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2017-05-31虞伟丽
虞伟丽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正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编排的。本文首先对一年级部编教材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识字教学、朗读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四大板块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部编教材;特点;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5B-0004-02
根据当前的部编教材来看,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第一册里采取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编排方式,主要以“内容主题”以及“语文要素”来作为单元编排的重要依据,在一年级下册依旧秉承这一典型编排方式,特别是在语文要素的安排方面,和上册教材实现了完美对接和有效提升。那么,应该如何把握部编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呢?以下,笔者结合识字教学、朗读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四大板块来谈一谈。
一、识字教学具象化,体会汉字韵味
一年级部编教材中的8篇集中识字课文,其形式较为多元,既有贴合现代儿童题材的儿歌形式,又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經过改编之后的优秀选文。特别是后者,它不仅仅是小学生学习生字的有效载体,同时还弘扬了悠久的中华文化,是对学生开展良好道德教育的素材。如《姓氏歌》《人之初》这两篇课文是在《百家姓》和《三字经》这两本识字教材上进行改编的,具有很强的文化韵味。在教学这一部分识字内容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也要彰显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例如,《春夏秋冬》是以插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生字,插图的展示借助了扇形图画,具有典型的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在词语和短语的编排方式上也具有我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特点。这样的识字内容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还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运用图文对照的手法让学生对识字内容进行多次诵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词义和字形产生具象化的感知,这样的识字学习才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并能使其从中体会到汉语言文化的独特韵味。
二、朗读训练丰富化,提升语感能力
在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对于“读好课文”的具体要求是要读准“一”的变调,要能够读准整篇课文的字音,并且在朗读时能够根据课文中的标点符号进行正确停顿,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分角色朗读。下册在此方面做出了适当的提升。根据部编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朗读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长句的朗读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一年级上册要指导学生读出 “标点的停顿”,这是对小学生朗读停顿的基本要求。在一年级下册则是要注重培养他们读好“长句的停顿”,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开展朗读的过程中,除了应当注重标点停顿,同时还要学习把握语意停顿。虽然,这一要求的正式提出是安排在第三单元《端午节》《彩虹》的课后习题中,但是,应当从第一单元开始,就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的句子:“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如果缺少了语意停顿,并不能充分体现出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增加此方面的练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层层推进:第一步,教师首先对这个句子进行范读,让小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模仿这一长句的停顿读法;第二步,引导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对这个长句的停顿用停顿符号标出,然后根据停顿符号进行自主练习;第三,在小组内互读互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他同学的停顿读法进行判断。这样,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就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读出长句感情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读好对话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下册语文教材文本的安排方面,很多都采用对话的形式,比如,《小公鸡和小鸭子》《要下雨了》以及《动物王国开大会》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读好对话,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其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实际上对于“读好对话”的目标来说,首先学生应当对文本内容拥有初步感知,了解是哪几个角色之间的对话,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明确自己的朗读分工;其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分角色朗读时把握好对话的语气和语调;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范读的引领。
(三)启发学生猜读
在部编版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看图猜字的练习,是在一年级语文教材的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中,在下册教材中,又出现了猜字读文的练习形式,集中在《咕咚》《小壁虎借尾巴》这两篇课文中,但是具体的识字要求明显提高。在猜字的过程中,不但要猜字的读音,还要猜其含义,教师应当将其有效地拓展至课外阅读活动中。
三、阅读教学扎实化,提升语文素养
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应当着重于以下三点基础能力:其一是语言积累能力,其二是语言理解能力,其三是语言运用能力。在部编教材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夯实基础,强化语言积累
1.词语理解与积累。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对词语的理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在《树和喜鹊》《要下雨了》这两篇课文中,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课文中的提示语,并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着重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在引导学生开展阅读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词语的积累。
2.句子训练,说写结合。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写话的要求第一次出现在《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以“我多想……”为开头对自己的愿望进行描述。这是学生的第一次写话练习,因此,教学中不需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学生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写一写就可以,但是要注意指导学生写话的完整性。在《荷叶圆圆》这篇课文的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样的句式对苹果进行仿写;而在《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课文的课后“读一读,比一比”中,首次把语句进行了对比,其对比的切入点是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重点词语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这也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无痕渗透,促进阅读理解
在部编教材中,从一年级上册内容开始,就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可以掌握初级的阅读方法,也就是“带着问题边读边圈,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而在下册教材中则要求“找出课文中的信息,根据信息做简单判断”。很显然,下册的要求和上册相比有了很大提高,既需要发现信息,同时还要有自己的判断,并对其进行提炼。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这一目标,最佳的方式就是从前期开始就进行有意识的渗透,到了后期再重点训练。比如,在第一单元中《一个接一个》这篇课文中第一次提出包含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要求,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则要突出重点训练,如在《树和喜鹊》这篇课文的课后,有这样的要求:“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对于学生来说,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文本展开深层阅读,了解树和喜鹊的心情发展历程,并且还要能够有效地提取出相关信息,才能回答快乐的原因。在《要下雨了》这篇课文中,课后思考题是这样设置的:“想想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实际上在课文中,并没有对它们的行为作出直接描述,大都体现在对话中,因此,就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对话内容,并从中提取到关键信息。
(三)创设语境,引导语言运用
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二者之间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在编排时,既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加大了对基于阅读理解之上的表达能力的关注。
例如,在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后就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以“我多想……”作为开头,谈谈个人愿望,然后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进行互相交流,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语言运用的过程。在《一个接一个》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们说一说”,这一部分的教学既要结合语境,同时也要符合相关任务要求,并根据自己的语言经验展开表达,由此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口语交际过程化,培养语用能力
在部编教材的一年级上册以及下册中,都编排有相关的口语交际训练,在能力目标方面,既注重了前后的衔接,又有螺旋上升的特点。这两册教材的口语交际内容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具有显著的区别,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习惯”培养,贯穿始终
教材在具体编排方面,更多地关注于儿童良好交际习惯的培养。如一年级上册中的《我说你做》这篇课文中,就提出了“大声说”和“认真听”这两大要求,明确地指向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在《我们做朋友》这篇课文中,突出“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这一要求,这其实也是突显对学生口语交际习惯的培养。而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一堂口语交际课是《听故事、讲故事》,具体的要求是 “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要大一些,让别人听清楚”,这是对上一册已习得的交际习惯的有效巩固。
(二)“能力”为重,循序渐进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对学生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并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分解,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个人能力。以“听”为例:在要求设置上是具有层次性的,先是“注意听别人说话”,然后要求“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图画记住故事内容”,接着要求“没听清楚时,可以请对方重复”,在这个过程中,其主要教学目标要达到让学生从“能听”过渡到“会听”。关于“说”的方面要求,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要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的过程。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基于相应的语用落点进行有层次的语用训练。
(三)关注素养,整体提升
实际上,人类社会的活动中,所包含的并非只有口语交际这种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交际手段、交际对象、交际环境以及交际规则等。教材中,也逐步增加了对这部分内容的关注,并且是通过具体目标的形式进行呈现的。如在教材中反復出现了“让别人听得见”“让别人听清楚”“让别人更明白”等要求,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交际对象”这一概念有所了解。这些目标的出现,能够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他们日后的社会交流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对部编教材进行深入研读,在把握其主要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慧玲.浅析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的新变化[J].亚太教育,2016,(11).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