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

2017-05-30黄玉掬

大东方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摘要:近些年,黔东南地区在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征用土地,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问题逐渐凸显,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能否合理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本文深入探讨黔东南地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失地农民就业困境及原因并提出妥善合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就业保障

一、黔东南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1)失地农民数量逐渐递增,就业率持续低迷

城镇化的逐渐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导致了大批农民失去了原有的土地。2000年以来,因城镇化建设需要,黔东南地区的许多土地被政府征收:征地33831亩用以修建贵广高铁;征地4431亩用以修建沪昆客专线;征地12044.36亩修建三黎高速等等。在经济相对落后,各产业不发达的民族农村地区,农村企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种类和数量远难以满足失地农民的就业需求,他们难以在当地找到稳定的工作,许多选择到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打工的失地农民,仍然处于随时失业的困境。

(2)就业渠道少、层次低、稳定性差

大部分失地农民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普遍的生存方式继续生活:一是通过政府安置、征地单位安置实现就业。但是政府安置就业的情况较为少见并且安置岗位主要集中在公安协勤、市政环卫、保洁等不稳定行业。二是外出务工。黔东南大约有27%的失地农外出务工,生活质量相对较高。但是大约54.8%的缺乏非农技能的失地农民依靠老乡介绍从事技能要求低、工作环境较差、具有安全隐患的工作。第三,少数具有创业意识的失地农民会选择自主创业。但是由于资金不充分、创业市场信息不灵通,其中大部分失地农民只是在街边摆点小摊进行零售生存。

(3)结构性失业严重

黔东南地区失地农民总体受教育情况很少,文化水平不高,数据显示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3年,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5.8%,高中、中专、职高共占18.1%,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水平仅占5.5%,而就业市场上往往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失地农民就业素质低、缺乏就业技能就成为了他们寻找工作时的短板,这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加剧了结构性失业现象,加剧了失地农民难以谋求一份职业的艰难处境。

三、黔东南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及原因分析

(1)征地补偿制度的局限以及就业体系存在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青苗补償费等费用,以一定数额的货币形式一次性直接给征用对象。这种安置方式能够在短时期内缓解农民失去生产资料后的生活压力,但是实际上却忽略了土地的增值。征地方仅仅通过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来维持失地农民将来的生活发展是不现实的,其中存在着极大的隐患。政府大多只寻求整体经济的发展,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普遍少有关注,没有相应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政策来帮助这些失去生产资料的就业困难者。

(2)失地农民自身因素

一方面,由于失地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就业技能,其进城后普遍从事的是无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据调查,黔东南地区中月收入为1000-2000元的失地农民占比为57.65%,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为22.4%。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受传统农村生活习惯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不能迅速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寻找其他工作的积极性差。

(3)就业市场存在局限性

在就业市场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受市场影响,失地农民只能通过自己寻找生计。但是就业市场上存在许多不利影响因素:如大学毕业生等其他劳动力相互竞争,导致有限市场难以继续接纳失地农民;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就业岗位大幅度压缩;许多城市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

四、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建议

(1)改革土地补偿制度,明确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

征地双方必须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交换,政府必须按照土地的实际市场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不仅要考虑被征土地原有的价值,土地自身的增值,还要考虑失地农民未来的再就业问题。根据市场价格进行资金补偿,逐步实现等价征购,失地农民利用获得的补偿资金从事相关非农行业,对愿意自主创业的农民来说,这笔资金就是其发展的原始资本,逐步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2)完善农村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

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针对性地进行失地农民技能培训。针对黔东南地区来说,可以结合原生态旅游和民族小商品市场的特性,开展乡村旅游人员培训、农家乐培训、特色农产品经营人员培训等,拓展就业空间,提高收入水平。其次,政府应鼓励失地农民进行自主创业,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3)依托地方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渠道

黔东南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依托这样的地方资源,大力发展原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旅游行业,在黔东南地区逐步形成了生产、销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在当地为失地农民提供许多就业岗位。

(4)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减少失地农民就业阻力

政府应出台一些帮扶进城务工的失地农民,在一些方面减少针对失地农民进城找工作的手续以及降低门槛,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足够的就业信息,在信贷、就业培训和扶持以及职业介绍补贴等方面提供帮助,为他们提供一条便捷通畅的求职通道。

本文深入探讨黔东南地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失地农民就业困境及原因,并就此提出改革土地补偿制度,明确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完善农村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依托地方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渠道、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减少失地农民就业阻力等建议以期合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作者简介

黄玉掬(1997-),女,贵州兴义人,中央民族大学2014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大英县人社局多举措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