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美术新生态
2017-05-30孔祥东
孔祥东
感谢《大美术》杂志朱晓军先生向我推荐邓家安,我一直留意新一代正在成长的画家群体,为我们“未来之星”画展寻找适合的参展人。我一个人的接触面毕竟有限,非常希望有人举荐新人。
在一个接近下班点的下午,我急急忙忙赶到《大美术》杂志,邓家安从手机上给我划拉了几幅画的照片。印象最深的是一张略为夸张了流线的明式黄花梨圈椅上,一位长裙像花一样倒扣在坐垫上的美女,椅圈的扶手一段成了美女双臂倚栏品茗的支撑。太神奇了,如一个袖珍人撒开裙摆盘坐在椅子上,裙摆只占去坐垫的三分之一。这不是玩偶,是典型的低眉专注于茶杯的古典美人。他颠覆了我们的视觉,椅子是个真实古典器物,美女也是惯常在中国画中所见。如果美人端坐在椅子上,你就不会吃惊,至多只能赞叹其芳容或玉指,而邓家安这幅画让我着实好好地欣赏了一下椅圈和靠背板上黄花梨的鬼脸纹,还有坐垫上的图案。说得玄虚一点这可以叫做多中心表达,或者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其实我和邓家安都不是这么想的。
我们简单地交流了几句,我说的是美术生态,现在就缺专事供人欣赏的中国画,不缺政府倡导的主题创作,不缺标新立异的搞怪,不缺号称捍卫传统的笔墨游戏,更不缺兼而有之的粗制滥造。好的画和好的画家,偶尔也有,但缺少长出好画、好画家的自然生态。因为前代传世书画的财富效应,书画投资成为热门,如果一幅画在我们眼前都没有欣赏价值,怎么可能投资收藏指望卖给后代人呢?邓家安认同我的观点,他说画画就是感觉上的享受,对于创作者和赏画人都一样。赵飞燕的金盘、安禄山的木瓜、武则天的镜子、寿昌公主的床,可以同时放在秦可卿的房里,只要是美的、和谐的,一切都可以呈现在画面上。
呈现,是艺术家最需要的一个好词,把匠心独運的想法,用娴熟的技艺展现在世人面前,像捏泥人、玩杂耍,围观者看的是绝技,而不是热闹。中国画从成熟至今已经一千多年,内容和图式的变换总是有限的,而每个艺术家独立的追求才是无限的,他们首先要领略已有的经典,从中获取必不可少的技法,然后画出与这个画种一脉相承,同时又不同于前人的画卷。
决定为邓家安办画展,几乎就是霎那间,画册拍照时我才去看他的原作。有一幅《煮茶图》,茶海、果盘、火炉、汲水的童子,依次都画在一张木质茶案上。画家惯常都在试图还原生活,自己是画外人,他画的不是画,而是一物一景的现实。邓家安打破了时空的次序和尺度,打破了画家与画面的逻辑,他说自己画的是画,甚至是画中画,见过、想到的中国画元素都可以混搭在同一画面,并且不是为了任何哲学寓意,他只刻意追求每个细节的精致和画面的赏心悦目。
我们说,应该建立一个以欣赏为主旨的中国画协会,聚集起同样理念的人,重建美术生态。这当然是笑谈,显然我们无力为之,但我相信有很多新生代艺术家已经觉悟,正在为走向中国美术的新时代而默默地积蓄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