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境对话品悟人物形象的实践与思考
2017-05-30申玲燕
申玲燕
【摘要】情境对话教学是一种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品悟人物形象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周围世界和感悟生活。
【关键词】情境对话 品悟形象 教学策略
品悟人物形象是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应具备的能力。但从教学实践中看,对于学生来说,真正深入地感悟人物形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品悟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呢?
一、价值寻绎:情境对话提升学生品悟人物形象能力的意义
在教學实践中,笔者发现情境对话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真正地认识周围世界和感悟生活的教学方式。
(一)以情入境,激发兴趣。
情境对话教学抓住了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在情境教学中,情感不仅仅作为手段,并作为教育的目的。情境教学促使儿童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情感进入课堂。在当前,学生学习的效果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情境对话能够为师生创造出一个公平、平等的交流情境,令学生各类学习见解与看法得到相应的重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身临其境,开拓思维。
“情境对话教学”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可以把学生带入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或知识产生的情境之中,使创设的情境意境广远,同时也为学生拓展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情境对话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开拓自身情感思维,强化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内容理解相应加强,在读说、倾听、协作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
(三)对话于境,促进表达。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而在于学生真如“课堂的主人”般在课堂上能说会道。而情境对话一改过去枯燥的师问生答,而是师生在平等对话过程中,需要学生勇敢而又切切实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来源于文本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甚至是某一个标点,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在潜移默化中无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四)真情幻境,领悟真谛。
情境对话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在学生眼前展现一个活生生的、可以观、可以闻、可以触摸、可以与之对话的多彩的世界。它可以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周围世界,感悟生活,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真实相沟通、相融合,让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上的现实性、真实性。
二、策略探寻:情境对话——让学生在“有境”中“行走”
那么,如何有效地设计情境对话,使学生在这平等的对话中真正深刻感悟人物形象呢?怎样让学生在“有境”中自由“行走”,而又不偏离轨道呢?
(一)明知故问,辨明主题。
“明知故问”,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明明知道某处是学生理解欠缺或有偏差的地方,还故意围绕这一处展开情境对话,从而让问题凸显,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辨,最终使课文主旨在师生对话中更加清晰明了。
例如在《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结尾,子明恍然大悟地说:“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那么到底怎么做呢?学生是否能区分正常收礼和违规收礼呢?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对话——采访“子明”,教师对“送礼”这一行为明知故问——“所有人的礼物你都不收吗?”学生在与老师的一问一答中,对公仪休拒收礼的本质有了更清晰更辩证的认识,对公仪休这一“清正廉明”的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师:子明,你明白了老师拒收礼物的原因了吗?你以后会怎么做?
生:像老师这样,不乱收别人的礼物。
师:那么,所有人的礼物你都不收吗?如果是你的家人、朋友真心送你的礼物也一概不要吗?
生:这样的礼物可以收。
师:所以,你能说一说,当你处于什么位置时,什么样的人送的礼不能收?
生:如果我担任了某一职务,手中握有权力,那些别有企图的人所送之礼不能收。
师:子明,你有着和你的老师一样的可贵品质,那便是?
生(齐答):清正廉明。
(二)旁征博引,归于文本。
很多时候,为了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了解人物,感悟人物品质,需要依靠学生课前查阅到的相关资料,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顺其自然地旁征博引又不显刻意生硬呢?情境对话不失为一个理想选择。当然,补充说明只是个辅助作用,真正要品悟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物品质,还是要归于文本,在文章中寻找蛛丝马迹,细细地品词析句。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还是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抓住文章关键词句体会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贯穿课堂的一个中心问题是:爱因斯坦到底伟不伟大?学生围绕这一中心问题找出文中小女孩的父亲、母亲、小女孩及爱因斯坦自己的看法,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的看法,这对于理解爱因斯坦的品质至关重要,而情境对话为学生搭起了一座桥梁,旁征博引、品词析句就是一个个桥墩。借助其他同学课前预习获得的资料,在情境对话中,让学生更加全面而又针对性地了解主人公。也正因为是在情境对话中完成,这些学生的补充说明是那么天衣无缝,不显刻意。同学们化身“小苏菲”,成为小侦探,把体现人物品质的词句都找了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师:你,小苏菲,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
生:我觉得他并不伟大,他连衣服都穿不整齐,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师:可你爸爸说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还真搞不明白,还请您告诉我。
师:谁能告诉小苏菲?
生:爱因斯坦,他是犹太人,据说智商高达160,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生: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
师:小苏菲,听了这些介绍,现在你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
生:有些我听不大明白,但还是听得出爱因斯坦好像是挺伟大的。可他这么伟大的人为什么这么不注意自己的穿着呢?
师:是啊,他把这些穿衣打扮的精力都省下来放在哪里了呢?
生:应该是在科学研究上。
师:小苏菲,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第一次撞到爱因斯坦的時候,他就“一面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生:第二次与他相遇时,他也在埋头沉思,一定也在思考问题。
生:他的工作室里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可见他很爱读书,很爱钻研,把心思都放在科研上了。
师:看来,他潜心于科学研究,而对怎么穿戴、怎么放东西、怎样布置房间都不熟悉,如此不拘小节。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三)虚设对比,衬托人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对比,能让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品质更加突出。至于拿来做对比的对象,既可以来自于文中,也可以是虚设的。
例如,《黄河的主人》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作者通过对黄河汹涌的描写,对羊皮筏子小、轻、险的描写,对乘客淡定自若的描写,对比衬托黄河主人——艄公的勇敢镇静、智慧机敏。在理解乘客淡定从容是在对比衬托艄公的勇敢镇静、智慧机敏时,我在情境对话中虚设一个“教师艄公”让学生来与真正的艄公作比较。艄公离学生很远,但由于将艄公撑羊皮筏子与教师撑羊皮筏子进行了比较,却一下子将艄公与“乘客”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依此再深入剖析学生对艄公信任的原因,便将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显露无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请你也做一回羊皮筏子上的乘客,等会儿老师来采访一下你哦!
师:坐在这么险的羊皮筏子上,在如此湍急的黄河上,你在做些什么?
生:我在和别人愉快地聊天呢!
生:我正在悠闲地欣赏着黄河上的风景呢!
师:难道你们都不害怕吗?
生:没什么可害怕的,有艄公在撑着羊皮筏子呢!
师:哦?那如果换成老师来撑羊皮筏子,你敢坐吗?
生:那我可不敢。
师:你还真诚实。为什么呀?
生:艄公很沉着,他会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我坐着不会害怕。他那么有经验,而老师您……
师:哦,老师懂了,艄公那么富有经验,那么淡定从容,给了你们很大的安全感,所以你们能在惊涛骇浪中谈笑风生,而老师就无法给你们这样的安全感。
(学生点点头)
师:文中有哪些词语很好地形容这位了不起的艄公?
生: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师:正是有这样一位——(引读)勇敢镇静、机敏智慧的艄公,才让乘客们如此淡定从容,让你们对他如此信任。原来,作者花那么多笔墨写乘客的淡定从容,其实是在对比衬托——
生:艄公的勇敢镇静、机敏智慧。
(四)抓住关键,直击现场。
一些关键词和句子往往是理解文本的一个切入口和着眼点,那么情境对话的展开也可以围绕这关键句展开,收到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扣住场面描写中的精彩语句,设计出环环相扣的情境对话,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例如《天鹅的故事》一文脉络清晰,起因、经过、结果层次分明,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是抓住对老天鹅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体悟老天鹅的品质。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设计合情合理的情境对话,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与教师的平等交流表达出来,对于更加身临其境地感悟老天鹅的品质有更大帮助,从而使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真是“润物细无声”。
正面描写尤其精彩的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句——“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学生自由朗读该句三遍)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让你心灵触动?说说你的理由。
生:“重重地”一词,让我觉得仿佛自己全身都在疼,老天鹅从那么高的空中毫无挣扎地落下,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太让我震撼了。
生:“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触动了我的心灵,把老天鹅的血肉之躯比作是毫无生命的石头,让我感受到了老天鹅的无比英勇,也让我看出了老天鹅破冰的决心之大。
师:让我们来采访一下“老天鹅”,听听它到底是怎么想的。
老天鹅,你为什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撞击那冰面?难道你不疼吗?
生:疼,但我也要忍着。
师: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生:我们一群天鹅现在都是饥寒交迫,如果不把冰面撞开,不能捕食到鱼虾,我们都有可能饿死。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要试一试。
师:你不怕自己受伤吗?你不怕再也飞不起来吗?
生:只要能撞开冰面,只要我的同伴能捕食到鱼虾,他们能活下去,我就是牺牲也是值得的。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你看,这真是一只——
生:勇敢顽强、奋不顾身的老天鹅。
侧面烘托,可以从别的天鹅的反应“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这一句入手,设计情境对话。
师:你们为什么目瞪口呆?年轻的天鹅们,你们在想些什么?
生:天哪,老天鹅就这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撞击冰面,难道它不疼吗?
生:它这样不是鸡蛋碰石头吗?为什么要拿自己的血肉之躯一次又一次地撞击冰面呢?
生:它肯定是为了我们大家都能捕食到鱼虾,让我们生存下来,才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么危险的动作。它实在是太伟大了!
生: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应该一起加入破冰的行列,不能让老天鹅孤军奋战!
生:好!让我们一起加油吧!人心齐,泰山移。用我们的身躯、用我们的决心把这厚冰层撞破吧!
情境对话,虽是与一人对话,但其实是与全班同学在对话。它不再是听教师的“一面之词”,学生也不会回答得“天马行空”,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把感悟人物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在无形中深刻地完成了。无论是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情境对话的确是提高学生品悟人物形象能力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