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角看中国红色文化的弘扬
2017-05-30杨仁厚
杨仁厚
摘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探讨中国红色文化弘扬的的成果还很少,值得展开研究。弘扬中国红色文化的视角主要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视角;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视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视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近期的视角。从民族复兴视角弘扬中国红色文化的必要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高度重视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文化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民族复兴文化资源;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能够发挥具体的积极作用。当前,从民族复兴视角弘扬中国红色文化的几个重点是:充分发掘红色文化传统中的民族元素;进一步挖掘传统视角下红色文化传统的优秀品质;正确对待红色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元素。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红色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图分类号:D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2-0038-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2.007
当代中国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传统、革命文化、革命精神、革命传统)①的弘扬有着良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在做,甚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党内也在做。但原来不叫红色文化,而是叫革命精神或者革命传统。“红色文化”大约从2002年开始出现,后来逐渐流行。其词汇新颖,但内容已经很有历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②以后,探讨各种文化资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年来,关注中华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的成果很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弘扬红色文化是一个延绵不绝的传统,但是将弘扬红色文化与复兴中华民族联系起来的尝试还很少③。这里,我们对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弘揚中国红色文化的几种视角
无论从1919年还是从1921年算起,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都比较早。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时间越来越长,红色文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影响也越来越大。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角看,当代中国对红色文化的弘扬,基本上呈现正-反-合的轨迹:1935-1977年为正,1978-2008为反,2009以后为合。不同时代对于1919-1949年形成的红色文化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从阶级与民族、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奋斗与享受等几对范畴进行阐述。不同的阶段基本上构成不同的视角。
1.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视角(1935-1949年)
1935年以后,随着历史时间的不断增加、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指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下同)传统、革命历史的梳理、编撰、回顾、总结、思考就逐渐开始了。这最主要表现在毛泽东主席的一些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的决议等重要文献中。例如1935年底,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毛泽东对红军长征进行了经典的总结: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1] 149-150。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指出了党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分析了出现错误的根源,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重要意义和伟大作用,挖掘了一些革命精神,正如毛泽东指出,无数党员、无数人民和很多党外革命家,当时(1927-1937年)在各个战线上轰轰烈烈地进行革命斗争,他们的奋斗牺牲、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和功绩,在民族的历史上永垂不朽[1]954。
由于这个阶段的时间比较短,而且由于需要紧锣密鼓地搞革命,还不知道最后能不能成功,总结还比较零散,还不够系统。这个阶段主要关注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开展以及最后胜利能所够发挥的积极作用,强调的主要还是社会革命(人民解放)所需要的品质: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正如毛泽东总结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2.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视角(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红色文化非常重视。这不难理解,毕竟是自己的历史,而且是奋斗成功的历史,是苦难辉煌的历史,当然值得珍视。最主要的表现是,在大学教育中,中国革命史、社会发展史课程(这是为革命进行理论辩护、奠定理论基础的工作)受到高度的重视。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例如,大型革命题材歌舞剧《东方红》《长征组歌》,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1957年),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五部曲的前两部《三家巷》《苦斗》。“文革”期间,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文化作品铺天盖地,甚至有独霸江湖的趋势。典型的就是几个革命样板戏 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海港》《龙江颂》等。严格说来,《海港》《龙江颂》不属于革命题材的样板戏,但是具有传统的革命精神。的广泛流行。
这个时期对红色文化的弘扬在内容方面的主要特色是:在阶级与民族的关系上,侧重阶级主义而非民族共同体;在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上,侧重革命的理想(社会的制度理想和个人的人格理想);在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侧重社会、单位、集体;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上,贬低物质享受,注重精神修养。另外,在对革命人物(革命精神的体现者)的塑造上,高、大、全的特征很明显,过于夸张、矫饰,甚至有虚假的成分。尤其是“文革” 期间的文艺文化作品,更是这样。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视角(1978-2008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种愿望,在近代中国急剧衰落时期开始萌芽,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国衰落到低谷时达到高峰。这个强烈的愿望能不能变成现实,人们内心没有底。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排球在国际比赛中取得胜利时,中国人欣喜若狂,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高端大气的口号,是在1997年十五大报告中。1999年以后,人们对这个口号的重视才逐步加强。2000年以后,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在加速,中华民族逐步接近伟大复兴这个目标。
这30年里,开始几年,革命精神被重视的传统得到习惯性延续。例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的开始部分,在历史叙述的基础上概括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作用,分析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国际意义,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意义和地位。但是80年代后期,革命精神不大受重视。江泽民任总书记后,革命传统的重要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991年)也注意总结革命时期的经验。21世纪开始的几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的展开,革命传统又受到一定程度的轻视。但是,人们也开始采用新的提法(红色文化),去弘扬革命传统。
这个时期的基本精神风貌是:在阶级与民族的关系上,重视民族共同体,轻视阶级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充分重视个人利益;生活现实与革命理想的关系上,不忘革命理想,但是更加重视现实生活;在物质与精神关系方面,高度注重物质享受,轻视精神追求。这样的精神状况影响到对革命精神的挖掘和弘扬。这个时期的不足主要是:力度不够;态度游移;官方与民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力度方面,新时期现代化建设更多地需要学习日本、美国以及欧洲主要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学习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给予了相当的注意,大量介绍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包含的价值观念。相应地,对于中国革命传统的重视就不如改革开放以前了。另外,即使要认真重视革命传统,也往往存在矛盾的现象:现代化建设的精神结构(包括目标、手段等)与革命时期需要的精神结构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矛盾的,例如革命实践要求重视集体力量、奉献精神、精神追求,但是现代化建设必须适当重视个人责任、合理待遇、物质利益。党和政府当然是高度重视革命传统的,但是民间的态度要消極一些。部分自由主义者甚至反对重视革命传统,搞历史虚无主义。
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近期的视角(2009年—)
从2009年建国60周年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越来越响亮,从民族复兴视角总结革命历史经验、弘扬红色文化传统的风气也越来越浓。胡锦涛总书记建国60周年讲话高度重视民族复兴,《人民日报》相关社论的正标题就是《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党的十八大报告9次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2012年11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发表关于民族复兴问题的重要讲话,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题推到了高潮,使之成为传遍中华大地、响彻五洲上空的口号,成为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话题。他指出,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在各种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个时期我国文艺界高度重视对革命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现了不少质量上乘、影响深远的作品,例如金一南的著作《苦难辉煌》以及同名的电视专题片,还有大量革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如《恰同学少年》《井冈山》《红色摇篮》《长征》等。
在这个阶段(仅仅开始,远未结束)我国精神的内容结构是:在阶级与民族的关系上,较为重视阶级平等、和谐,但最重视民族主义,特别是民族复兴;在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上,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其中在习近平阶段高度重视社会理想,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在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既重视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合法利益,也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在物质生产享受与精神建构追求方面,真正两个文明一起抓,特别是在习近平阶段高度重视官方的廉政建设和民间的移风易俗。
二、从民族复兴视角弘扬中国红色文化的必要性
虽然中国红色文化一直被弘扬,但是专门从民族复兴角度进行关注还是不多。因此很有必要开展研究。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正在实现的一种事实,更是需要进一步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崇高理想和伟大目标。目标本身,由于比较远大,实行起来就已经不容易。再加之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着各种很难预料的风险,包括自然的风险、人为的风险,内部的风险、外部的风险。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因素的建设,特别是要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
精神文明建设(或者说文化资源建设),本身就是个人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也应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标领域。此外,它还对个人、社会、国家其他领域的建设发挥着价值引导、舆论导向、方向引领和智力支撑的作用,意义极其重大。精神文明(文化)是民族的重要软实力,因为它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对于包括技术发展、军事装备在内的物质文明建设,比较重视,高度投入。但是对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却不够重视,以至于我国物质地位在全球越来越高的同时,精神影响却没有实质性的提升。但是,没有精神文化领域的繁荣和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综合进步和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硬实力指标方面的复兴也会无比艰难。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才明确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精神文化、思想观念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红色文化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民族复兴文化资源
在全球各国各地区全方位开放、文化资源存贮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获得的文化资源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一是广义革命文化资源。它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杰出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文化;苏联以及其他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文化;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文化。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它博大精深,流派众多,经史子集,洋洋大观。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文化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文化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建设的有益滋养。其中,当代中国最为重视的是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化成果。现在,应该扩展视野,提高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日本、印度、阿拉伯、波斯、俄罗斯、黑非洲、拉丁美洲)文化成就的认识。
其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是非常丰富、独特、重要的民族复兴文化资源。首先,它内容非常丰富:从民族角度看,既有正确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经验(民族平等),也有处理国家民族问题的经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对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的追求),还有处理国际民族关系的智慧;从表现形式看,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其次,它非常独特:作为革命文化,它不同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调(维护秩序、稳定、守成),强调的是以各种方式(特别是暴力方式)对旧秩序(包括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思想秩序)进行革命,也不同于各种外国文化,因为它关注的是中国的事情,是造反的事情;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它与之前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苏联革命文化、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以及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文化,都有明显的差异。再次,它非常重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中国革命获得胜利的精神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受到高度重视,已经融入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血液,成为了中国人民内在精神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3.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国红色文化究竟可以发挥哪些积极作用呢?中国红色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博大精深,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作用也可以有不同的视野、视角和层次。
这里,笔者想强调这样两点。第一,从个人看,中国红色文化会让人迸发出最大的精神活力,使人变得非常崇高伟大,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微观精神(文化)基础。整部中国革命史,无非是广大普通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共产党员)自我完善、自我克制,为国家、为民族、为阶级、为社会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历史。在那样的特殊时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物质追求和精神完善、索取与奉献、自由与克制(纪律)、安于现状与不断进取、生与死、现实与理想都呈现出极其崇高的状态。无论是牺牲者还是幸存者,无不对此感到满足与自豪。这样的精神状况,哪怕只是弘扬到其中一部分,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资源。第二,从集体(阶级、社会、国家、政党)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壮大,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这些集体精神和品质也是后来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坚持这样的革命经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适度调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了深厚的思想、精神、文化、价值资源。
三、当前从民族复兴视角弘扬中国红色文化的几个重点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角弘扬中国红色文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例如,深入挖掘和全面研究红色文化资源、有效“组装”和生动展示红色文化资源、多途径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这里,我们侧重从内容选择方面提出一些值得重视之处。
1.充分发掘红色文化传统中的民族元素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角下弘扬红色文化,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中与民族有关的方面,以便与阶级斗争为纲(民族色彩淡薄)时代的做法区别开来。
首先,要重视革命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方面的优秀传统和成功经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对少数民族的切身了解和认识,与少数民族结成的深厚友谊,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教育;在陕甘宁边区建设中对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对回族、蒙族的关心和帮助;解放战争时期,在内蒙古的民族地方自治实践;和平解放新疆和西藏过程中的民族平等——所有这些,都是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总结的。
其次,要重视国家民族元素,也就是中华民族层面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传统。在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民族主义思想(爱国主义),包括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构成、优秀品质、对人类的责任等重大问题的论述。特别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国家统一),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不同派别都应该捐弃前嫌,建立统一战线。为了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作出了很大的让步,虽然也开展斗争,但都是有理有利有节的。在革命过程中,还坚决反对、打击阻碍全国统一的军阀和地方分裂勢力,为建国后建立单一制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革命实践还形成了有助于全国统一的思想体系、政党组织、领袖人物。
再次,要重视国际民族元素。中华民族获得独立,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这也是国际上其他有关民族(或者民族中的某些政治势力)大力支持的结果。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大力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壮大的重要原因。抗日战争中,美利坚民族的宣战和援华,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印度柯棣华大夫的等海外人士的全心全意服务,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甚至日本反战人士的支持,都是有助于我们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积极因素。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国际主义,虽然在中国尚不富裕的时代多少有点让我们捉襟见肘,但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是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因素,会鼓励中华民族承担更多的全球责任。
2.进一步挖掘传统视角下红色文化传统的优秀品质
即使从传统(社会革命、社会关系的完善)视角看,弘扬中国红色文化也还有可以改进、可以深入的地方。
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要想在革命斗争,特别是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做决定。要想了解实际情况,就必须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也就是要对社情民意(社会环境,如每个阶级的状况特别是政治态度)有充分的把握,对于我方、敌方、友方、中间势力等方面的情况有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否则决策很可能是错误的,直接的结果就是活动的失败,就是革命力量的巨大损失,包括人员的牺牲。任何不求实的态度都可能导致具体革命活动的失败,产生致命的后果。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仍然需要继续发扬,因为民族复兴的过程也是极其理性和求实的过程。
二是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在不算很长但也不短的30年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多次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很多时候,根据情况的变化修改原来的决定,制定新的政策,实施下去都取得了胜利。例如,第五次反围剿后期的转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战胜利后政策的调整,革命胜利前夕在西柏坡的各种决策,都是这样。但是也有的时候,变化不及时,甚至不想变化,结果就导致了失败,例如,对福建事变的态度。血的教训告诉人们,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变革。
三是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革命过程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很明显的。革命者坚信,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个人力量再大,在巨大的集体力量面前,也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集体主义的形成和维系,需要个人遵守纪律,需要个人和局部做出一些牺牲,必要时甚至牺牲性命。这看起来有些残酷,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全部(整体)革命势力都会牺牲,结果是更加残酷。因此,集体主义其实是一种深厚的理性选择、高深的生存智慧。这种集体主义精神,解放后党和政府一直高度提倡,但是有的自由主义者对此冷嘲热讽。这是一种无知、浅薄和短视,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开展批评,进行反驳。
3.正确对待红色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元素
严格说来,中国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文化、精神、理论、学术现象,当然主要是积极正面的东西,但是也不能排除消极负面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在革命史上多次出现、影响很坏、根除不易的消极元素。
例如,教条主义。主要指以马克思恩格斯原话和苏联具体经验为教条,无视时间地点情况变化而照搬照抄,不能怀疑不愿怀疑不敢怀疑的现象。这样的教条主义不仅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前15年)存在,而且在后来也不时出现,以至于毛泽东主席多次提到這个问题。但是他自己有时候也有一定程度的教条主义倾向。
又如,主观主义。有些人以自己特殊的经历和有限的知识为基础,缺乏冷静、谦虚、客观的精神,想当然地去判断革命形势、解释革命现象、评价革命实践。这当然会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距离,有时候甚至完全相反。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问题比较严重的那几个领导人身上,就是在比较甚至非常成功的领导人身上也出现过。这种主观主义及其危害,后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出现过。在研究红色文化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主观主义现象,寻找避免之道。
再如,山头主义。中国革命根据地是在不同地区出现的。由于不同地区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加上在一个地区长期的共同斗争,人们相互了解比较多,会形成深厚的革命友谊。因此,当革命力量壮大、联合起来以后,往往会出现山头主义,总认为自己的经验最好,自己的贡献最大,自己的领导人最能干、最有水平,最后就形成谁也不服谁的山头主义。这个问题对中国革命整体力量的掣肘,不时能够发现,甚至在建国以后有时也隐约可见。这种山头主义不利于政权的统一和领导人的团结,对革命和建设危害极大。我们也应该予以重视,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蒲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