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让学习丰满起来
2017-05-30李军
李军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数学阅读的重要作用突显,数学阅读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针对目前数学阅读中存在的认识不足、方法不明、目的不清等问题,从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提出数学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 数学阅读 策略 能力培养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数学学科也同样需要阅读。数学阅读是学生依据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阅读课本、辅助材料等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学习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能力,它是数学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等数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分析、建立模型、解决问题;通过数学阅读,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数学阅读还有助于教材作用的发挥,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尝试完成教材中的留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材。由此可见,让自主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是提升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举措。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数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阅读历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普遍比较差。而数学题里的公式、符号、图形、方程和文字,必须要经过阅读才能理解。那么,数学阅读的现状如何呢?
就学校层面而言,多数学校对数学阅读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够。虽然有的学校也在开展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但是比较片面,对学生数学阅读的特点、规律,通过何种途径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阅读能力等方面都缺乏重视和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也没有形成关注学生数学阅读的意识,只注重演算步骤、逻辑推理,而忽略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学生阅读、理解数学课本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没有抓住要点、重点,没有看到隐藏在其中的丰富的数学思想。多数学生包括老师都认为阅读是语文或英语学科的事,与数学没多大关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堪忧。
事实证明,阅读理解能力低的学生数学理解能力也差。因而,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迫在眉睫。
二、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立足课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
1.“三步阅读法”:让阅读有痕
在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三步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章可循。
第一步,通读教材,了解内容梗概。教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完规定的学习内容,从题目一直读到结语。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所学知识有大概的了解。例如,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通读后学生应知道本章有四方面内容:面积的意义;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的单位。
第二步,精读教材,找出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精读时应做到两点:(1)读、画、写结合。读,即细读、精读。画,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需要,在教材中借助“波浪线”等符号画出重点难点,或者在理解困惑处画线。写,就是写算法、写过程、写问题、写启发等。经过先“读”后“画”再“写”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思考,强化理解,也有利于课上学习和日后提升反思。到了中高年级,除了继续让学生在教材上进行批注,也可让学生边阅读边做自学笔记。(2)读思结合。一方面要读新思旧,指导学生预习前,先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旧知识,如有遗忘,及时复习或请教老师。另一方面要读新类比,指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仿照阅读、探索规律。
第三步,整理思路,做自学笔记。指导中高年级的学生用“提纲式”或“图表式”的方法边阅读边做自学笔记。如自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有学生作了如下记载:
有了这张自学记载表,学生学习就有了目的,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了。
经过这样一个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逐步养成,进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打下“桩点”。
2. 活用数学语言:让阅读有方
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无提升,其中一个重要的外显特征是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是否有较高的水平。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如何:能否通过阅读弄清题目的已知、未知,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如何:能否在图象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之间进行转换?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如何:能否正确地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过程用数学语言准确、流畅、精炼地表达出来?学生的概括联想能力如何:能否根据问题中所给的信息进行分析、组合和处理?能否通过类比、联想、转化、归纳,从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辨认出其对应的数学模型,使迁移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语言的训练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三个主要阶段。第一,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这一层次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第二,导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导,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告知,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理解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由扶到放”“由教到学”的落脚点,要求学生能够把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观点、过程、思想、结果用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述出来。
要创设能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交流的课堂环境,尽量让学生多说、多练、多表达,狠抓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为最终呈现一个个性、自主、有效的数学课堂打好基础。
(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生活
1.“三定”制度,让阅读成为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必须要保证孩子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通过阅读材料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學生的阅读才能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就阅读习惯的培养,我提出“三定”:
一是定内容。现在市场上小学生数学读物良莠不齐,学生和家长难以辨析其质量好坏。我校的做法是向学生推荐了《小学生数学报》,配套小学阶段的每个年级,不仅紧扣课堂,与平时教学同步,更有拓展提高,且多数以故事童话为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
二是定时间。在阅读的初始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规定了阅读时间,每天中午至少让学生有20分钟自由读报时间(夏季为12:30~12:50,秋季为13:00~13:20)。在确保阅读时间的基础上,学校教务处会对各班阅读情况进行巡察。保证了阅读时间,学生才会静心阅读,如果教师只是布置学生回去自己读报、用报,没有老师跟进和辅导,数学报的使用就会被边缘化,这样学生的阅读习惯就无法养成。
三是定人员。数学语言的逻辑化、符号化、抽象性及严谨性等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比语文阅读更为困难。每到一期新的《小学生数学报》,教师应当首先仔细阅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根据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其中的一些故事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学生充分阅读并解答的基础上,组织形如抢答之类的小比赛,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尝试自己写“数学日记”、创编“数学小故事”等,推荐学生投稿。另外,还可以每学期组织学生出一期“数学手抄报”,在班级中布置起“数学文化墙”,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的数学阅读可视化。
2.补充阅读,拓宽学生阅读面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除了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报,我还会故意在班级图书角放一些李毓佩教授、谈祥柏教授、张景中院士等撰写的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数学读物,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数学的世界,让有天赋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感悟逐步走向深入,促使有兴趣的少数学生有平台走上数学研究之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阅读材料,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静静读书中逐步养成数学阅读习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提高阅读能力,在数学阅读中逐步达到愿读、会读、乐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