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题组教学丰盈小学数学课堂王崇胜

2017-05-31陈晓玲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题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陈晓玲

[摘 要]题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设计相似性、对比性、变式性题组,充分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题组;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56-01

题组教学, 就是将内容关联、题目形式相仿、思维方法相近的一些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练习,这些题目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串联在一起的,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层次性。题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免受“题海战术”之苦,又能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利于学生将原本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题组,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设计相似性题组——揭示规律

小学生分析能力较差,对一些规律性知识往往无法把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出一组相似的数学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发现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组:

①848÷4÷2= ②900÷2÷3= ③ 909÷3÷3=

848÷8= 900÷6= 909÷9=

教师首先出示了组题①,在学生动笔前引导他们思考:“你会先选解答哪一道题,为什么会选它呢?”让学生观察两道题目的特点后进行猜测,再通过计算结果来验证猜想。这时如果让学生总结规律,会显得“以偏概全”,因此教师再出示题组②和③,要求学生思考这两个题组和题组①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将刚才发现的结论迁移到新的题组中来,让学生再次通过计算验证结论的正确性,从而多角度理解和掌握规律。

通过解答相似性题组,学生从中发现计算规律,更好地理解算法、运用算法,培养了自身的思维品质。

二、设计对比性题组——促进理解

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宝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要通过比较而被人们所认识。”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教师可以将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编成题组,让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掌握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达到“1+1>2” 的学习效果。

例如,学生经常对单位“1”判断不准确或在计算具体量对应的分率时出错。于是教师设计了以下题组:

①学校食堂买来白菜120千克,买来的青菜比白菜多,青菜有多少千克?

②学校食堂买来白菜120千克,比买来的青菜多,青菜有多少千克?

这个题组旨在让学生感受到知识间的联系,学会紧抓关键句分析问题,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第①题,已知单位“1”具体的量,就是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显然应该用乘法进行计算。第②题,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单位“1”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弄清楚了这些,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解题技巧。

通过分析对比性题组,学生明白了解分数应用题必须要找准单位“1”,这是成功解决问题的钥匙。

三、设计变式性題组——激活思维

对于学生已经掌握解题技巧的题目,将其条件或问题稍加变动后,学生的解答并不尽如人意,这显然是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此时,教师就可设计变式性题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设计了一组变式性题组:

①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②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它的侧面积是200.96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第① 题,直接套用公式便可;第②题,如果按照一般的方法,计算的步骤会比较多,过程也很烦琐,如果能运用“圆柱侧面积的一半×底面半径”就会化难为简,简单得多:200.96÷2=100.48(平方厘米),100.48×4=401.92(立方厘米)。

通过变式性题组,既使学生对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得更为透彻,又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克服了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题组可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灵活地进行数学思考。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题组,真正让题组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彰显无穷魅力。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题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商榷这道商榷题的修改题组
以“题组”为抓手,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