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
2017-05-30肖尔盾
肖尔盾
摘要:作为由互联网衍生的学习方式,混合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契合了当代学习者的特征,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为高校体育教学融入“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快捷途径。基于此,该文通过文献梳理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反思“互联网+”给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生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混合学习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的效能基础上,以混合学习为切入点,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特点,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设计方案,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在“互联网+”时代的改革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高度,也标志着我们步入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将引发教育领域内一场教育信息化革命,如何实现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提升“教与学”质量既是新时代教育的诉求,亦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互联网+”影响
作为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向社会各领域纵深推进的新实践,实践最终结果即打破旧的传统行业格局,催生新的行业发展业态,教育概莫能外。“互联网+教育”意味着各类教育形态在互联网催化作用下升级换代,也意味着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无一例外受到冲击。
(一)对体育教学生态的冲击:从封闭走向开放
以往对学校教育的认知是建立在实体学校之上,一切教学活动都基于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展开。“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模式,慕课、可汗学院等网络课程的成功经验已证明虚拟在线教育同样可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由此“互联网+”下的教育将不囿于封闭的校园,而是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相融合的开放式教育。教育形态的变化必然引发教学生态的改变,在互联网支持下体育教学“在场有效性”壁垒被打破,通过网络学生亦可接收体育信息、分享体育经验、学习体育技能,体育教学活动自此走向“课内外一体化”的开放时空。教学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教學生态系统中的其他要素,相应的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渠道变得多元,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师生交互也变为面对面与线上交互并存。
(二)对体育学习方式的冲击:从单一走向多元
传统模式下体育学习被限定在课堂,体育学习即学生模仿教师的过程。“互联网+”突破了这种限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及便捷性让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由此体育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可以发生在网络上。当体育学习由特定时空下的活动成为随时随地都可发生的事情,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也将发生变化。随着移动计算技术、泛在计算技术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批基于互联网衍生出的创新学习方式,如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社会化学习、泛在学习等。特别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成为可能,而这种以移动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正在成为当前大学生快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主流。
(三)对体育教学方式的冲击:从灌输走向互动
以往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对知识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客体,教学方式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灌输。互联网强大开放性特征让海量信息资源向公众社会开放,也由此消弭了固有对知识话语权的认知,知识不再是教师独有,而且受思维定势、操作技术等影响,教师甚至可能成为后知后觉者。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平等”打破了教师的知识垄断,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持有者,“教”不再是“学”唯一渠道,这既意味着“学”摆脱了对“教”的依赖,也意味着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建构者。教与学关系上的变化促使教学中心由“重教”转向“重学”,相应的教学方式也由教师灌输走向师生互动中建构。
二、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设计
万物互联是“互联网+”的特征,但并非连接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教育”,而是以互联网为平台让教育活动变得高效,这就需要一种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二者融合。
(一)“混合学习”理念
在广义范畴上,混合学习在教学中并不鲜见,诸如为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媒体、环境的混合等。但这时的“混合”在根本上还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改善,而非真正意义的“混合学习”。一般认为,作为教学领域专属概念的“混合学习”是在互联网出现后逐渐形成发展的,所以该语境下“混合学习”被定义为传统面对面教学与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基于这一定义,混合学习在形式上可理解为“面对面教学+在线学习”,但更深层次含义则指向通过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从而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l生与创造性。可见,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以混合形式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来获取学习效益最大化。
(二)“混合学习”模式设计
通过近年来对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的实践探索,笔者设计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1.“任务驱动型”在线学习
混合学习中的在线学习在本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活动,只是这种指导是以任务的形式来实现,即通过任务驱动在线学习的运行。根据在线学习特点,主要有以下设计。
(1)学习任务设计
作为引发在线学习的关键点,学习任务是在线学习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具体包括内容和目标两大方面,以“健美操基本步法”在线学习任务设计为例(如图2所示)。
内容是任务的具体体现,设计中既要考虑内容能否完成承载相应知识的教学要求,也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包括是否是学生所需、是否符合学生能力等。此外,还应考虑知识层次与在线学习的关系,过于简单的知识使用在线学习的意义不大,而过于困难的知识在线学习的效用也不能发挥。案例选取“基本步法”作为在线学习内容即出于上述考量,“基本步法”难度适中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通过不同难度的内容群覆盖全部“基本步法”使内容与学习任务相契合,也让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学习的内容。目标是对任务提出的要求,明确目标是确保在线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由此要将设置的任务分解成具化目标,且设定的目标是学生经由努力可以完成的。案例中按照由易到难将目标划分为五个级别,就是以这种细化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达成任务目标获得成就感,从而驱动学生参与到在线学习中。
(2)学习资源设计
利用网络资源是在线学习最大优势,而将网络资源转化为学习资源需要一个设计过程,包括获取、筛选及整合三个步骤,以“不同风格健美操”在线学习资源设计为例(如下页图3所示)。
线上资源匮乏是以往阻碍高校体育教学应用在线学习的瓶颈,随着互联网发展,各类体育视频网站大量涌现,特别是慕课的出现为获取资源开辟了便捷通道,案例就是借助视频网站、慕课从开放资源中直接获取所需资源。筛选资源是优中选优的环节,筛选标准除能满足教学要求外,还要符合在线学习特点,包括所选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能否吸引学生、是否方便学习等。整合资源是将分散资源统整为一个系统资源的过程,因网络资源各成体系缺乏内在关联,而且学习内容又是未经传授需要学生自学的,所以这一过程尤为重要,否则仅将资源简单呈现会造成学习者的迷茫甚至是负担。整合资源既指同类资源的整合,例如案例中最后呈现的即相同内容资源剪辑与合并后的结果,也指围绕某一学习任务不同资源的整合,例如学习健美操竞赛规则初期适用于文本资源,后期适用于视频资源等。
(3)学习平台设计
学习平台是在线学习中连接教师、学生、资源的中枢,教师发布信息与学生接收信息都要借助学习平台才能实现。此外,学习平台还为师生架设了在线沟通“桥梁”,而这是确保在线学习真正发生的关键。在线学习最大弊端就是学习者较低学习动机,它既源于人的惰性在无人监督时容易放弃努力,也源于自学特征使在线学习易产生孤独感,一旦遇到困难,因缺少鼓励而中断学习。通过学习平台,教师以在线交流、答疑等方式了解、监督学生学习情况,以此体现教师的即时性和现场性。学生则通过学习平台上与教师、同伴沟通交流、分享经验、展示成果获得临场感。学习平台可直接利用网络通信工具实现教师终端与学生终端的对接,案例中即通过创建QQ群和微信群的方式搭建了学习平台,根据承载任务下设四个模块,QQ群负责上传资料、成果展示模块,微信群负责指导答疑、在线监督模块(如图4所示)。
2.“问题解决型”面对面教学
在线学习的引入让混合学习面对面教学性质由“知识传授”转向“问题解决”,即利用“先学”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问题,通过“后教”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问题背后隐含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问题解决”不能在课堂上自动地发生,它需要一定条件支持,即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根据“问题解决”包括发现与解决问题两大步骤,笔者将混合学习体育课堂设计为检验、释疑、练习、展示四个环节,以健美操“基本步法”教学为例(如表1所示)。
(1)检验:发现问题
由于已在课下实施了先期学习,所以首要环节即对学生在线学习成果的检验,它既是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该形式发现问题。体育学习的是以身体为表征的运动技能,而正确身体感知需经由“强化”方可获得。这一特性决定了初学者很难形成清晰的动作感知,也难以言明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體育教学更多是靠教师观察学生演示的动作诊断问题。与传统课堂教师利用学生练习环节的随机观察不同,检验具有强制性,由此能覆盖全体学生使问题不致遗漏,而且可使问题集中化、突出化便于分类指导解决。检验根据内容可采用个体、小组、集体等形式,案例中即利用考勤对知识性内容进行检验,而对技术性内容则采用了分组检验。
(2)释疑:分析问题
释疑是在对问题归类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分析阐明问题性质。释疑的意义指向“理解”,即通过分析来领会问题实质及隐匿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原理。以往体育课堂往往忽略此环节,只教授而没有解释,只有直观感受而没有与之相应的理解,其结果学生或简单地机械模仿,或以尝试错误的方式反复盲目操作。为使问题能够真正被学生所理解,释疑过程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构建自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自主地去解决问题。例如案例中通过组建“同质小组”,让存在相同问题的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等探究性活动中发现问题的成因,并从中推论出问题解决_方案。
(3)练习:解决问题
身体实践性决定了体育学习不能止步于动作的理解,而要以完成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练习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不同于传统课堂练习即模仿教师示范的过程,此时练习是学生已知自己问题并获得解决方案后的活动,是改进与提高动作的过程,即最终解决问题环节。受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影响,练习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新错误,所以练习还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对此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为保证练习连续性采用即时指导;二是如案例回到“释疑”环节再次展开探究活动。另外,练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案例中练习2采用“异质分组”即利用组员间差异性培养学生发现与纠正错误的能力,以此为课后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4)展示:反馈与反思
展示即对学习效果的反馈。不同于传统课堂通过展示对学生技术水平进行评判,这里展示的目的不是评价,而是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教师通过展示反思本次课“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方法是否有效”“遗漏了哪些问题”等,以此总结经验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而学生则在自己和同伴的展示中反思“我学会了什么”“我有哪些不足”“他人的长处是什么”等,以此完善自己的学习。此外,展示也是收集学习资料的良机,如案例就通过设立优秀个人展示环节,将学生完美的动作用摄录设备保存下来发布到学习平台上,这既丰富了学习资料,而且能发挥“同伴榜样效应”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成效
对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来自“混合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体育教学开辟出一条新的信息传递通道,更重要的是促使体育教学与互联网发生融合。为检验“混合学习”模式的成效,笔者选取两个自然情况相同的“健美操选项班”进行比照研究。研究自变量为混合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因变量为健美操学习效果,通过选取两名职称相同、教龄相近的教师,以及采用统一学时、内容、评价标准对无关变量予以控制。
(一)对学生的影响
1.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
“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是当前困扰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难题。实验前笔者以“你怎么看待体育课”为题随机访谈了50名学生。从访谈结果看,有80%的学生对体育课持不满意态度,突出问题集中反映在内容陈旧、内容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内容与课下实践脱节三个方面。结合访谈结果笔者设计“体育课实施情况调查表”于实验后分别发放两班,以检验实施不同模式对学生体育课认知的影响(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统计结果看,传统模式班对体育课的认知情况与笔者研究前收集到的访谈结果基本相同,二者互为验证说明了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传统模式的最大弊端即强调学习内容、步调及要求的一致性,在整齐划一要求下学力强的学生因没有更高学习目标而失去兴趣,学力弱的学生因达不成目标而失去积极性,这既造成了与学生追求个性化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学生不接受体育课的事实。混合学习打破了体育课固有时空的限制,利用在线学习实现了实体线下与虚拟线上的融合,由此体育学习由特定事件成为随时随地都可发生的事件,相应的学习内容也由传授固定知识变为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这种由混合学习带来的学习内容丰富性、学习方式灵活性是传统模式所没有的,由此混合学习在延展传统体育课堂边界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混合模式班对体育课的全员满意度即是证明。而对体育课认知的改变,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是十分有益的。
2.确保了课后体育学习的有效发生
教学间歇周期长、课堂教学容量大、模块化教学结构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传统体育课通常采用课上集中学习、课下自主练习的方式组织教学,但受教师监管力度、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限性,很难保证课后体育学习的有效发生。基于在线学习是当前大学生主要自主学习方式,笔者为不同模式班都安排了“基本步法”“组合套路”“不同风格健美操”三个在线学习单元,并分别搭建了在线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模块设置及上传资料内容完全一致,表3为不同模式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的情况。
尽管在线学习不能指代为全部课后体育学习,但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课后体育学习的情况。由表3中数据可见,不同模式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对混合模式班有明确的在线学习要求,包括上传学习资料同时附有学习任务目标及达成目标的具体要求,并且设定检验的时间和方式,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自觉不自觉地都参与到在线学习平台之中。传统模式班因没有具体要求和任务,在线学习平台的利用率极低,也由此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利用网络虽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体育信息的主渠道,但还没有达到利用网络有效学习,搭建好的学习平台尚且不能利用,何谈难度更大的自主在线学习。所以,混合学习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不仅让在线学习在体育学习中具有了现实价值和意义,而且为教师监督学生课后体育学习提供了监管渠道,也由此确保了课后体育学习的有效發生。
3.提高了学生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直接反映,也是检验混合学习模式成效的重要指标。课程结束后,对不同模式班学生采用相同评价标准的考核,按照优、良、中、及、差划分五个等级,图5为不同模式在各等级中的人数分布情况。
如图5所示,不同模式班的学生在学业成绩等级分布上有明显不同。混合模式的峰值出现在优秀和良好之间,优秀、良好率达到了62.8%,而传统模式的优秀、良好率只有25.7%。不同模式处于中等成绩的比率相等,但在及格等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模式为40%,混合模式仅为8.5%,而且传统模式还有两名学生未能达到及格标准。在教学学时、内容、条件均相等情况下,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造成学业成绩等级分布不同的显然是来自于不同模式体育教学的影响。其原因即通过混合学习实现了学生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连接,而对于操作性知识学习而言,较之有限的正式学习合理利用无限的非正式学习更为重要。由此可以得出,混合学习让学生成为了“全天候学习者”,也让这种与“互联网+”时代特征相适切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
(二)对教师的影响
1.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实验前,笔者就“当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中的压力”访谈了两所高校的十位体育教师,访谈对象职称覆盖初、中、高级,教龄跨度从两年到二十年。从反馈结果看,职称对教学压力影响甚微,尽管因教龄不同压力程度有所不同,但压力归因趋于一致,即主要来自于知识更新速度、教学任务完成率、学生参与情况及教学效果四个方面。结合这一结果,笔者按由高到低将压力划分五个等级设计“体育教师教学压力量表”,以此检验实施不同模式对教师教学压力的影响(如图6所示)。
由图6可见,实施不同模式的两位教师对教学压力呈现出不同认知,其中知识更新与学生参与两项指标尤为突出。这是因为身体实践性特征决定了通过动作示范让学生获取信息是体育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因而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主要指示范的更新。但受观念意识及身体能力影响,教师很难做到及时更新示范,教师示范陈旧与学生追求新技术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由此也构成了体育教师的两大教学压力。与传统模式示范由任课教师来完成不同,混合学习利用在线学习将网络视频转换为教学资源,视频示范者的专业背景让其展示的示范属于“熟练型示范”,而研究表明“熟练型示范”较之教师“学习型示范”更利于学习者建立正确的认知表征,且受“明星范导效应”影响更容易激发学习者学习欲望。可见,借助在线学习消解了体育教师在这两方面的压力。在教学任务指标上两者等级相同,说明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都是教师最大的压力。在教学效果指标上混合模式高于传统模式,探其根本即传统模式在其他压力下无暇顾及效果,而混合模式因压力得到缓解开始关注效果。综合分析,尽管混合学习需要做前期工作给教师带来一定负担,在这些工作能够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混合学习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2.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教师的教学效率是能否获得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而判断教学效率高效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任务执行情况和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两大方面。结合体育学科特性,笔者设计知识点完成率、练习密度、学习效果三个维度作为观察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指标。按照教学计划不同模式班实施相同内容的教学,两班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不同表现,以健美操“基本步法”课堂教学为例(如表4所示)。
本次课按计划需要学习全部“基本步法”,从表中统计结果可见传统模式没能完成预期教学任务。究其原因即对于传统模式而言,教师讲授的是“新知”,而混合模式因已在课前利用在线学习进行了先期学习,因而加快了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接受速度。同样由于是“新知”,传统模式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用于讲授知识及纠正学生的错误,混合模式虽然也需要有教师的讲授,但此时讲授是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精讲”。不同目的让二者用以讲授的时间不同,也在学生练习密度上形成明显差异,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表明从接受新异刺激到做出准确反映是一个“渐进式内化过程”,内化基础是足够的练习量,从这一意义上讲更多的练习时间将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尽管從课堂测验获得的学习效果数据上看二者相同,但因为各自所接受的知识点数量不同,因此事实上混合模式的学习效果还是高于传统模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相较于传统模式的“先教后学”,混合学习“先学后教”教学程序的改变不仅提升了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帮助教师回归于“学生最需要”的本原角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知识内化的帮助者。
四、结束语
“互联网+”冲击的不止是传统教与学的样态,更多的是冲击着固有教学思维模式,而这正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亟需改变的。如果说以往阻碍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是技术,那么当技术壁垒被打破,需要转变的便是我们的思维,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混合学习的最大价值不在于为高校体育教学融入“互联网+”时代找到一个切入点,而是藉由这一形式引发教师思维上的革命,让教师能够用跨界、融合、连接的互联网思维去思考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尽管不能说通过混合学习就可一蹴而就解决所有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但却有必要尝试。原因无他,顺应时代发展既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必然选择,否则“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