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创音乐剧的发展要走民族化道路

2017-05-30刘红梅

中国艺术时空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族化音乐剧舞台

刘红梅

【内容摘要】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要走民族化道路。这种民族化,体现在题材的选择、改编创作、表现手段等方面。原创音乐剧《家》是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借鉴外国音乐剧经验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力作。

【关键词】音乐剧 民族化《家》

美国著名艺术家爱德华·霍伯曾经强调:一个国家的艺术,只有当它最充分反映本国人民性格时,才是伟大的。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自从引入中国后就带来了民族化的课题。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不能盲目地照搬西方,也不能简单地贴上发扬和继承民间文化艺术的标签,而要结合本国国情,将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与中国本土民族经典文化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艺术性和时代性的民族化、本土化的原创艺术作品。原创音乐剧《家》就是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借鉴外国音乐剧的成功经验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作品。

一、题材选择的民族化

音乐剧作为一种发源于西方的演出形式,对中国观众而言仍然比較陌生,中国的音乐剧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该领域中,中央戏剧学院在探索音乐剧方面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戏剧表演教学中引进音乐剧,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在学习、引进国外音乐剧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也在原创剧目中积极探索民族化的道路。近年来,中央戏剧学院积极大胆地进行本民族原创音乐剧的探索,努力推动音乐剧的发展。原创音乐剧《家》就是在探索道路上进行的一次有力的尝试。

众所周知,《家》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最为成功的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该小说以一个官僚地主阶级大家族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线,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崩溃的历史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该作品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在国外,经典的文学名著历来是音乐剧改编的好素材,在我国也不例外。中国音乐剧在题材的选择方面,虽然也有不少借鉴国外经典,但是选用中国题材,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特色的音乐剧应该成为中国音乐剧不懈的追求。中国诸多的文学经典,反映的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魅力。中国音乐剧理应以特殊的艺术形式从中汲取滋养,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书写、展演和表达。

小说《家》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中外读者的广泛喜爱,先后被改编成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被不同的艺术团体和艺术院校搬上舞台,常演不衰。曹禺的话剧《家》就是改编巴金小说《家》最成功的一部,被誉为中国戏剧作品中的经典剧作。中央戏剧学院创作的音乐剧《家》,则以音乐剧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再次向中国的文学经典致敬,并赋予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选择民族化题材,并用音乐剧的特殊形式诠释这样一部经过时间过滤仍然闪烁着思想光辉的文字作品,再现中国文学经典的魅力,这是我们基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思考后所做的慎重选择,也是音乐剧《家》兼具中西特色的重要因素,舞台演出因此也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虽然《家》的故事发生在那个新思想与旧礼制斗争的时代,那是一个新思想在萌发传播,旧制度在垂死挣扎的特定时代,但是,接受新思想、追求新生活已在进步青年的思想中萌芽。很显然,作品背后,蕴含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高扬理想、勇敢追梦的精神和斗志。在提倡大众改革创新的当今,这种反映为梦想执着坚守、拼搏奋斗的作品,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昂扬向上的中国风貌和中国精神。

二、改编创作的民族化

对任何经典作品的改编都是一种重新的创作。曹禺改编的话剧《家》,既忠实原著又融入了自己的理想感受和艺术追求,他的改编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小说改编戏剧的经典范本,更启迪我们放开思路,展开想象,根据音乐剧的创作特点和需要进行《家》的再创造。

音乐剧《家》的改编创作过程,遵循的是民族化的道路。在实际的编创中,我们最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忠实原著内涵,保留原著精髓,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时代精神。我们着重对作品的主旨、人物等进行民族精神的分析,并在舞台呈现上发挥音乐剧的综合艺术优势,注重民族化的风格体现,用富有时代感的艺术手段为这部经典作品赋予新的生命。为了准确地表达原著的思想内涵,立体地呈现时代背景和民族精神,五年来,我们反复地研究原著,深入讨论创作方案,到四川等地走访、体验生活,无数次修改剧本、歌词和音乐,已经推出三个不同的修改版本。时至今日,我们终于呈现出较为完整的新版音乐剧《家》。

改编创作需要一些艺术化处理手段。在创作时,我们把深刻揭露封建制度的残酷和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准确地表现青年一代对旧制度的抗争、民主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作为探索的重点。其实这些内容都渗透在巴金和曹禺的作品之中,今天我们再创作的时候,有理由透过原著温婉悲情的基调,把一种积极的精神提炼出来,大胆地说出作品还想说的话。这既符合作者的思想,又体现了民族精神,同时也满足音乐剧创作的需要。鉴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创作时,在注重表现觉新、瑞珏、梅芬等人物情感命运的同时,对觉慧、鸣凤、觉民、和琴等青年人的爱情追求、性格发展和民主意识的强化做了更充分的体现。在第一幕,创作了表现觉民、琴、觉慧、鸣凤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新生活向往的“青春四重”;还有表现青年学生抗议孔教会、抗议封建制度的“学潮”。在第二幕,创作了表现觉慧厌恶周围人对生命被摧残的麻木态度不满的“我要将你唤醒”;表现觉慧、觉民和琴与进步青年谋划救同学的“新的青年”;表现觉民准备弃家出走的“觉民逃婚”;表现觉慧、觉民劝大哥不要再流泪,不要继续当封建势力玩偶的“觉醒”。另外,还增加了表现冯乐山伪善荒淫面目的“撞轿”“打麻将”“冯老爷的梦幻”等情节。设计了“迎娶”“闹洞房”等高家娶亲场景,创作了“兵荒马乱”“祝寿”“七老八十”“梅林会”“血光之灾”“送灵魂”等剧情场面。这些场面不仅作为生动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重要场景,也是充分体现中国民俗、民族传统和民族歌舞的重要场面,作品因此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色彩。

三、表现手段的民族化

音乐剧最能彰显舞台魅力的地方,就是舞台表现手段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影响一部音乐剧的成功因素,除了故事本身和表、导演的艺术功力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音乐创作、舞蹈编排、舞台美术的设计和运用。对于原创民族音乐剧来说,在创作手段上注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体现和发挥民族风格魅力,是我们探索原创民族音乐剧的追求。当然,这种民族化表现手段的运用是和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场景处理等密不可分的,是包含着戏剧性、多元性、通俗性和时代性特点的,能够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民族化的表现手段。

(一)音乐创作民族化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对于体现音乐剧民族化的创作风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音乐剧《家》的创作中,我们力图将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融汇一体,在具有戏剧张力的调性和节奏中,凸显民族性和本土化特征。《家》的故事发生在四川,当地富有特点的民族、民间音乐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家》的音乐曲目里,我们使用大量富有表现力的民族音乐元素使这部音乐剧呈现出浓浓的中國味儿。在音乐配器上,埙、箫、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的融入,给《家》的音乐风格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当然,对于音乐剧来说,民族化的吸收和体现并不能仅限于传统和古典,作为具有当代属性的音乐剧,应该具有更大的包容度,只要是能够充分满足剧情和人物的需要,积极彰显舞台魅力的方法,在音乐剧里都可以大胆地吸收与运用,因为音乐剧是与时代和流行接触最紧密的现代舞台艺术。因此,我们在剧中,也适时地融入了一些摇滚的音乐元素,结合电声吉他以强化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剧是当代的舞台艺术,手段的综合性、多元性、时代性是音乐创作的特点。音乐剧的音乐不仅仅表现于悦耳动听,真挚的情感表达和鲜明的性格塑造也是音乐需要呈现的重要内容。音乐剧的音乐应该是非常具体的、是属于剧情和人物的,是有着积极的行动和鲜明的性格色彩的。音乐表现的丰富多彩也正是为了体现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和复杂多变的规定情境。

作为本民族音乐剧的音乐创造要以戏剧为本,从人物出发,重视民族风格,注重个性创造,这才是我们探索音乐剧民族化的方向。

(二)舞蹈创作民族化

舞蹈作为音乐剧创作的三大元素之一,是音乐剧表演最主要的表现手段。舞蹈和音乐一样,在音乐剧中是讲述故事,展现人物行动,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载体。舞蹈在音乐剧中起着交代剧情,推动剧情发展,抒发情感,彰显人物个性,增强音乐感染力的功能。一部成功的音乐剧的舞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剧本和音乐无法承载的情感和思想。要发展中国原创音乐剧,就要使原创音乐剧中舞蹈的编创立足民族性,要在学习和借鉴外国音乐剧作品中吸取精华,并结合我国的民族风俗创作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剧舞蹈。我国民族舞蹈元素相当丰富,56个民族的舞蹈、生活、文化这些都可提炼出丰富的舞蹈元素。

音乐剧《家》的舞蹈创作,坚持的是民族化的设计理念,舞蹈强调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编排。我们吸收了中国占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及中国戏曲的动作元素,借鉴了现代舞的语汇表达,创作了“迎娶”“闹洞房”“青春四重”“冯乐山梦幻”“鸣凤之死”“学潮”“兵荒马乱”“七老八十”“祝寿”“血光之灾”等多段既有戏剧性又有民族性和时代感的戏剧舞蹈。这些舞段强调叙事性,强调行动性,强调揭示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等,它与歌唱、台词一起承担着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重要功能,是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舞蹈“迎娶”表现高家为觉新娶亲的情形。作为开场歌舞,在整个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要交待剧情,介绍人物,烘托气氛,为故事的发展打好基础。为了使舞台语汇更加简洁清晰,也为了透过舞蹈展现出民族的风格特色,我们为此设计了一段集体灯笼舞。红色的灯笼在屋檐下穿梭,急促的脚步,忙碌的身影,喧闹的宾客将大红灯笼照耀下的一对新人推来搡去,众人欢乐的舞蹈与新人“拜天地”的场景交相辉映,使得这段舞蹈充满戏剧的张力和民族化特色。“学潮”这段,再现了以觉慧、觉民为首的进步青年为抗议剥削制度和旧封建礼教举行示威游行的场景。在这段舞蹈中,合唱与舞蹈有机结合,舞蹈与游行协调统一;队伍在变化,人群在流动,学生们在街巷和牌楼间奔波穿梭、示威呐喊,形成一幅幅壮丽激荡的生动画面。

音乐剧舞蹈创作的民族化,并不是简单地将民族风格的舞蹈放进剧里,而是需要面对很多课题。如:这种民族化的创作风格是否符合剧情需要;是否符合人物性格;是否具有时代特色;是否与整体的戏剧音乐相吻合等等。所以,我们在探索舞蹈的民族化时坚持了符合音乐剧舞蹈创作规律的原则,把戏剧性放在首位,强化舞蹈的叙事性和抒情性功能,使音乐剧舞蹈的行动性得以生动显现。

(三)舞美设计民族化

音乐剧的舞美设计涵盖了舞台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响效果等除演员之外的所有造型元素。音乐剧的民族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舞台美术的民族化创作上。在音乐剧《家》的创作中,我们强调了中国元素的有机融入和民族特色的有机运用,将西方音乐剧常用的写实风格与中华民族的写意风格结合起来,创造符合剧情和舞台人物调度需要,能适应多种复杂场景变幻的舞台设计。该剧的舞美设计由四个可以组合转动的房屋建筑组成,每个房屋自成一体,可以单独成立也可以拼接在一起。吊杆上的软景可以根据舞台上硬景变化配合使用,形成不同的场景。这个设计是受觉慧的一句台词:“家,就是宝盖儿底下压了一群猪”的启发。高大的屋顶象征着封建势力和家族权力。而屋顶揭开,人们看到的却是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对人性的践踏,设计的寓意很深刻。

作为舞台艺术,唯美的表现仍是舞台艺术设计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追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会把喜庆与红色联系在一起,说到婚礼,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一定是红衣、红袄、红喜字、红盖头、红灯笼、红喜帐,总之是一片红。于是,我们安排“迎娶”“闹洞房”等场面的舞台基调都为红色:大屋顶悬挂的红喜帐,房檐下和人们手中的红灯笼,瑞珏身后拖地5米的红盖头,洞房里的红蜡烛、红桌椅、红床、红被、红枕、红褥,新人的红袄、红裙等,极力将“中国红”的色调在这一场推向极致。再如“青春四重奏”的湖畔荷花、小船月色,“梅林会”的夕阳梅林,“梅芬之死”“送灵魂”的凤、珏、梅升入天堂等都是《家》中具有浓郁中国元素且美轮美奂的展现。在《家》的舞美运用中,我们还特别重视在场景迁换中营造流动美,运用沙幕、转台、升降技术为演员创造生动逼真的舞台生活环境。我们还运用了当今流行的多媒体影像技术,创造丰富的剧中人物需要的场景,与音乐音响、舞台光效果巧妙结合,营造出逼真、写实且富有诗意的舞台画面。在服装化妆设计上,我们将民族风格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出符合年代、符合人物身份,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不失时代感的人物服饰。

一部音乐剧作品要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原创音乐剧应该努力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原创音乐剧《家》成功搬上舞台,正是中央戏剧学院师生通过音乐剧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原创音乐剧在中国发展而进行的一次积极尝试。中国的音乐剧在经过原版引进、搬演国外经典作品、实现本土化移植,到经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摸索阶段后,已进入实现原创音乐剧本土民族化的阶段。

(责任编辑:康海玲)

猜你喜欢

民族化音乐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军迷大舞台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吧啦吧啦小舞台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