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商业银行信贷问题研究

2017-05-30李会雨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12期
关键词: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

李会雨

【摘 要】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存在于信贷市场中,是当下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竞争越来越激烈,信贷风险也不断地加剧。有效地筛选信息,对于防范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化解信贷风险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并进一步探究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12-0039-03

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有效信息,从而影响信息掌握不足的一方做出正确决策,进而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通过观察、分析二手车市场成交量不足的现象,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社会劳动分工的不同,导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巨大的行业信息差别,一般情况下,对信息掌握充足的一方占有更大的优势,同时这种身份在不同的境遇中是会发生转变的。将其分为2种情况来讨论,分别是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分别是指交易事前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信息快速流动、便捷,信息分布失衡等。信息不对称理论一经提出,人们认识到,获取市场信息的不同不仅是对某方个人利益的损害,更是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冲击,如果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泛滥且得不到有效治理,将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终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

2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信息不对称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包括代理人問题、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问题3种。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2.1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利率风险

在信贷市场中的投资风险方面,部分企业和银行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借贷市场上,企业的投资风险各不相同,如果因为对企业投资风险认识不够深刻,或是由于认知企业风险的成本相对较大所以无法了解,则银行决定贷款利率的衡量基础就是市场的平均状况。一些投资风险低于平均值的企业会止步于高利率,退出借贷市场,留下来甘愿支付高利率的企业大多是高风险企业。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一方面信贷市场会出现萎缩的状况,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变高。在这方面,我国对利率有相对严格的管控,如果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我国资金的资源配置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严重不良的影响。由此看来,如果要想解决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是一个可选之路。这不仅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市场经济进步的内在需求。

2.2 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资契约风险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会给人们的下一步行动做出导向。与其他经济决策相同,银行信贷决策也需要在大量的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完成。但不尽如人意的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市场噪音和外部环境的干扰等外部原因,信息的传递存在着各种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包括市场分割、信息同道堵塞等,这会使交易双方对信息内容上存在着不同层面的差异。银企关系中,企业是资金的使用者,是代理方,它会在资金的实际使用及风险收益有着全面的认知,而银行是资金的提供者,是被委托方,但是对资金的使用去向及资金的分配方向、风险及收益不完全了解,处于被动状态。在企业与银行的构成关系中,主要威胁有签约后资金不按照契约内容进行投资、盈利却不按时归还贷款本息等。对一些企业来说,投资高风险项目所带来的高收益的诱惑远远高于违反契约产生的风险。

2.3 信息不对称下银行贷款抵押风险

贷款投入、贷款使用和贷款回收这3个环节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过程,在信贷市场上,就是银行信贷资金运动的过程。通过考查我国与国外的商业银行发现,在运作贷款时,中外商业银行都会采取同样的措施,即要求贷款企业提供抵押担保,这一举措是希望通过抵押担保,在赚取固定收益的同时,只承担固定的风险,在做借贷决策时,银行最为关注的恐怕就是企业是否能够及时地偿还本金和利息,但如果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借贷企业的资金或经营出现问题,银行方面不能及时获取信息,如此就不能主动采取措施,最后只能依靠抵押物来挽回损失。抵押物作为借款者在违约后的赔偿财产,表面上看是降低了银行的损失,减弱了逆向选择的后果。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会因为抵押物处置环境还不完善,而产生大量的客户贷款违约的相关处置费用,并最终可能在处置费用与贷款利息两者之间形成倒挂。

2.4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银行信贷配给风险

银行信贷配给有2种模式,分别是信贷规模配给和信贷数量配给。信贷规模配给指的是申请贷款的所有人都能获得贷款,但金额达不到目标需求。信贷数量配给是对某些借贷者的需求全部给予满足,而拒绝其他借贷者,其中包括一些愿意支付更高利息的借贷者。信贷配给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源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因为银行方面并不了解每个借贷者的借贷风险水平,只能根据市场现有的平均值来评估,并不能有效地对借贷者进行有效筛选,这样就使借贷风险大幅度提升。一方面,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因为自身条件很容易得到银行的主动送贷;另一方面,信贷市场上又存在大量的惜贷现象。贷款配给成为稀缺资源,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与银行内部存在利益勾结,虚报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贷款用途,把信贷分配给他们,将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沉积,影响平衡。

3 解决信息不对等的方法

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基本上可以分为3种:买主与卖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卖主与卖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和买主与买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明确了信息不对等的关系主体及问题的来源,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剖析,同时集合国家、社会、个体的力量联合整顿,相信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等的问题。

3.1 构建标准的货款客户信用评估体系

基于进一步缓解信贷环境中形成的逆向选择,银行则需要执行相应的策略来对客户信誉进行评级。有效筛选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对客户进行有效筛选,可以删减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客户。而要有效地完成这个筛选过程,就要求银行务必收集到关于借贷人的详细的信息,包括资金流动情况、尚未结清债务、近期资金使用、银行账户、还贷信用记录等,综合各项信息数据来进行评级。此外,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借贷者的综合评价,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构建“贷款客户信用评分体系”,以对借贷人员的信用与还款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该体系的指标包括贷款记录、负债数额等,以将客户借贷的风险实现具体的量化,进而减少银行信贷人员对客户申请贷款的主观判断失误的可能性。同时,银行所建立的“贷款客户信用评分体系”还可以在全国各大银行实现公开共享。对客户信息的处理要与国家相关部门的信息渠道融合,要在遵法、守法的大前提下,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严格规范;银行方面要及时在相关官方部门获取信息报告,及时对企业的财务、经营信息进行评价,进而强化企业信息的公开程度,使得社会各界可以对企业开展更加有力的监督和制约。

3.2 签订限制性契约

当贷款发出,部分借贷企业会用借贷资金去从事一些高风险项目。要想降低道德风险,银行需要始终秉持风险管理原则,将合约中所规定的条款明确出来,对高风险项目进行限制,或是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信誉状态,保证抵押品的产值,并保证它是企业名下所拥有的。参与银行借贷的所有人的意识和思想的转变是推动它完善和改变的巨大动力,即使这种文化的改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银行自身,要把借贷人的风险等级进行区分,对相对低风险的企业进行放贷,并不断地收集和更新借贷人的信息,通过这些措施来转变自己的劣势地位。对于银行信贷人员,要通过层级和预算,以及经营来约束。降低银行风险,避免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严格、合理地限制性契约的签订,能够有效地对信贷多方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规范行为内化为职业操守,是非常重要且有价值的一个环节。

3.3 建立与客户的长期联系

与客户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也是银行获取借款人有效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借贷者在银行留有长期使用的储蓄账户或是支票账户,或是在不同时段进行过借款,都可以成为银行获取的有效信息,以便于信贷员通过这些信息来观察借贷者的实时状况。同时,与客户保持长期联系也是银行监控的需要。如果借贷者以前和银行有过各种各样的合作,银行实际上就已经对借贷者建立了监控程序,而获取一个长期客户的信息成本远比一个新客户的信息成本的获取要低得多。这样在不损害银行利益的情况下,对借贷者的信息也有了实时的、更多的、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对于那些信誉良好、风险又低的企业,银行可以对其以较低的利率进行放贷,企业在这种局面下可以和银行保持更加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双赢的局面。如果一个借款者想与银行保持长期的联系,以此来获取更加优惠的条件,其自然会主动去规避高风险活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将遇到的道德风险。

3.4 实施货款抵押与补偿余额相结合

由于绝大多数抵押物在难处理的情况下,银行难以全部抵消客户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因此银行要按照具体情况来使用补偿余额。在这一行为下,银行客户想要办理贷款就需要在该银行的存款账户中存储最低金额的资金,以保障银行贷款的利益。假如,客户需要在银行申请2 000元的贷款,银行则会要求其在该银行的存储账户上留存一定的补偿余额。假如该客户在贷款后出现了违约情况,银行则可以扣下客户所存储的补偿金额,以抵消银行损失。

考虑借款人补偿余额水平后,再决定贷款利率,补偿余额的不同,贷款利率也不同。利用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补偿余额的设立能够有效防范贷款之后出现的风险,也对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约束,如此,就大大提高了银行贷款业务的安全系数,有效地保障了银行的利益。

3.5 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若要实现一个信息充分且透明、相对公开公平的、平衡的信贷市场,目前金融制度下所需要做的改变首先就是加强相关法律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整体环境,同时加大处罚力度,严格处罚机制,加强执行能力。之前出现的很多欺诈违约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执法不严。要想降低、杜绝越来越猖狂的经济违法现象,加强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是必然途径,对金融整顿的举措要同时开展,缺一不可。一旦出现漏洞,整体的平衡就会出现失控,导致借贷者有恃无恐,银行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完善法律法规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基础和核心完善了,银行才能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弱化其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才能让整个信贷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信息现代化的今天,提高我国的银行信贷整体水平,保障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是面对国际竞争的有力后盾。

参 考 文 献

[1]陈瑞华.信息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杨俊红,唐耀东.论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信贷风险[J].金融论坛,2004(10).

[3]李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与管理出版社,2003.

[4]王宪全.试论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J].金融论坛,2003(3).

[责任编辑:邓进利]

猜你喜欢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
去哪儿网服务供应链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模型
生命伦理视域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管理问题探析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
医患诚信视野下的乡村医生道德风险研究
博弈理论下的旅游企业道德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