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排斥视角下贫困大学生集体融入问题探究

2017-05-31索浩宇

魅力中国 2016年28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索浩宇

摘 要:贫困大学生作为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在校期间面临自卑,焦虑、抑郁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该群体在校期间产生了“集体融入难”问题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主要从社会排斥对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维度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在校很难融入到群体中的现象及原因,并从引导自我激励、优化校园环境、运用朋辈心理互助开展小组工作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集体融入难”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排斥 贫困大学生 集体融入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人群。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统计,目前我国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547.7万人,贫困家庭学生约占学生总数20%,达到509万左右,其中特困学生人数更是占到了在校生总数的8%。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面临——融入难、学业难、就业难等一些适应性问题。其中,融入难已经成为贫困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心理问题,其严重影响了贫困生自身的自立成才,已成为一个学生忧心、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的,政府和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1.引言

社会排斥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源于对新贫困现象的讨论。我国学者从社会学独特视角出发,将社会排斥定义为“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由于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丧失其公民权利,无法参与正常活动或参与不足,导致被边缘化及情感疏离的机制和过程。”[1]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中,国内学者杜建政和夏冰丽(2008)将Baumeister、Twenge 以及 Mac Donald 和 Leary 的理论进行了整合之后,对社会排斥的概念做了系统的总结:“社会排斥是由于为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其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排斥、拒绝、孤立、无视等。”[2]在某人希望能尽快融入某一团体或集体却被拒绝时,这种外部排斥往往会造成自身的焦虑、自卑等情绪,产生交往障碍进而导致很难融入集体。当前,在贫困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领域研究中,社会排斥理论大多用于研究就业歧视问题,而“集体融入”问题已成为贫困大学生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社会排斥理论为研究贫困大学生集体融入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本文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很难融入集体的现状、成因和影响,提出了解决其“融入难”问题的对策。

2.贫困大学生“集体融入”现状

以往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在校贫困大学生大多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生活封闭,由于家庭、社会以及环境所带来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在校期很容易引发悲观、逃避,焦虑、抑郁,依赖、懒惰等心理问题,加之由于自尊心强所导致的人际关系敏感,贫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难融入集体的问题。具体来看,很多贫困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经常感到自卑,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还有一些贫困学生在校期间从不主动参与集体活动,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更有甚者对人际交往持极端的态度,对待同学不友善,殴打辱骂其同窗同学。很多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在经济上精打细算使他们形成了谨慎行事的风格,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往往防范意识强,一方面渴望与同学们交往,另一方面又怕达不到预期,所以这种复杂的内心矛盾导致了他们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失调。贫困大学生在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筑起了一道道屏障,一方面自己主动选择隔绝在集体之外,另一方面不良社会风气、舆论等对大学生产生了恶劣影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与贫困生沟通、交往,导致了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面临严重的集体融入难问题。

3.贫困大学生“集体融入难”原因探究

(1)社会排斥下的认知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排斥导致了人们的认知能力的下降。社会排斥理论认为受排斥者更倾向于考虑目前的状况而难以对未来加以关注。Buckley 等的研究結果表明,社会排斥影响了受斥者个体对自我及周围环境的认知评价[2],往往表现为低自尊以及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不满。尤其是针对经常用异样眼光审视自己的人,受排斥者往往给予了非常消极的态度和评价。当一个人的某种缺陷受到他人轻视或鄙夷时,往往会加重个体的自卑感。 贫困大学生在与身边同学家庭情况作对比时,很容易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感到自己不被群体所接纳,从而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又加剧了其在群体中的“不合群”现象。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往往对当前的贫困局面过分注重,对未来充满担忧,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究其内在原因,主要是一部分贫困生没有正确认识贫困这件事,同时也对身边的呢同学造成了错误评价,最终逐渐疏离集体。

(2)社会排斥下的情绪因素

情绪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关乎一个人能否在集体中获得长久立足。社会排斥与负面情绪之间存在者密切关系,Baumeister和Tice发现,社会排斥会引起强烈的消极情绪,焦虑是人们对社会排斥的主要反应[3]。

焦虑来自于对生活的压力。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贫困大学生力图改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巨大困扰。面对贫困 ,面对未来,他们往往无所适从。相比于其他来自城市衣食无忧的大学生来说,贫困生有更多的负担,因而在群体中有时会显得特立独行。同时,社会排斥也会导致孤僻、嫉妒、压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对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显著地消极影响。

(3)社会排斥下的行为因素

社会排斥与自我调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告诉我们,遭受社会排斥者往往具有较低的抵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面对挫败更容易“知难而退”,同时个别受排斥者还存在极端反社会行为。在一些案例中,贫困大学生对身边同学施暴、甚至极端案例的出现了投毒和杀人案件。除此之外,该群体由于甄别能力不强、抵抗诱惑能力差,往往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诱骗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害怕上当受骗,所以把自我封闭起来,拒绝与他人的交流沟通, 生活在自我设计的一个孤独的世界中。这两种极端都直接导致了贫困大学生很难融入集体,获得他人的信赖和尊重。

4.解决贫困大学生“集体融入难”问题的对策

贫困生在集体融入上存在的主要困难在于自身因素。针对自身焦虑、抑郁、自卑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外化表现,解决的思路当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将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引导贫困大学生通过转变自身观念,发挥自我激励效能,同时发挥榜样力量引导贫困生向身边优秀的学生干部学习。同时,加强引导,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社团活动以更好地融入集体之中。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会积极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

积极有效的自我激励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自助的重要途径。学会积极有效的自我激励也是个体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贫困大学生只有學会自我激励,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学会积极面对困境和危机,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摆正心态与同学们良好相处。因此,贫困大学生要学会积极的自我激励,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充满梦想,并激励自己朝着梦想努力,要相信贫困是暂时的,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将来可以有所作为的。同时多向身边同学学习,彼此传递正能量。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贫困生难入融入集体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与校园环境有关。学校要建立机制关注贫困生健康成长。辅导员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在同学之间要提倡勤俭,反对不良攀比,使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积极融入集体。在班级建设中,注重引入一定数量的贫困生比例,在遴选班级学生干部时,要尽可能的将一部分优秀贫困生选拔出来走向服务岗位。同时经常性组织集体活动,邀请贫困生主动参与、担任职务。调动积极性,使其在集体中获得锻炼。在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中,贫困生的身心压力得到释放,有助于其更好的融入集体,服务集体。

(3)运用朋辈心理互助引导贫困生之间相互帮扶

解决贫困大学生集体融入难问题,社工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可以运用朋辈小组互助的方式,招募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组成互助互惠小组。以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为目标,通过小组活动与团体活动为主、课程讲授为辅的方式,运用综合游戏、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的方式,引导小组成员消除戒备、缓解压力、敞开心扉彼此沟通,发展友谊,更好的认识自我,融入集体中。朋辈心理互助下建立的“互助互惠”小组,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小组内,各成员间具有相同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在“相似吸引”原则的作用下,该小组成员很容易形成彼此认同,从而有助于建立友情。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相处中,贫困生学习了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对解决贫困大学生“集体融入难”问题提供了有效实践。此举必将推动贫困生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类问题,更好的融入社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融入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孟昉,黄佳豪. “社会排斥”概念内涵及其本土化探讨[J]. 长江论坛,2009,(05):56-59.

[2]杜建政,夏冰丽. 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J]. 心理科学进展,2008,(06):981-986.

[3] Baumeister R F, Tice D M. Anxiety and social exclus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0, 9(2):165~195

[4] 曲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归因及调适[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89-91.

[5]黄文述,李成超. 影响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与对策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08,(05):129-130.

[6] 黄晨,杨凯. 朋辈心理互助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帮扶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4(23)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
浅谈在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资助的新思路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刻板印象威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研究
贫困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观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