域下,面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逐渐弱化的现实状况,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树立“微时代”育人观念,提升自身运用先进网络技术的能力,推进微平台建设,做好高校班级网络建设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运用现代技术弘扬主导文化这一优势完全的利用起来,通过开设班级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抢占线上阵地,夯实线下教育,冲破固有的教育方式,扩展现代政治教育的方式和理念,利用自媒体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信息传递,积极主动与学生开展良性互动,充分了解和采纳学生想法,通过“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精神价值的倡导。
参考文献:
[1]戴迎峰.班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再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
[2]易立峰.论网络环境下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7).
[3]何建忠,刘昌海,张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班级抓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7).
[4]宋占美.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