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质量探讨

2017-05-30施宠黄长福

高教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教学改革

施宠 黄长福

摘 要: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环境工程微生物學》教学质量,文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民族学生专业课程汉语水平;讲课语言形象生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掌握课程前沿动态这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探索实践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教学;少数民族学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1-0024-03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for minority students, this paper explored to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class and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strengthening minority students' Chinese level, giving a lecture vividl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nabling them to make full use of network and master frontier course knowledge.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se exploration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Keywords: th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minority student; teaching reform

日本学者尾形学1977年曾在一书中提及“近代科学中,对人类福利贡献最大的学科要算微生物学了”。而微生物学在应用领域的分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在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领域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是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和环境监测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广泛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利用微生物学原理分析、解决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研究中的机理问题,并为学生后续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该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应用学科[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我校从1998年始面向环境科学专业民族、汉族学生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新疆的每一所大学有一半学生是少数民族,包括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等,而维吾尔学生,占少数民族学生90%以上。在面对民族学生教学中,结合民族学生特点,授课小组成员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向新疆本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复合型环境领域人才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少数民族学生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学生的理解力和知识点的接受能力

即便所有“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先要花一年的时间在预科班学习汉语和一般文化科学知识,目的是提高其汉语水平,为以后本科4年的学习打下语言基础。实际上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还是非常有限,尤其是在该课程的学习中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

(二)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比较吃力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其先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课的前提下,深入学习该课程。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因为理解力较差,基础课的学习虽然勉强通过考试,但不能举一反三,即使学习刻苦,仍然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表现为学习较为吃力。

(三)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控能力差,上课不听讲现象严重

在上民族班的微生物課时,学生请假频繁,课堂不听讲,即便看似在听讲的学生,也表现为课堂反应迟钝、缺乏积极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意愿;上课玩手机现象严重;与周围相邻的同学小声讲话,老师经常会因为维持课堂秩序而中断讲课;不求甚解,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仅是满足于考试及格。

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实践

(一)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绪者,丝之头”,这是《辞海》中对绪论的形象描述。绪论课就是指在该课程正式讲授之前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课程综合介绍。大体内容包括介绍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发展历史及前言,该课程与实际相结合的紧密程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关系以及老师对如何学好这门课程的总体要求[2]。如果学生在绪论课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会有想要掌握这门课程的意愿,求知欲就这样产生了。民族学生往往对自己或周围人亲身经历的事情产生共鸣,所以微生物绪论课在讲到原核微生物类别的酵母菌时,就会结合维吾尔族传统手工食品:各种点心、酸奶及果酒的制作过程都离不开酵母菌的参与。在介绍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的巴氏消毒法时,我会给同学们留个小作业,就是仔细阅读每天的早餐牛奶包装袋上关于消毒方法的说明文字,以此来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微生物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加强民族学生专业课程汉语水平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果上课教师总是一味地讲,学生在下面枯燥的听,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一旦疲劳感产生,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自然教学效果就会变差[3]。为了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每次上课的课堂前10分钟设计了的互动环节。例如当讲到原核微生物的内含颗粒时,老师讲了不同内含颗粒的定义及作用,那究竟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应用这些内含颗粒的?这些内含颗粒与环境保护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会给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查找相关内含颗粒的应用资料,然后把查到的资料做成PPT,在下一节课课堂前5分钟来给大家讲解,讲完后同学们用剩下的5分钟可以提问及回答,老师再根据同学们的互动进行补充。使同学们意识到作为内含颗粒之一的PHB最突出的特点它有着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这是许多化学合成材料所不及的,因此正在大力开发用于制造快餐盒和医用塑料的优质原料,以此来克服当前危害严重的“白色污染”。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不仅可以保持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关键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及自己讲课的方式,可以强化民族学生对汉语专业术语的理解及口语的表达,达到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的统一。

(三)讲课语言形象生动、准确简洁

讲课是一种语言活动,讲课的理想境界是要把深奥的原理讲得通俗易懂,抽象的概念讲得形象具体。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要言简意赅、语音平和、语速流畅,尤其授课对象是民族同学。为了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在讲到重要知识点时讲课语言要抑扬顿挫,通过讲解知识点的重要词语时声音高低起伏,让学生理解并体会知识点内容[4]。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噬菌体溶原性的“溶原细胞”这一概念时,先通读整个概念文字,民族学生并不能马上理解这个文字表述,这时要给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被称作溶原细胞”。“这句话的主语是什么呢?”是“宿主细胞”,这时讲课声音的最高处要落在“宿主细胞”上,再问同学“什么样的宿主细胞叫溶原细胞呢?大家再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定语是什么呢?”哦,原来是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老师为了让学生的理解跟上老师的思路,所以在重复这句话时语速一定要慢,甚至可以反复强调。另外,民族同学比较喜欢形象思维,在讲解重要概念时,要举容易理解的形象的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触类旁通。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微生物吸取营养的几种方式时,可以把微生物吸取营养的过程形象的比喻成人过河的方式,“单纯扩散”就好比人过河是通过游泳的方式,通过消耗体力到达河对岸,运输速度自然不及利用交通工具快;而促进扩散就好比人过河是通过划船抵达,运输速度与单纯扩散比较起来要快一些;而主动运输就好比人过河是通过乘坐装有马达的船,运输速度很快,但需要消耗动能。通过这样一组形象的比喻,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微生物吸取营养的方式之间的区别。

(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我国践行素质教育的有效的措施。少数民族同学秉承家长勤劳的特点,善于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5]。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科研,结合微生物学的理论与相关老师的科研,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文献的查找阅读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文章写作能力,这也正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6]。例如在给学生讲到植物与微生物共生这一章节时,我会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禾草内生真菌,给学生讲解并展示带有内生真菌的禾草使宿主植物具备了更强的抗旱、抗寒、抗虫及提高草产量等数据和图片。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有一些基本的科学问题没有得到答案,在座的同学们是不是有兴趣参与到该问题的解答中来呢?”接着,我会抛出问题,让同学们自愿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个人或是小组的形式开展项目研究,通过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得到研究经费的支持,而老师则会引导学生做相应的工作。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书本上的理论与探索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掌握课程前沿动态

进入21世纪,网络以前所未有的自然亲和力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但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是使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上,甚至上课都在看手机,严重影响课堂氛围[7]。作为专业基础课老师,有责任正向引导民族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关注学科发展前沿。例如教师在备课:大型真菌-蕈菌时,可以在网上下载BBC拍摄的“The Magic of the Mushrooms”视频,类似这种紧密结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的网络视频有很多,教師可以在课堂有选择地给学生播放,激发学生的兴趣,告诉学生在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及Metel教学资源平台相关课程的网址,让学生在课下观看。同时,在教师的引导和推荐下,让学生利用好手机“微信”平台,关注微生物学领域的公众号,例如:微生物技术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源生物农用微生物、微生物科学、微生物菌肥、水处理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微生物生态、微生物沙龙、微生物科技农业等等。让学生除了课堂之外,仍然能够通过微生物学相关学习网站、微信学习与微生物相关的知识,将知识的获取渗透到生活中。

三、结束语

自2014年开始,对民族学生《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过程融入了以上方法后,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极大兴趣,通过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认真准备课堂的互动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同学专业漢语的水平,对微生物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非常到位,表达也十分贴切,同时,阅读微生物专业期刊的少数民族同学人数达到了百分之百。通过教师引导,民族同学积极申报微生物领域大学生创新项目,在阅读文献、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文章写作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收获,综合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应验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

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积极听取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通过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达到民族学生深刻理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实验操作及把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目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走向社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蒋丽娟,王晓琳,尹颖,等.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3):226-227.

[2]姜巨福,程远胜,王迎.专业课程教学中上好绪论课的重要性[J].创新教育,2011,07:161.

[3]朱宏飞.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2007,34(1):173-174.

[4]顾大权,汪晋.浅谈讲课、有声语言及其它[J].课程教育研究,2012.

[5]王树秀.中国维吾尔族大学生个性特点初探[J].西北师大学报,1992(2):72-77.

[6]王洋洋,李方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16,36(7):101-103.

[7]何尚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3).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学生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互联网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
浅谈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路径
伊犁师范学院“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焦虑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