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原型与命题解题技巧
2017-05-31林国钦
林国钦
摘 要:有很多数学综合题都是由一些数学原型(如公式、定理、简单题目等)通过改变形式、组合变换、修饰伪装等手断变化而成,把本是简单的问题变得纷繁复杂,成为难题.这是数学命题的一种重要的技巧,掌握命题技巧,可使我们在平常命题时,自己出新题.避免综合题一味摘用别人的旧题,也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能识破出题人的技俩和伪装,抽丝剥茧,显露原型,破解难题.
关键词:变换;技巧;证明;函数
一、利用数学原型数数变换
例1 求证:|a+b+c|1+|a+b+c|≤|a|1+|a|+|b|1+|b|+|c|1+|c|.
分析与证明 本题用分析法虽可以证明,但很繁.考察题中四个分式都型如x1+x.
考察函数F(x)=x1+x,易证函数F(x),x∈[0,+∞)是增函数.
而0≤|a+b+c|≤|a|+|b|+|c|<∞.
所以F(|a+b+c|)≤F(|a|+|b|+|c|).
即|a+b+c|1+|a+b+c|≤|a|+|b|+|c|1+|a|+|b|+|c|
=|a|1+|a|+|b|+|c|+|b|1+|a|+|b|+|c|
+|c|1+|a|+|b|+|c|≤|a|1+|a|+|b|1+|b|
+|c|1+|c|.
命题技巧探讨 这样的好题是如何命题出来的呢?从上述证明过程可以窥视到出题者的思想:这个命题首先利用两个数学原型:
1.不等式0≤|a+b+c|≤|a|+|b|+|c|<∞.
2.基本命題:函数F(x)=x1+x, x∈[0,+∞)是增函数.
再将上述两个数学原型加以复合、变形而得.解题时如果能洞察出题者的思想,顺势而为,化难为易,迎刃而解.再对本题进一步考察:若(1)将函数换成其它单调函数,(2)不等式换成其它不等式进行组合、变换,则可根据不同的难度要求变化出很多命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利用数学原型数形变换
例2 (第十五届全俄中学生数学竞赛试题)设x、y、z都在(0,1)内,求证:x(1-y)+y(1-z)+z(1-x)<1.
分析与证明 直接用代数法难以证明.因此,考察题中数量特征:∵x、y、z都在(0,1)内,∴x、y、z、(1-x)、(1-y)、(1-z)都是正数,而不等式左边各项都是两数积的形式,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absinc相似.考察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ABC,如图D、E、F分别是AB、BC、CA边上的点,且AD=x,BE=z,CF=y,则BD=1-x, CE=1-z,AF=1-y,
即12×1×1×sin60°>12x(1-y)sin60°+12y(1-z)sin60°+12z(1-x)sin60°.
即x(1-y)+y(1-z)+z(1-x)<1.
命题技巧探讨 从以上证明过程可以推测出本题的命题技巧:
利用数学原型
1.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sinc.
2.如图S△ABC>S△ADF+S△CFE+S△BED.
将各个三角形面积用面积公式代入化简就得到本命题.也就是将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问题转化为一个看似较难的代数问题.证明技巧恰恰相反,需要能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发现代数问题的几何意义,数形结合才能化难为易.
三、类比数学原型题
例3 n为自然数,求证:12+22+32+…+n2=n(n+1)(2n+1)6.
分析与证明 用数学归纳法易于证明(略).
命题技巧探讨 这个等式是如何发现的呢?这里试以探讨.联想到一个数学原型题:n为自然数,1+2+3+…+n=n(n+1)2.而12+22+32+…+n2的结构形式与1+2+3+…+n相似,自然与之类比,它们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因此,考察Sn=1+2+3+…+n,S′n=12+22+32+…+n2.
Sn与S′n的值列表如下:
可以发现:S′nSn=2n+13.
即:S′n=n(n+1)(2n+1)6.
即:12+22+33+…+n2=n(n+1)(2n+1)6.
当然这只是类比与猜想,正确性用数学归纳法证之.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证明另一题:n为自然数,求证:13+23+33+…+n3=n2(n+1)24.
四、利用数学原型题复合
例4 (1989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科试题)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1·22+2·32+…+n(n+1)2=n(n+1)(an2+bm+c)12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与证明
故当a=3 , b=11, c=10时,1·22+2·32+…+n(n+1)2=n(n+1)(an2+bn+c)12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
命题技巧探讨 从第二种证法可以看到本题的命题思想是利用例3的两个原型命题.
1.n为自然数,12+22+32+…+n2=n(n+1)(2n+1)6.
2.n为自然数,13+23+33+…+n3=n2(n+1)24.
两个等式相减、变形而得新的例题.
参考文献:
[1]李锦旭,高明涛. 构造辅助函数的若干解题技巧[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4):44-45.
[2]李鑫. 构造法解题技巧及类型探微[J].新课程研究,2015(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