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的探讨

2017-05-30党宝英

科技风 2017年15期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党宝英

摘 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有创新意识、良好职业操守和专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有必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来对待。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专业教学实践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工匠意识”。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質、创品牌”。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理念,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工匠精神”体现在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中,这种精神讲的就是用心做事。作为“工匠”做事精益求精,谨慎严格,追求完美,他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长期沉静面对自己的工作,持久钻研自己的事业,并享受沉浸其中的快乐,他们多数人都是社会中默默无闻、不追求名利的“小人物”,而这种工匠精神非一日可学就,是在持之以恒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中磨练出来的。我认为应该将学生在校期间(以三年制高职教育为例)分三个阶段有目的的加以引导,让他们能够通过大学生涯培养出工匠的意识,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实践中经长期磨练,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

一、转变学习方法,打好工科基础

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现实,进入高职教育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未能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其实这些学生与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智商上差异不大,只是他们未能适应中国式的应试教育。这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缺少了高中模式的管理,极易形成放任自流的状态,以致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随意逃课,上课玩手机,课后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一问三不知,直到毕业实习时才感到虚度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对这些厌学的学生必须引导他们改变一下学习方法,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种转变更多的应是我们老师的教学理念,把我们以往的照本宣科改变为引导学生快乐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知识,逐渐培养出学习兴趣。

对工科学生要引导他们学好《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俗称三机),这是工科的通用基础课。《机械制图》看似与中学课程毫无关联,但在绘图中经常会用到几何作图的方法,它与幼儿园小朋友的画画十分相似。学生通常困惑的是三维物体的表达方式,他们缺乏的是三维空间的想象力。而这种空间想象力对培养他们今后的创新思维能力十分重要,也是后续课程的学习基础。我们提高学生三维空间想象力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用苹果进行三维建模,即将苹果削成各种零件造型,通过观察与投影绘图相联系。这种娱乐活动让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这是手(加工)、眼、脑的联动。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同时也对简单的零件加工有所了解。

在机械基础课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各种机构模型的实验来了解各种运动副的特点。例如:四连杆机构,改变某个杆件的长度就能引起不同的运动轨迹变化。而直齿轮与伞齿轮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共性是一对齿轮副都有两个旋转轴,个性是直齿轮的两根轴是平行的,而伞齿轮的两根轴是成一定夹角的。直齿轮的啮合间隙靠轴孔加工精度保证,伞齿轮的啮合位置可以通过改变齿轮轴向位置进行调整(还有许多特点在此不一一例举)。学生通过实际触摸模型的感悟与观看多媒体演示是不相同的。多媒体演示教学与实物模型实验的教学方式也是各有所长,将它们运用得当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

机械基础课程中多数时间讲的都是各种机构的运动与结构。如何让学生懂得复杂的机器都是由许多这些简单机构组成的,如同我们社会是由各行各业的人群组成一样,每个人、每个行业都在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大工业生产也是需要我们大家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道理,这是机械基础课程更深远的内涵。让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科学道理)来提高人文素质是我们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而通彻的理解各种机构的结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对学生将来选择职业会起到重要的影响。

机械制造课程的理论是至关重要的,但实践操作是学好此课程的重要手段。通常学校都会在课程中安排学生进行金属加工的实践。学生对金属加工的尝试是以制作一个榔头来完成的。我们认为这种实践不足以让学生消化理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对此,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制作一个孔明锁来理解零件的公差与配合、理解加工工艺和装配顺序等机械制造过程的相关知识。孔明锁是由六个零件组成,图纸的阅读量较制作榔头增加了。六个零件中的槽口要与其它零件相配合,槽口的尺寸关系到最后的装配质量,学生在制作中自然的就会理解零件加工中公差与配合的关系,这是在制作榔头过程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孔明锁的六个零件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了零件的几何尺寸和形位公差的要求。孔明锁的加工形状看似单一,只是矩形的槽口,但其大小位置却不相同,学生如何运用手中的工具和操作步骤是要经过认真思考的,学生若是不对自己的操作加以严格约束是难以做好的。孔明锁是中国传统的智力玩具,它有多种装配顺序,学生制作完成后拿在手中把玩时,无形中对传承中华文化、理解零件的精细加工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比日常的说教效果明显。

学生若能将这三门课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学习中注重相关的实践活动,一定能将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培养出自我学习的兴趣,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专业知识,大胆创新实践

学生在第一阶段,通过注重动手实践消化、理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是由中学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对学习“三机”课程多采用娱乐活动的方式加以辅助,是期望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培养学习求知的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而第二阶段我们强调的是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大胆地进行各种创新设计与制作的尝试。这些创新活动不局限于动手制作的项目,还可以扩展到多种的文艺、智力竞赛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

在进入大二阶段各专业都会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学习,而各专业课程都是针对社会上各种职业领域、针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设置的。学生在经过“三机”学习已具备了最基础的机械设计与加工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此时要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尝试,虽然他们的创新多少会带些幻想,会有些不切实际,不会成为将来的产品,但他们必须经过这样的尝试才能走向成熟,而这样的尝试也只有在学校里才会有机会进行。在当今国家强调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大环境下,各种省级、国家级的竞赛活动非常丰富,学生要积极主动的争取参与这样的活动。参加竞赛活动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奖,重要的是走出校门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开阔眼界,要让学生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不要把自己关在自己专业的小天地中。要知道一位成功的工匠绝不会把自己的知识局限在自己的特长领域中,他们一定会借鉴和吸收其它知识领域中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我们曾经有位学生在参加一次国家级的机械创新活动中看到其他人制作的爬楼小车后感到存有不足之处,回来后向老师提出要设计个更好的小车来。正是这种动力让他在经历过一次设计失败后,再查找资料改进设计,最终在后来的省级比赛中获得成功。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一两次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或创新大赛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机遇要积极主动争取。大学里选拔参赛人员不同于中学,是由老师在成绩优秀的学生中选拔,它更多的是在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中进行挑选(喜爱动手制作的学生不一定是考试成绩优秀者)。如何让学生珍惜参赛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及时将各种竞赛活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加以选择。在平时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们都动起来,提前进行创新制作项目等待参赛时机,做到有机会时去参赛,没机会也从中得到锻炼。

作为工科的老师在培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时候要胸怀远大,不应认为工科的学生将来必务工。试想一下,一位文职人员具有工科的知识,他在所在岗位的群体中谈论起相关的工业知识时一定是位佼佼者,在所有文科出身的同事中所表现出的思维一定会与众不同。难道他不会成为鹤立鸡群的成功者吗?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并不要求工科学生开展的校园活动必须与动手制作相关。例如,一台文艺晚会要有前期策划、人员组织、场地设备准备等事宜,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多种锻炼机会。我们曾经有位女生平时参加的是校园广播站活动。在一次组织晚会活动中发现缺少舞台效果灯,于是她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想到是否可以自己制作一个。这中间体现出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的差异——工科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会想到自己动手解决。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在我们提供帮助后,她带来一起制作的“学徒”竟是文科系部的学生。她从中不仅验证了自己所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获得了组织“工人”进行生产的锻炼。她制作的舞台效果灯在以后多次学生活动中使用。我们从中获得的感触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要从多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单纯的说教灌输。

三、注重专业实践,掌握一技之长

多数高职院校采取的是2.5+0.5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到企业实习半年。相比之下三个阶段中这个阶段的时间最短,也是学生最无心思学习的时候,是各专业课程进入讲授精华的时候。如果学生没能在前两个阶段中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将是他们对未来前景最迷茫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递简历求职,但却不知哪个工作岗位适合自己。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告诫学生应该抓住在校的最后一段时间认真学好各门专业课程,前面学过了基础内容,现在讲授的都是专业的精华,现在放弃了,这几年的时光就全浪费了。对目前尚未确定自己就业方向的学生,提醒他们尽快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确定自己的爱好兴趣点,并以此明确就业方向,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学校里培养出自己正确的兴趣与爱好十分重要,将来就业的工作应以此定位,尚若未来几十年都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该是多么的痛苦。那些在学校里没有培养出正确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将会在各种职业岗位上漂浮不定,他们难以沉下心来认真做好一件事,也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常言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动力就一定能够学好自己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大学校园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定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点,所以学生们不要浪费掉这段美好的时光。我们老师应在这个时期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學的专业知识关注社会上与专业相关的事情,并能够用专业知识解释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传说。也就是将学生的关注力引向专业知识的应用。

在这最后阶段里,我们常建议学生提前做毕业设计(毕业制作)。因为一项完整的毕业设计(制作)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够完成。我们通常会提醒学生要正确对待毕业设计,因为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大作业,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要通过它验证自己掌握的程度;通过它才知道还有什么不会;遇到不会的地方要自己主动找老师、找图书馆、找网络寻求解决。所以它是学生在学校里的最后一堂课。学生能够趁在校期间就进行毕业设计(制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条件,这是到企业实习后所不具备的条件。

依我们现有的能力无法让每位学生都具备工匠的潜能,所以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要求也不尽相同。通常在毕业制作的选题中有:制作模型、制作实验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微课等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是与专业知识相关、教学中要使用的课件和实验设备。这些项目初期确定都是老师向学生讲解可选的类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具体内容与指导老师协商。能够选择这类项目的学生都能够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项目策划、查找资料、制作、完成文字图稿。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有比较熟练的应用,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有明确的选择,毕业后几年内能够静心的钻研某项技术(职业技能),也许它将是一位工匠的起步。

参考文献:

[1]徐吉贵.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J].职业教育,2016(10):103104.

[2]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2148.

[3]虎志猛.高职院校 培养“工匠 精神"的途径探析[J].职教研究,2016(8):1314.

猜你喜欢

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调查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