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语文”教学:需要把握好文本的“全价值”
2017-05-30顾平
顾平
【摘要】“全语文”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基于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及以后的发展,其特点是“全”。只有从全语文的视野出发,发挥语文学科的全价值,即生长性价值、熏染性价值、慧智性价值,才能使语文课程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落实。
【关键词】全语文 文本的全价值 原生价值 教材价值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层面,不能只是教师经验主义的产物。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否适切?这是我们必须经常审思的问题。作为一种良好的语文教学,它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富有全营养的。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维度来探察语文教材文本的全面价值呢?下面就以《变色龙》为例来谈一谈。
一、忽视文本的教学价值就容易造成教学的单向度问题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标明的是语文教材与学生这一特定主客体之间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关系、特定过程中的性质、方向和作用。文本作品成为语文教材,便构成了一种新的主客体关系,即语文学习客体与语文学习主体的关系。作为语文学习主体,关注更多的是“怎样”才能正确、快速地接受教材直接传输的信息;“怎样”像课文作者那样综合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形成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是,许多教师由于缺乏对文本教学价值的研究,对现行统编教材既看不出整体的价值体系,又缺乏对单篇教材教学价值的必要提炼,造成了现行教材中许多文章的语文教材价值还“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象。
《变色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科普小品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现自然的奥秘。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
课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文章以叙事的架构,通过中非工人朋加沙的口头介绍(闻)和“我”的“端详”、“我们”的目睹(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变色龙的特点,让多数只闻神奇之名而未亲见其真容的读者有如在近前之感,结尾还渗透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作为一篇科普类文章,文本的价值在于让读者从“外形、捕食、变色”这几个方面完整了解变色龙。有些教师只看到了这些文本价值,于是他们的教学就呈现出单向度(案例一):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9-14自然段,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变色龙哪些方面的特点?
(学生读后交流)
生:写了变色龙的样子、猎食、如何变色这三方面的特点。
师:你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仔细读读,在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下面圈圈画画。
师:同学们,在介绍一种小动物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示变色龙的图片)现在,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图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按顺序依次介绍了全身——头——身軀各部分的特点。
师:是啊!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怪”。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它捕食的特点吗?
生:快。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生:我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刹那间”等词语读出了它的速度很快。
师:是呀,再送它一个字,既快又“准”。变色龙之所以能既快又准地捕获食物,靠的就是它那双奇特的眼睛。读读课文第11自然段,你觉得它的眼睛奇特在什么地方?
生:每只眼睛能单独转来转去,产生立体感。
师:除此之外,它的颜色还能不断变化呢,请找出颜色变化的词语。
生:绿色、棕色、浅灰色。
师:它的颜色是依据什么而不断变化的?你可以想象,它还会怎样变化吗?
生:它的颜色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环境是红色的,它就会变成红色,环境是蓝色的,它就会变成蓝色。
师:看到这一幕,你还会说它是怪物吗?你会怎样称赞它?
生: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
二、要全面地看待语文的双重价值
语文教材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是创作者极具个性的思想表达和极具形象创生力与想象力的“话语世界”。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它具有文本的独创性,通过话语建构较深刻地揭示作品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深度和思想深度,即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称之为“原生价值”。案例一就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文本的原生价值,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变色龙外形的奇特,捕食的迅捷以及变色这三方面的特征。虽然教者也涉及到写作顺序,但是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多是获得了变色龙的“事实信息”,这和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初衷是一致的。这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一篇科普小品文存在的文本价值。但是,当它同时又作为一篇语文教材存在时,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因为它面临的读者转变为学生。学生作为读者,其接受活动应是整个语文解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就构成了学生与作者、文本的相互关系。在这个关系的作用下,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
《变色龙》如何教学,下面的一个案例就体现了语文课的双重价值——文本价值与教学价值(案例二):
师:浏览课文第9—1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有趣地把变色龙的外形奇、捕食奇、变色奇这三方面内容介绍得如此生动、有趣的。看看谁能发现作者藏在文字中的写作奥秘。
(生自读后交流)
生1:我发现作者用了“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这样的句子将这三方面的内容连接起来了。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这些疑问其实就是我们心中的疑问。这样,我们就会带着疑问想继续往下读。
师:对。作者就采用了这种设问句,将事物的一方面巧妙地过渡到另一个方面,不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
生2:我还发现作者在介绍变色龙的外形时,特别有条理。
师:轻声读第9自然段,看看作者在描写变色龙的外形时,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生1:是按照全身、头上、嘴、两眼、背部、短脚、尾巴的顺序来写的。
生2:我还发现作者是抓住了变色龙与众不同的地方写出了它的奇特。
生3:作者还采用了打比方的手法,语言更形象生动。
师:确定了顺序、抓住了特征,我们再来推敲一下语言。(出示:它的头是椭圆形的,上面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凸起,凶相毕露;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凸起,凶相毕露。)
师:轻声读一读,你发现这两句的区别吗?
生:第二句比第一句更简洁。
师:是的,将相关部位进行组合,能让描述的语言变得更简洁。
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给下面这一句话进行修改吗?(出示:它的小肚子是平平的,肚子底下也是一格一格的,还有几对黑圈。)
生:平平的小肚子下一格一格的,上面还有几对黑圈。
师:你已经掌握了刚才的方法,真棒!看来,我们也要学习贾岛,反复推敲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表达更加准确、形象。
三、从全语文视野出发去发挥语文学科的全价值
只有从全语文的视野出发,发挥语文学科的全价值,即生长性价值、熏染性价值、慧智性价值,才能使语文课程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落实。
1.全语文,需要对教材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加以精确澄清与有效辨析。
作为语文教材的文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原生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教学价值)。我们必须把它们区别开来,而且要有所偏重。文学语言是语文教学文本的核心。文学语言受制于文体并决定了文体。把文学语言与文本作为语文解读的出发点是非常重要的,即如何传播信息。将语文教材的这两种价值混为一谈,将文学文本的核心——文学语言抛之脑后,不着眼于它的“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而着眼于它所传达的信息本身的智慧——文本的人文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经常犯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错误。
2.全语文,需要在教材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价值的匹配转换与自然融通。
一般说来,语文学习主体完善的语文心智结构包括知(知识结构)、情(情意结构)和智(语文智能结构)。由于语文教材是文选性教材,所选的是一篇篇相对完整的文章或一个个完整的思维段落,在学习主体面前呈现的是包含有多种功能的比较完整的语言素材。其本身包含了知识、情意、消闲三大原生价值。这样,主体的需要与教材的潜在功能就相融合,就形成了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教学价值中没有了消闲价值,基本保留了情意价值,增加了智能价值,知识价值(语文知识)作了形式的保留。语文教材的情意价值虽然基本上保留了文本的原生情意价值,其作用也不完全等同,已经演变为个体的人文理性反思和人类思想语境的自由交流與自由转换了。
就拿《变色龙》这篇文章来说吧,这篇文章用叙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变色龙的三个特点:外形奇特、猎食速度惊人、变色。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在激发学生对动物、大自然的喜爱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它进入语文教材之后,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它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变色龙的特点的写法。《变色龙》的写作特色十分鲜明,描写与叙事相结合,语言介绍和观察描写相结合,生动有趣地把变色龙外形特征、捕食和变色的生活习性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内容上分别以设问句“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连接,课文内容衔接得当。可以说,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类作文的有效范本。案例二中,教者更注重让学生去发现文本中“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此时,教材的原生价值——全面地介绍变色龙,则是为实现教材的教学价值而铺路、搭桥的,为释放文本的教学价值服务的。
3.全语文,需要在教材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价值的合理创生。
我们知道,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当它成为语文教材后,它的意义又多了一个来源,即编者的意图。语文教材的文选性特点和教学价值的信息处理特征,决定了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内涵的丰富性、层次性和核心价值的内隐形。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解释和建构,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任何文学文本在具有本身意义的同时,都具有未定性,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其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无论是在文本意义的建构还是在语言的构拟上,都具有很多“空白点”,这样在同一篇课文里多种价值并存,有效价值与冗余价值混杂,核心价值隐蔽地躲藏在冗余价值之中。因此,就单篇教材而言,就必须进行价值定位。目前,部分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打破已有的教材体系,进行教材的重组,就是在对教材的教学价值进行重新定位。
如何保证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呢?选择和创生这些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呢?例如《风筝》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为“言说每个人的风筝故事”,可以带领学生体验“鲁迅的民族魂”,也可以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还可以把《风筝》看成是训练阅读技能的文本存在。同一篇文本在不同的教学价值大系统中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定位,极具灵活性,这是语文教材的一大优点,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极大空间。
但是,我们既不能将教材的所有教学价值一网打尽,也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必须根据教学整体需要以及该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选择适当的价值点进行价值定位。就拿《变色龙》来说吧,它选自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写的《赤道之国的动物奇闻》,当它作为五年级语文“走进自然”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时,其主导价值就被整个系统所定位。《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学生开启了大自然之门,《装满昆虫的衣袋》告诉学生打开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而《变色龙》则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如何观察,并要保护大自然。
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定位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强又比较复杂的工作,在教材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价值的合理创生可以避免一种严重浪费而又残缺不全的教学,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价值体系是现在语文教学工作首当其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