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7-05-30薛珊

职教通讯 2017年1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育

薛珊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快,为企业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职业人才。但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较多问题,未充分体现出应有的职教性、高教性、行业性,严重影响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这要求我们从源头上破除高职师资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师资培养支持体系;建立高职师资资格认证制度,提升高职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释放教师积极提升自我的内驱力;努力建立专业化、多元化、现代化的高职教师队伍,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快步发展,为培育更多综合素质高、创造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体系;高职师资资格认证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747(2017)01-0070-04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整个教育系统均开始从保守走向开放,并逐渐形成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正在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战略重心转移,即向内涵建设调整,其中师资队伍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在职教体系下,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如何培养专业化的师资、如何稳定师资队伍等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也是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

一、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现正处在从大众化阶段向注重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转化的阶段,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得到了较大地改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突出职教性、彰显高教性、凸显行业性,还要满足专业性、开放性、终身性、国际性等时代诉求。[1]现阶段,已经密切重视对高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着力培育“双师型”教师。

(一)强化校企合作,加大力度培养“双师型”教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教师专业标准,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2]该决定还指出,要构建并完善将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引入到职业院校任教的机制。和以前相比,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在近几年来得到显著提升。一方面,吸纳企业中具备文化素养较高的优秀技术员,通过教学培训后加入到高职校的师资队伍中来,扩充了实践教学师资实力。同时,将部分教师送往企业培训操作技术、技能教学等,提升了教师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这些举措短时间内解决了教师紧缺的问题,保障了教学、实习等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结合目前的高职师资培养的质量来看,远未达到期望的要求。在校企合作培养师资的推行中遇到了不少障碍和困难,合作的模式略显滞后,校企合作的利益博弈未得到较好的处理,均使得“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不高。

(二)逐步更新師资培养模式,注重教师培训质量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本质体现,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却缺乏教学能力和实践工作经历;另一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但教学技巧、教学技能的应用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专业性强的教学任务。以前的师资培养模式单一,多数都是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来担任高职教师。现在已经开始更新理念,采用多种培养模式、利用各项资源支持、扩充培养渠道等来持续推进高职师资的培养。高职师资培养既有全职的,也有兼职的。专兼结合,这一理念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与德国等国的职业教育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高职师资培养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一定数量的专门培养高职师资的院校;缺乏高职师资实践经历的硬性要求;重学历、职称,对教师技能要求模糊不清;工资待遇未体现“双师型”教师真正的价值。这些均是影响我国高职师资发展的障碍,需要加快创新改革的步伐,推进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

(三)多渠道培养师资,满足办学的需要

我国高职师资需求与日俱增,建立多渠道培养高职师资显得十分必要。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有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职业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其它院校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员。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养高职师资,有助于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职教师资培训,但学校数量非常有限。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开始成为国家高职师资的培训基地,开展了大量的师资培训,积淀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在高职院校培养师资的路子,现在来讲符合当前培养职教师资的要求。尽管培养师资渠道在增加,但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仍不高,不能较好的发挥教育教学的使命。来自职业师范大学的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但很多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略显不足;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员和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扎实,但教学能力不够,合格的高职教育教师比例较低。

二、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困境

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来支持,以保障其顺利进行。从岗前教育系统和在职教育系统两者的关系来看,岗前教育系统的任务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职教育系统的任务是使师资的水平进一步发展。基础在前,发展在后,这是万古不变的通理,没有较好的根基作基础,便难以实现较大的发展。一方面,岗前教育质量对在职教育的成效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根据在职教育发现岗前教育的问题,为岗前教育提供改进意见,促进岗前教育不断调整,稳步发展,使师资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

(一)高职师资培养系统整体失衡

高职师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布局,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然而,较多高职院校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认识不全,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心不明。大多数学校以在职培训为重点,不重视教师入职前的培训,致使教师能力水平差异越来越大,不利于我国高职师资培养体系的良性循环。同时,对于教师实践教学、实训指导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与企业合作培训教师的利益博弈尚不能达到平衡。

(二)岗前师资培训缺位

岗前师资培训的基础较为薄弱,缺乏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培训人员,也没有专门的教育计划来进行系统的高职师资岗前教育,这样使得岗前培训的各项工作质量大打折扣,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前,岗前师资培养的规模较小,与高职院线的教师需求相差甚远。另外,缺乏系统的高职师资岗前培养体系,使师资培养的重担转移到在职教育上,而在职教师教学负担沉重,没有充足的精力参与培训,使得培训的效果欠佳,不利于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

(三)在职教师培训乏力

一方面,较多在职教师达不到岗位聘任的要求就走上了从教之路。他们未取得相应的资格认证和经过系统的培训,上岗的资质缺乏使得在职培训开展起来颇为吃力,且成效不够好。在职教师培训的模式简单、固定,加之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繁多、培养经费不足、内生动力缺失,使得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多仍停留在现状,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在职教师晋升考评机制不健全等均影响了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优秀的教师和普通的教师工资待遇相差不大,教师晋升考评的体制不完善,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种发展的势头不利于整体教师队伍的提高和发展。

三、高职师资培养支持体系的构建

为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现代职业人才的总体趋势,建设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对高职教师进行系统培养。师资培养的支持体系,包括资金、社会资源、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些均可促进高职师资培养的开展与良好运转,其作用不可忽视。支持系统的建立、运行要注意时效性,只有跟上师资培养的动态发展的节奏,才能发挥较好的效果。师资培养体系的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目标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高职师资培养法律法规支持系统的构建

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完备、健全,是德国等职业教育强国的显著特征和坚实根基。德国有西方国家中最严密的教育法规《职业教育法》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层次的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中师资培养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较为薄弱,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应该加快推进有关工作。健全完善相应的职业教育法规,是提升高职师资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

(二)高职师资培养资金保障系统的构建

资金紧缺一直是影响高职师资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经费短缺这一难题,由此在师资培养方面的很多好的理念无法实行。真正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为高职师资培养提供必需的、稳定的资金保障,使师资培养保障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澳大利亚,由政府拨款提供大量的专项资金,用于职教师资培养;在美国,由政府部门和基金会等共同设立职业教师进修基金,以此来稳步开展职教师资的培训。根据我国的实际,可将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由各级政府设立一定比例的高职师资培养专项资金,也可以动员社会各界的组织和基金会,联络各项社会资源助力高职师资的培养。

(三)高职师资培养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高职师资的培养,体现出了较强的合作性。现实中,高职师资培养得到社会的实际支持远远不够,应该大力推进有关社会组织、机构对高职师资培养的支持,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澳大利亚,职教师资在企业接受培训的费用由企业承担。因此,我国高职院校还要进一步深化和企业的合作,参与培训的教师可以为企业效力,承担培训师的岗位,同时,教师的各项技能水平也得到提审。所以,我们可以鼓励企业承担部分费用,共同培育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四)高职师资培养个人动力支持系统的构建

在高职师资培养问题上,接受培训的教师自主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构建“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提出了比普通教师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同时,高职教师也理应得到更高的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以德国为例,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比普通院校的教师工资高,甚至比一般的公务员高。德国的职业院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工资标准很高,每两年增加一次。在澳大利亚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在全国135种职业排名中,中学教师名列第27位,小学教师名列第45位,而职业教育教师名列第15位。[3]较高的待遇,是稳定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前提条件,也有效保障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而我国的高职教育社会地位不高,教师待遇低,使得教师的学习动力受阻。因而,需要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师资的社会地位及待遇,让他们有切实的成就感、幸福感,对此要建立全面的、多层次的激励系统。

四、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事关各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也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国家创新发展的总体需求,更关系到能否为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提供高级职业人才支撑的这一使命。高职师资的培养工作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把握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创新能力等为核心,有层次、有计划地展开各项具体的工作。职业院校对新教师要进行“入岗训练”“试岗锻炼”和“胜岗历练”的三阶段培养体系[4],同时,这三阶段的时间跨度至少是3年。高职师资的建设要从源头抓起,从新教师培养开始。培养新教师的三个阶段是培养优质“双师型”高职教师的应有要求,也是新教师在高职院校实现个人价值应有的前提條件。建设高职师资队伍要把握以下四点。

(一)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促进专职兼职教师协同发展

为保障高职教育开展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必要,其中兼职教师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据统计,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对较发达的国家的兼职教师的数量约占教师总量的63%以上。[5]为了保障高职教育的正常开展,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的公平问题、发展问题。因此,要优化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师资队伍的管理模式;切实贯彻专兼职教师公平公正、同等重要的原则,确保全体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获得感,激发全体教师的创造活力。在协同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重视对专职、兼职教师的培训,充分利用各项资源,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培育优秀的新型职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高职师资的资格认证制度,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梯队

一直以来,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模糊不清,需要加以全面规划,构建一套合乎当前我国实际的资格认证制度。一些西方国家构建了完善的职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德国为首的这些国家对师资认定标准和教师的素质都有十分严格且具体的规定,并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资格认证制度。我国高职教育要迅速建立合乎中国实际的资格认证制度,促使高职教师不断获取专业知识、积极提升专业技能,在教师岗位上不断创造佳绩。首先,从职前教师培养入手,教师只有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才能允许其上岗。另外,要努力打造高层次的教师梯队。通过培育一部分精英“双师型”教师成为技术骨干或教学专家,进而带动新教师、老教师向合格“双师型”教师迈进。在课程设置上把握专业性、技术性、师范性三者有机融合;在培训理念上,以提升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创新能力为核心,切实培养一批高素质、善进取、有作为的教师。

(三)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构建

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现行的人事制度缺少灵活性,当前体制下高职院校属事业性质,校外兼职教师却属临时人员,待遇较低,无法吸引大量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来校授课。长期以来,高职教师队伍的人事问题,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阻力,相关机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资金不充足等问题制约着师资队伍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达成一致的理念,共同建立完善的发展机制和激励机制,处理好高职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问题。同时,我国应深化对高职兼职教师的改革,为其提供更加稳定的保障。在人事制度的改革上,要考虑到专职、兼职教师的差异性,实行公平对待、灵活管理。在师资队伍整体缺乏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兼职教师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兼职教师大多是企业中掌握最前沿的技术能手,拥有丰富的岗位经验和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对学生的实践实训给予有效指导。因此,要大力提高兼职教师的地位,提高兼职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社会地位,形成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速构建现代化特色的高职教师队伍。

(四)借鉴国际职教教师培训经验,探索中国特色职教师资培训之路

分析并整合德国的职教教师培养方式与美国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结合中国的实际,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的重要作用,使职业院校成为新教师成长的重要根据地。我们要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教师培养之路。首先需要增设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努力调整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适应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加快促进职教师范生向正式教师角色的转变,缩短新教师的上岗适应期,使教师职前教育更加契合入职教师的需求。此外,我国应迅速更新培养理念,形成对职教师资全面正确的认识;系统规划高职师资培养的各项工作,加速建立一定数量的专门培养师资的机构。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之路,以及开展校企协同培养师资的模式研究,均有利于高职师资队伍知识技能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同时,要借鉴整合国际职教教师培训的先进经验,为了进一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展开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邵建东,徐珍珍.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诉求、问题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3):100-103.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3] 王小静,匡红云.主要发达国家高职师资培养方式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08(3):59.

[4] 呂景泉,马雁,杨延,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15-19.

[5] 殷利华,刘志兵.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成人教育,2011(6):126-128.

[责任编辑 金莲顺]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育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