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no2创作风格

2017-05-30杜继超

大东方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作风格勃拉姆斯

摘 要:约翰尼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在勃拉姆斯的一些作品中,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其中的浪漫主义情怀。本文试图借助勃拉姆斯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环境,以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Op.79.No.2)为例,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角度,进行创作特征与演奏特点的研究。

关键词: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创作风格

一、旋律特征

g小调第二狂想曲介绍威利·冯·贝克拉特(Willyvon Beckerath)给勃拉姆斯画的一张著名的素描中,作曲家津津有味地吸着雪前烟蒂,一边用左手越过右手弹着钢琴,他弹的曲子就是《g小调第二狂想曲》。这个作品是被评论家们认为是“最能体现勃拉姆斯音乐特色,最具有他自身味道的、被演奏得最多的名曲”。是一首内心感情很多,热情奔放与内向压抑相融合的作品。它充分地体现了勃拉姆斯的矛盾压抑的性格。他的作品风格特征音响饱满、织体繁复,节奏独特。

全曲由四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结尾。呈示部将此曲的主要旋律全部呈示出来,由主部A段、副部B段、结束部C段组成,主部A段旋律有三个声部,高声部旋律以四分音符为主旋律,旋律进行由模进和递进式发展,中声部以三连音低柔持续;低声部以左手八度进行,低沉的声音和高声部形成对比,同时也为高声部主题旋律起一种均衡的作用。这种对位的创作手法使得音乐织体丰富,情感表达既热情又含蓄。主部A段有两个主部主题乐句:a(1-4)小节和al(5-8)小节,al是主部主题旋律a的上方大三度模进,是对主题的一种重复方式。连接部是9-13小节,由小调转入到大调色彩,节奏更为密集,左右手以柱式和弦,八度的跳音形式进行,使音乐热情洋溢,如舞曲般的风格。结束部C段(21-32)小节,以d小调开始。左手的低声部是主要旋律,其八度跳音和八度附点节奏让人感觉紧张和不安,像是一点星星之火正在汇集,等待爆发的时刻。

展开部体现了勃拉姆斯展开性变奏的魅力,可分为A1、C1、A2+C2三部分。展开部一开始就在C小调和f小调上交替着对主部主题进行展开,A1(33-53)小节,其中33-40小节是对主部主题a的展开性变奏,41-48是对33-40小节的模进,49-53小节同样是根据主部主题a开展的创作。Cl(54-64)小节是在b小调上对呈示部的C进行的展开发展,最后是A2+C2,再一次对呈示部的主部主题进行展开变奏,终止于g小调的T和弦。

二、结构特征

1.奏鸣原则

g小调狂想曲的曲式结构和奏鸣曲式十分相像,呈示部分为三段,展开部很好的展示了勃拉姆斯式的“展开性变奏”,结构严谨,但它蕴含着浪漫主义的内涵和情感,全曲多是三连音的节奏,也有不少三对二的节奏。一种古典音乐的均匀平衡的感觉。这首作品很好的展现了勃拉姆斯这位对位高手在巴赫那里学习的对位写作手法。

g小调狂想曲的结构似奏鸣曲式,呈示部中出现了各不相同的、明显的主题,展开与再现也是段落分明。g小调第二狂想曲带有叙事曲的意味,这一作品在结构上十分的严谨,并没有因为有浪漫主义内涵而形式松散,饱满的和弦和频繁变换的和声是全曲的骨架,贯穿全曲的是三连音、三对二的节奏。作品采用奏鸣曲式写成。其结构图示为:

三、调性与和声特征

由上一节的图示可以看出,《钢琴狂想曲》的结构、调式调性及材料的应用。乐曲一开始便进行了大幅度的频繁转调,开始为b小调,后转为d小调,又转到升 f 小调,进而固定在升 f 小调上(谱例1)。这种大幅度的頻繁的转调,即便在浪漫主义时期也是异常大胆的,这也足以显示了勃拉姆斯精湛的创作手法和大胆的创新尝试。

谱例1:

曲子的基础是两个对比的形象,即主部和副部的主题对比。主部主题情绪热烈,调性转换频繁,给人一种不稳定感,力度是一个f;副部主题是抒情的,塑造了富于歌唱性的形象,力度是pp,好像进入幻境一般,具有浓浓的浪漫气息。

参考文献

[1]代百生:《古典形式篱苑里的激情宣言--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J],《钢琴艺术》,2003(8):7-10。

[2]成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析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J],《四川戏剧》,2014(7):139-142。

作者简介

杜继超(1992-),男,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学科教学。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创作风格勃拉姆斯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张晓风散文的阅读体会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渡边淳一作品的文学特色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普契尼歌剧的音乐艺术特征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亲爱的克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