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学徒制之“新型”探究
2017-05-30王静沈亚强
王静 沈亚强
摘 要:在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机遇与挑战。中国想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在培养新型技术人才方面,我国现有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学徒制的新型学徒制十分必要。企业新型学徒制以企业为办学主体,制定了新型学徒教学管理制度和新型投入、补贴政策。这些新型特征不仅有利于企业直接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有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中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相脱节的矛盾,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升级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制造大国;制造强国;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747(2017)01-0066-0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由学徒制慢慢演变而来的,学徒制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一直是现代职业教育所追求、践行的坚定理念。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身上都能看到一定程度的学徒制的印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在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造、建立现代学徒制方面做了很成功的探索,我们也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的学徒制的实践模式。再者,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发生,国际产业分工也在悄悄形成新的格局,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热点。为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和全球科技变革的挑战,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决心,但也对我国的技術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现有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提出是推动国家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的重要任务之一。要促进经济发展速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是十分必要的。产业的升级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的过程是从高污染、高消耗、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低碳、环保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程。一些发达国家在实施产业升级过程中所产生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人才是产业升级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产业升级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人才作为支撑,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满足其需求。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技术劳动力短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数量上看,最近人社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共有2.25亿人,其中1.19亿为技能劳动者数量,高技能人才只有3 117万人,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1] (2)从结构上看,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职工队伍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1)初级技工较多,高级技工较少。现在中国大部分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制造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并不高。再者,企业为节省成本、追求利润,大量雇佣初级技工以追求量的增长。(2)传统型技工较多,现代技工较少。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能够及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其培养的以传统型技工居多,并没有掌握正当时的技术。(3)单一技能型技工较多,复合技能型技工较少。中国的制造业的制造流程大都是流水线型的,即每位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这就导致了每位工人只能掌握一项操作技能。(4)短期速成的技工较多,系统培养的技工较少。现在的大多数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只看重眼前利益,很少能开展对员工的系统培训。
制约产业升级的第一短板就是人力资源,对于为国家产业经济输送一线生产和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而言,产业转型与升级背景下的技术人才的转型与升级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应该直面挑战,抓住机遇,不断探索职教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结构同步转型与升级。
二、现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缺陷的日益突显
在我国古代,学徒制作为早期的职业教育比西方的学徒制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这种学徒制私人性质十分浓厚,以亲子或养子的家庭关系为基础,是我国封建时代职业教育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但因为条件有限,正规的职业学校寥寥无几。去除了剥削成分,经过全面改造的传统学徒制是除了少量技工学校之外的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后,学校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职业教育在批量培养人才方面的确比传统的学徒制更具有优势,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为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但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特殊性,学校职业教育重视理论教学而容易忽视实际操作的弊端和缺陷容易导致教学和实际相脱节,使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陷入质量困境,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理念成为指导职业院校改革的风向标,学徒制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2010年,江西省新余市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成为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城市。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表明现代学徒制试点进入到全面推进的阶段。[2]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的学徒制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经过这几年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试点的实践,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在现代学徒制中,我国采取的是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在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的合作积极性较低,合作浮于表面。(2)学习内容设计面临困难。在学徒制实际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按照企业实际的产品生产过程设计,还是按照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缺少评价体系。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缺乏与之配套的教学结果与人才培养的衡量评价体系。
三、企业新型学徒制探析
2015年8月,国家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并颁布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一)“新型”特征分析
1.新型办学主体。以学校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比较流行的培养模式,虽然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强调与企业合作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大都是由学校来组织,学校是主体,企业的愿望往往很难得到实现。这种以学校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可以成批量的培养人才,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中学校职业教育课程与真实的工作世界相脱节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办学主体是企业还是学校的争论影响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企业新型学徒制则不同于以往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打破以学校为主体的惯例,而是以企业为主体来开展的。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自主权力大大提高。企业可结合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学徒培养的主要职责也是由企业承担,学徒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是由企业结合实际岗位需求来确定的。
2.新型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已有的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徒制实践研究文献中,像“建立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或“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等一些比较模糊、空洞的文字描述居多,而鲜有明确提及制定了学徒管理方法、弹性学制或学分制管理办法等具体管理制度。而《方案》中明确提出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行技工院校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承担企业学徒培养任务的院校,要对企业的学徒进行非全日制学制教育学籍注册,采取弹性学制,对学徒实行学分制管理。[3]还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技工院校可对累计学分达到要求的学徒授予其毕业证书。
3.新型投入和补贴政策。从目前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的情况来看,就学徒本身来说并没有得到任何补贴,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投入机制和补贴政策则有效解决了这一困境。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学徒在培训期间也是可以得到报酬的,学徒的基本工资根据其实际工作贡献来发放,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学徒不用自己交学费,其培训费用由企业向其所委托的技工院校或培训机构支出。[3]除此之外,开展新型学徒制度的企业还享受由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共同给予的职业培训补贴。相比较現代学徒制而言,企业新型学徒制制订了比较清晰的投入和补贴政策,在实际试点实践中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4.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对象不再是职业院校里的学生,而是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企业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从源头上改变制造业劳动力流动过于频繁的现状。在现代学徒制试行过程中,一些学生对合作企业不满意,想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时,往往会出现学徒留不住的问题。而企业新型学徒制这种“选人、育人、用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过程能有效阻止人才流失情况的发生。因为培养对象是自己企业的工人,也有利于学徒参与企业的核心工作,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培养学徒对其未来职业的期望。新型学徒期限为1~2年,可以促使企业与新录用职工互相了解并长期合作,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3]
(二)“新型”价值取向分析
1.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相比较现代学徒制而言,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的任务和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现代学徒制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出发点,强调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企业新型学徒制从微观角度出发,旨在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为国家产业升级培养技能型人才,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方案》中明确提出,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对象由企业所选定,以与企业签订合同的企业员工为学徒。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学徒岗位的设置由企业根据市场与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徒的培养方式也是由企业结合岗位需求确定。[3]这就使企业能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着重学生实操技能的养成。这种培训形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迎合企业的需要,提高职业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保障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稳定就业。另外,《方案》中强调培养目标以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健全了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适应现代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学徒制试点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无缝对接,助力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相脱节的矛盾。
2.使学徒制培训重新成为国家劳动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的组成部分。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学徒具有两种身份。在企业,学徒的身份是职工,属于劳动制度的范围;在职业院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学徒的身份是学生,是职业培训制度的组成部分。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工人投入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恢复国民经济需要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技术工人。当时我国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模式就是以工厂为主体的学徒制,到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出台了“改招工为招生”的政策,以职业院校为基础来培养技术工人。学徒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造,仍然是发挥企业主导作用以及培养现代职业技术工人的重要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推行使得学徒制培训重新成为国家劳动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未建立劳动关系,不视为就业。”所以,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时,不能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因此,难以在法律上得到保护。[4]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对象是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合同的人员,在法律上可以得到基本的保障。
3.探索一种全新的国家、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机制。企业新型学徒制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方式,即由企业和与其合作的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方式共同培养新学徒。[3]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政府作为领导者,发挥着牵头连线、制定规则的作用,人社部与财政部提供财政支持和经费补贴。在这样的一个新制度中,企业作为主体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负责整体过程的组织和实施。而职业院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则根据企业的需求来承担一些具体培训任务。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形成企业主导、政府推动、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劳动者积极参加的良好格局。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了企业为主体,政府来引导,职业院校配合的多方联动机制,既遵循了培养技术工人的基本规律,又开创了多赢的局面。对劳动者来说,可以提升其劳动技能和获得就业岗位;对企业来说,可以获得高素质的,比较稳定的,适合其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对职业院校来说,可以保持其生源的稳定性;对政府来说,可以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保持经济稳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综上所述,企业新型学徒制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又遵循技术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制度安排,达到了多方获益的结果。
中国的学徒制传统非常浓厚,也曾经有过正式的学徒制体系和学徒制改革实验。就目前来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世界范围内学徒制不断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与以往的学徒制相比,企业新型学徒制聚焦学徒对象,涉及到了更多的相关利益群体,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多方联动的运作机制。试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对于我国学徒制的探索和完善、培养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及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长安.企业新型学徒制有助于破解“技工荒”难题[N].深圳特区报,2015-08-11(1).
[2] 张可然.中国传统学徒制对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5(24):168-169.
[3]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Z].人社厅发[2015]127号,2015-07-24.
[4] 孙兴伟.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技能人才接班人——人社部负责人就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答记者问[EB/OL].[2015-08-05].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 dongtaixinwen/ buneiyaowen/201508/t20150805_217040.htm.
[7] 赵伟.学徒制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我国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33-37.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