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总是怀念我的学生时代
2017-05-31张振斌
张振斌
放假第三天晚上十点多了,一男家长气呼呼地给我打来电话,开口就质问我:“校长,孩子要上十四天的培训班,学校还布置这么多作业,怎么做?”
顿时,我被家长问蒙了,我忙和家长解释:“你先等等,我了解一下情况再给你打过去。”
挂断电话,忙找到分管的同志落实,他告诉我,学校给老师、家长发了明白纸,标得很清楚,每天的作业总量不能超两个小时。
正巧,家长的电话又打了过来,忙不迭地赔不是说:“孩子爸爸喝醉了,回来看孩子还在做作业,心疼孩子,就给校长添了麻烦。还在耍酒疯,把孩子的书包扔到了楼下,孩子也被骂哭了。”电话那头掺杂女孩嘤嘤的哭声传来。
我忙问:“你们怎么给孩子报了十四天的辅导?”
“孩子期末考试数学没考好,想给他补补。辅导班的老师说史地生要会考也很重要,就又报了班。我们上学少也搞不明白。”家长叹了口气说道。
我说:“有弱科报个班补补还行,如果门门都上辅导班,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反而影响课堂听讲,学习主要还是靠课堂。能不能少一点,最多让孩子上一个辅导班。”
好多时候,我常常怀念自己的学生时代,庆幸自己成长在如同野花一样自由开放的日子。
我们的小时候,就是课本和作业本,小学连个书包也没有,上了初中,母亲才给缝了一个斜挎的布兜。寒假没什么作业,最多写几篇日记,就是写了,老师看不看还是个未知数。家长不会催着做作业,更没什么培训班,大部分时间是在玩打元宝,就是把两张纸分别对折,中间重叠交错,两头叠成直角三角形再折到重叠的中间,互相交错叠压成方形。玩的时候,一方把对方掀翻即为赢,薄点的找翅起的边角用力把元宝往地上搧,靠风把对方的元宝掀翻;厚一点的则找一个厚的元宝用力砸到对方的元宝上,靠弹力把对方的元宝带翻。我曾是打元宝的高手,在张家胡同内摆上阵势,不几天的时间把半个村包括比我大四五岁的孩子的元宝全部收入囊中。
吃饭时,哥哥们和我分享成果后。大哥取笑我说:“你除了力气大外,更重要的是你右手上还绑了一把蒲扇,比别人风大。”我抬起右手看了看,秋后穿上的棉袄,几个月没有更换的袖口早已开了花,有一小段已经没了棉絮,外面的布片抹满了油渍和鼻涕,用力摔下去,的确兜起了风。在哥哥们的哈哈大笑中,霎时我羞红了脸。
还有一种游戏,从读音上说叫嘎方,有的也叫嘎房,嘎就是单腿跳。在平地划一个长方形竖着一分为二,再横着划两道分成六格,在一端其中一格的顶上划个半圆,作为开始的第一站。找一个灰青色的瓦片,把瓦片放到半圆中,单腿跳着小心翼翼地踢瓦片,一个方格踢一下,踢完六个方格再从第一个方格回到半圆中。拿起瓦片再扔到连接半圆方格,继续嘎着踢瓦片,依次把所有方格跳完,再背转身往半圆或者方格中扔瓦片,扔对后再依次嘎着踢瓦片。中间另一腿着地、瓦片压线、出格或者投不到应投的方格中均为失败,特别是背转身投瓦片,难度极大,几个伙伴半天也玩不完。
1976年寒假,我玩嘎方遥遥领先其他伙伴,看着比我大的元庆又笨又拙地嘎,一不小心把瓦片踢到方格之外,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并嘻嘻哈哈地哼唱着《南泥湾》,又羞又怒的元庆忿忿对我说:“周总理逝世了,你还唱歌。过了年,我就告诉你老师。”
他这句话着实吓了我一跳,歌是不敢唱了,没嘎完就跑回了家,晚上睡觉梦着元庆去告诉了老师和校长,好多人把我揪上了讲台,又推又搡,一个寒假就吓得哆哆嗦嗦。开学后更是胆惊害怕,每天都看看老师和校长看我的眼神,唯恐大祸临头,但终归还是杞人忧天。也许元庆当时就是一句气话,也许过完节元庆就忘了,也许……但我确信他没有告发我。元庆长大后,就到十化建顶替父亲上班了,可惜前年,他在海南工地上施工,突然感觉身体不适,打针后睡觉,就没再醒来。
还有一种游戏叫打尜,“尜”念ga,老家读er,从尜的字形上大家就能明白: “尜”就是两头尖中间粗类似梭子的木制物件。通常是用一根一尺长的木棍敲一下尜的尖端,在它蹦起的一刹那抡起木棍把尜打出去。这项游戏,根据打得远近论输赢,赢的要骑输者的背上驼一段作為对输者的惩罚,戏称骑大马。还有打洋球,也就是现在锻炼身体用的陀螺,只是没有现在的这么高档。用木头削好洋球,找一根细木棍系上布条用力抽着旋转。那时摔、嘎、打、抽样样都是力气活,其中还要有眼的灵巧和手的协调,不然只有在地上爬着被骑大马的份了。整个寒假就是在玩中度过,没有上辅导班的烦恼,没有家长喋喋不休的絮叨,没有各种作业的没完没了。
如今的寒假,看到上辅导班的学生带着厚厚的镜片,背着硕大沉重的书包,一个个好像老头、老太般弓腰前行,穿梭于大街小巷、高楼大厦的时候,我禁不住感叹:“过去读书是享福,现在读书是受苦!”
责任编辑: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