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自体植骨与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在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中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差异

2017-05-31梁志强康建华陈仲新等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植骨锁定钢板跟骨骨折

梁志强 康建华 陈仲新等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自体植骨与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中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差异。方法选择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予以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自体植骨疗法;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Bohler、Gissane角、跟骨高度、长度、高度及Maryland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及完全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非负重下地时间及出院时间分别为(65.1±10.3)mL、(4.7±2.1)d、(13.6±1.2)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0.3±8.2)mL、(8.5±1.6)d、(16.1±0.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7例患者出现取骨区疼痛,与观察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后的Bohler、Gissane角、跟骨高度、长度及高度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Bohler、Gissane角、跟骨宽度、长度及高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aryland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自体植骨疗法与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中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具有较好的复位效果及跟骨功能恢复,但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具有术后恢复更快的优势,且无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自体植骨疗法导致的取骨区疼痛等不良反应,故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锁定钢板;植骨;跟骨骨折;复位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34-04

跟骨骨折是一种复杂的骨折类型,患者以足跟部剧烈疼痛,不能着地行走伴有明显的肿胀和淤斑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较为多样,但一旦复位恢复不良,出现后遗创伤性关节炎,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故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案极其关键。本文通过对比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自体植骨与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中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差异,希望为临床医师在手术方法的选择上提供更多可靠资料。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东莞市中医院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3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46.9±10.6)岁,SandersⅡ型20例,Ⅲ型10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45.7±11.0)岁,SandersⅡ型21例,Ⅲ型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可耐受手术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自愿加入研究,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予以消肿、冰敷等治疗,并进行跟骨CT平扫及重建。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自体植骨疗法,患者取侧卧位,采用脊髓硬膜外麻醉,在患者损伤的足外侧做一“L”形切口,分离并翻起覆盖的软组织瓣,显露出跟骨后关节面、跟骨前突等,自足内侧向外整复碎骨,恢复骨折塌陷的跟骨丘部,并复位跟骨后关节面,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尽可能使跟骨长、宽、高度恢复至骨折前程度,采用自体髂骨填充复位后的骨缺损部位,最后复位足部外侧壁,应用传统解剖钢板固定,检查满意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研究组患者予以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方法同对照组,只是不采用自体髂骨填充复位后的骨缺损部位,且最后使用锁定钢板固定。所有手术均有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术后予以所有患者常规抗感染、消肿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予以石膏固定及不负重的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个月可部分负重,3个月可完全负重。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Bohler、Gissane角、跟骨高度、长度、高度及Marvland评分之间的差异。

1.4评价指标

患者足部功能采用Maryland评分,对疼痛感觉及功能恢复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大于90分表示优,75~89分表示良,50~74表示可,少于50分表示差。

1.5统计学处理

对采集的患者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其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Maryland评分优良率等计数资料采用例或%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而手术情况、Bohler角、Gissane角等计量资料采用(x±s壤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及完全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時间、术后非负重下地时间及出院时间分别为(65.1±10.3)mL、(4.7±2.1)d、(13.6±1.2)d,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出现1例跟骨痛,1例跟腓撞击综合征,1例感染,对照组中出现4例跟骨痛,2例跟腓撞击综合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中有7例患者出现取骨区疼痛,与观察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两组患者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的Bohler、Gissane角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Bohler、Gissane角均明顯大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的Bohler、Gissane角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2.4两组患者跟骨宽度、长度及高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的跟骨宽度、长度及高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跟骨宽度、长度及高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的跟骨宽度、长度及高度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2.5两组患者的Maryland评分比较

观察组中Maryland评分为优、良的分别为17例、9例,对照组中Maryland评分为优、良分别为18例、9例,故两组患者Maryland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5。

3讨论

Sanders跟骨骨折分型可知,SandersⅡ、Ⅲ型均属于粉碎性关节内骨折,故治疗原则为解剖复位、牢靠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严重伴有明显的移位和骨质缺损,Sanders Ⅰ型跟骨骨折不建议行切开复位,预后差;而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相对规则,后关节面较为完整,可在切开直视下获得精确的复位,故通过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本文选择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自体植骨与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的效果差异及安全性。

本文研究发现,两种术式对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及完全负重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予以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非负重下地时间及出院时间要明显少于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自体植骨疗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锁定钢板疗法利于患者的术后快速恢复,对其跟骨功能远期恢复无明显影响;传统植骨疗法患者中有7例出现取骨区疼痛,而钢板锁定疗法避免了对患者的二次损伤,具有创伤更小的优势;通过随访观察,无论采用锁定钢板或传统解剖钢板联合植骨疗法,患者的Bohler、Gissane角、跟骨宽度、长度及高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术式复位效果彼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足部功能评价优良率差异不大(P>0.05);因此锁定钢板或传统解剖钢板联合植骨疗法均可使患者获得较为满意的跟骨复位,促进跟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自体植骨疗法与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中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具有较好的复位效果及跟骨功能恢复,但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具有术后恢复更快的优势,且无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自体植骨疗法导致的取骨区疼痛等不良反应,故锁定钢板非植骨疗法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疗效;但在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对于关节面明显压缩塌陷,仍应考虑传统植骨治疗。

猜你喜欢

植骨锁定钢板跟骨骨折
专家型髓内钉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对比
跟骨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锁定钢板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高压氧联合骨肽治疗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血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探测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探讨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分析
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并植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