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中的新造双音词探析
2017-05-30张爱萍
张爱萍
摘 要: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其作品语言必然反映了当时的一些语言现象。文章以《鲁迅全集》中所收的十七个杂文集的698篇白话杂文为研究对象,从新造双音词的角度对鲁迅杂文中特殊用词现象进行分析,并探求其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鲁迅;双音词;紧缩词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1-0193-02
Abstract: As the standard-bearer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Lu Xun wrote a lot of works which reflect some language phenomena at that time. Taking 698 colloquialism essays of 17 miscellaneous collection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Lu Xun" as study obj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in Luxun's ess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disyllable word, and try to explore its existence reasons.
Keywords: Lu Xun; bisyllable words; portmanteau word
“五四”白话文运动促进了汉语书面语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过渡,并最终形成现代汉语。其中最突出的标志是常用词汇全面复音化,在短期内新造了大量的双音词,使该时期的书面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常用词成分复杂,出现了“惨黯、结末、摈绝、疲缓、坚确”等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昙花一现”的新造双音词,这样的词乍生乍灭体现了“一种新文化兴起时语言逐渐由乱而治的过程”①。乱,指为了适应白话文运动的方针,作家们在作品中大量化用和新造双音词,形成了多样的双音词;治,指当一段时间后白话文成为书面语主体后,现代汉语对这些多样的多音词进行优化选择,符合优化构成原则且实用的保留,否则舍弃或不通用。
“五四”初期新文化的一些典型代表作品,展示了当时新造书面语双音词的庞杂局面,冰心、叶圣陶等作家作品中都有新造双音词,笔者以《鲁迅全集》中所收的十七个杂文集中的698篇白话杂文(除文言作品和诗歌作品外)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一些新造双音词进行分析(这些新造双音词并不一定是鲁迅独用的,只是以此反映当时的一些情况),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与否作为该类词在当前书面中是否通用的参照系,讨论鲁迅杂文中的几种新造双音词的情况。
一、文白结合的双音词
所谓文白结合的双音词是指双音词中一个词根是文言词(现在不常用),一个词根是现代汉语语素,二者意义相同或相近结合成一个双音词,这类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辞源》上均未见。
“五四”作家既久受文言文熏陶又提倡白话文,很容易造“文白拼合”型双音词,很不平衡的古、今两语素并列组合,有硬性拼凑而生涩难懂之感。如:
1. 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华盖集·题记》)
《说文·心部》“惮,忌难也。”是古文言词。惧,害怕;恐惧,现代汉语常用。惧惮即害怕的意思。
2. 和北方风景相对照,可以知道他挥写之际,盖稔熟而高兴,如逢久别的故人。(《三闲集·看司徒乔君的画》)。
《辞源》“稔,知悉。也作‘ ,义同审”。熟,熟悉。稔熟现通作熟悉。《现代汉语词典》中收有熟稔,熟悉(多指对人)。
3. 弄文艺的人们大抵敏感,时时也感到,而且防着自己的没落,如漂泛在大海里一般,拚命向各处抓攫。(《三閑集·“醉眼”中的朦胧》)
《说文》“攫,爪持也。”为古文言词。抓,为口语词。抓攫今通作抓取。
4. 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
《辞源》“夷,削平,去除。”删,为删除。删夷现通作删除。
5. ……而在当时,又是壮丽的布置,便忽然眩惑了对于电影还很幼稚的大众的眼,正合了时尚了。(《二心集·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
《辞源》“眩,迷惑,迷乱。”惑,迷惑。眩惑即迷惑。
6. 现在的却是复归于陋,而质朴的精神已失,所以只能算窳败,算堕落,也就是常谈之所谓“因陋就简”。(《华盖集·忽然想到》)
《辞源》“窳,粗略,羸弱。”败,败落,窳败即败坏。
7. 《顺天时报》的记者倘竟不知,可谓昏瞀。(《华盖集·“公理”的把戏》)
《辞源》“瞀,愚昧。”昏,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瞀即愚昧不知。
像上述例子中的詞语,在鲁迅作品中还有很多,阅读时虽然觉得有生涩之感,但是因为大多是并列式,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是明确的,所以在理解时没有太多的困难,但这种词又不能拿现在的词语去替换,是一种很特殊的词汇现象。
二、意义相近的两个现代汉语语素结合的双音词
这类词的两个语素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但是我们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这样说,这可能是受古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因简约和骈俪的需要,造了许多这样的并列式“词”。“五四”时期双音词增长势头过猛,难免词形重复,同一作家,同一作品,表达同一意义往往用不同词形,形成该语境中同义词,如:
1. ……现在自知迷谬,从此脱离,要洗心革面的做好人了。(《伪自由书·〈杀错了人〉异议》)(迷:分辨不清,失去判断能力;谬:错误,差错)
2. 那小巧的机灵和这厚重的麻木相撞,便使文学家不敢正视社会现象,变成婆婆妈妈,欢迎喜鹊,憎厌枭鸣,……(《三闲集·太平歌诀》)(憎:厌恶、恨;厌:憎恶)
3. 待到排满学说播布开来,许多人就成为革命党了,还是因为要给中国图富强,而以为此事必自排满始。(《准风月谈·重三感旧》)(播:传播;布:宣布)
4. 近五六年来的外国电影,是先给我们看了一通洋侠客的勇敢,于是而野蛮人的陋劣,又于是而洋小姐的曲线美。(《花边文学·“小童挡驾”》)(陋:不文明;劣:不好)
像这样的词语在鲁迅作品中还是很多见的:苛酷、妥洽、出离、崩坏、训勉、离绝、规条、冤抑、刚决、过误、副次、统驭、卓拔、典則、放泄、过恶、险狠、沦灭、迷眩、诬谤、诬妄、排轧、吮取、障害、庸愚、屏绝、恶辣、奇诡、奇颖、遏绝、巧致、志望、阻抑、勇壮、职衔、倾败、诳骗、摄取、疏隔、宰制、平匀、厌薄、副次、差违、反背、粗拙、顶颠、等等,这些词由于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而整个词在表义上略显模糊,因此现在或以习用的同义词替代或分解为两个词,这样表义更加明确,这类词并不难理解,因为语素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两个语素拼合产生的意义比较宽泛。
三、紧缩词
并列式单音动词的连用表示连续发生的动作,在古汉语中很常见。杨树达在《高等国文法》中列出很多这样的:佐送、伐取、谢还、虏灭、囚杀、过礼、激怒等,这些“词”均为两个动作按时间先后排列是连动结构,一般不能表示单一的词义,只有意义上完全融合才可以看作词,如:“伐取”(先伐后取),两个动作相对独立很难融合,这种情况只能算作连动词组的紧缩形式。“五四”时期新造的该类连动式并列“词”很多,还有的是将状语与动词紧缩为一个“词”,或将两个名词紧缩为一个“词”,这些现在一般需要几个词来解释。例如:
1. 说这些言动是受墨斯科的命令的。(《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言动,即言语和行动)
2. 以中国古训中教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国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结果适得其反,可见我们蔑弃古训,是刻不容缓的了。(《华盖集·北京通信》)(蔑弃,蔑视并丢弃)
3.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深味,深深体味。)
4. 白莽并没有这么高慢,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高慢:高傲、傲慢。)
5. 例如刘百昭欧曳女师大学生,《现代评论》上连屁也不放,一到女师大恢复……(《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殴曳:殴打并拖拉。)
这类词还有:惊愤、诞育、钩剔、遮瞒、焚弃、惭惶、忍从、购阅、骇死、沉勇、惶怒、压杀、驳诘、轻疑、轰毁、羞杀、炸杀、切望、醉饱、泛览、面肌、诘责、闲舒、愧死、冻杀等等。
如此多的新造双音词在现在或被同义词代替或分解为几个词组,说明当时产生的这些词没有群众基础,而且因为自身意义宽泛或结构的不紧密,或是文白拼合的不平衡造成这些词在短暂的辉煌后走向沉寂。一个双音词在词汇系统中优化定型是需要一定时期大众接受,要受历时和共时语境诸多因素限制和影响的。“五四”时期双音词的急剧膨胀,因供不应求而慌不择路新造的大量双音词很多是非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语言表达精密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一些表义模糊,语素之间凝固得不太紧密的双音词逐渐消失,被现代汉语排斥在通用词之外,取而代之的是表义更为明确的自由短语。
魯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那个时代特有的很多语言词汇现象必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因此鲁迅作品的用词同时也就体现着那个时代的语言词汇的一些特点。通过对鲁迅杂文中新造双音词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初创阶段的一些特点。这些特殊的词汇现象都是那个时代共有的现象,通过对鲁迅杂文这些现象的研究,我们就可以理解同时代其他作家作品中存在的一些特殊词汇现象。
现在现代汉语已渐趋完善,虽然有许多地方需要规范,但基本的系统已形成。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通过对“中间物”——“五四”时期“不稳定”状态下的某些词汇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现代汉语发展经过一个很长时间的变化才逐步趋于完善。
注释
①戴考.白话文运动初期的一些新词[J].中国语文,1987(1).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三、四、五、六、七、八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2012.
[3]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词源(修订本)(1~4册)[M].商务印书馆,1986.
[4]陈爱文,于平.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J].中国语文,1979(2).
[5]陈林森.略论鲁迅作品中的偶发性词语[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6]万献初.现代汉语并列式双音词的优化构成[J].汉语学习,2004(1).
[7]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商务印书馆,1930.
[8]朱文献.鲁迅作品教学中的字词障碍[J].文教资料,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