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唠叨

2017-05-31吴斌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搓板人生道路家教

吴斌

唠叨的“唠”,字面意思就是嘴在操劳,说起来没完没了;“叨”似乎就是俗语“刀子嘴,豆腐心”。词性似乎略带贬义,但的确又是礼赞母亲不可或缺的褒义词,是厚德载物的伟大母亲的代名词。

小时候,奶奶、外婆唠叨父母、叔叔、舅舅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而母亲对我们子女的唠叨仍在继续:“少喝酒,不打牌,少熬夜。酒喝多了乱性,还影响身体,万一酒驾危险万分,打牌既伤神又得罪人伤感情。”她还津津乐道地推介她的养生之道。是啊,没准我们还真活不到她那个八十多岁的高寿年纪。

唠叨的情怀是一代传一代的。妈妈对女儿的唠叨,女儿也开始了对她女儿的唠叨,脸色深沉,音调绝大部分是去声。语气味道总是那么的似曾相识。尽管她的女儿还不懂事,也是听之任之,但是这种“前赴后继”的光荣传统肯定会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唠叨是秉承、是呵护、是责任,是家庭温暖的一种体现,是弥合游子乡愁的温馨,是表达感恩的一种现身说法,如人生道路上的指示牌。但是,唠叨总是伴随着儿女的反叛、反感,听之任之,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听得耳朵都长老茧。总之,在幼小的心灵中,特别烦的就是唠叨。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像夏天的蚊子在耳边嗡嗡叫,非常的厌烦。

特别是小时候紧跟唠叨程序的就是跪搓板的体罚式家教。放学回家稍迟一点看见搓板心里就发怵。一声咳嗽都彰显着大人的颐指气使,举手投足间诠释着前辈的威严神圣。将情感依附强制附庸,把心灵感应牵强复制。强行下载的量身定制似乎就是家教方法,也是家教目的。对这种家教在当年我挨打跪搓板后倒像阿Q的徒子徒孙似的无所谓,母亲总是说我是一张没有血色的死脸,外婆则说我是烂泥巴糊不上墙,朽木不可雕也。

仔细思量,唠叨就是对年轻时未尽责任的一种弥补,是对人生道路上弯弯曲曲的一种认知,是对后代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的警示。

当然,对唠叨的褒贬都是来自自身的主观感受,角度不同,感受不一样,地位不同,心态不一样。庄子在《田子方》中说:“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他对我好言规劝,客客气气、毕恭毕敬的样子就像是个儿子,他指手画脚地开导我时的样子又像是个父親,因此我总是感叹不已。说明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感情代沟。

我们不妨对唠叨作一个换位思考的解析。就唠叨者而言,以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标准、自己的经验对待事物,这是唠叨的误区之一。随着人口老年化率的增长,长辈对孙子辈的唠叨也在提速。奶奶信佛,便不停地给孙子灌输佛的宗教理念,顶礼膜拜观音菩萨。在某一天,外孙突然对我说:彩虹是菩萨,你只要对它说声阿弥陀佛,它就会下来的。本来,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但孩子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幼小的心里还装不下这尊佛,这种衣钵可传承不得!这种唠叨的确有失偏颇。教育训导孩子,必须首先教育训导孩子讲礼仪、走正道等做人的基本道理。瞎操心、操瞎心或管得宽,这是唠叨的误区之二。此类故事自古就有。庄子在《天地》篇中记载:“历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丑陋的人半夜里生孩子,急急忙忙取火来照看,惶惶然唯恐生下的孩子长得像自己一样丑陋。这又有什么用呢?这只是凭空给自己增添烦恼罢了。现阶段我们有多少家长不都是这样在为孩子担心吗?担心现实的“丑陋”或负面影响,唯恐降落在自己的孩子头上,担心自己的孩子找不着对象,担心自己的子女没有养老依靠,担心银河系的陨石砸在孩子的头上。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上人,有“颜如玉”“黄金屋”。并且会反复唠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之乎者也已焉哉。其唠叨不也是很悲哀的吗!

我们每一个当父母的,既是被唠叨者,也是唠叨者。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没有唠叨,没有言传身教,就不可能幸福地茁壮成长,人生在世,事事不可能“心想事成”就是母亲唠叨的初心。古人有“子不孝,父之过”的说法。对于误入歧途的孩子则说“有娘养,没娘教”,对母亲“不言之教”的抨击力度可够狠的。没有唠叨,亲情就会失去热度,没有唠叨,家教就会大打折扣,没有唠叨,你会找不到北。所以换位考量,推心置腹,力求把握时代的脉搏,创新唠叨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式,一定能让这一“传家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子非

猜你喜欢

搓板人生道路家教
PASSIM 8K 卷烟机组搓板检测系统优化设计
卷接机组搓板自动清洁装置的优化
快活三里
快活三里
快活三里
马未都忆旧
生日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