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早期肖像画探究
2017-05-30朱万章
朱万章
【内容提要】齐白石是以花鸟见长,兼擅人物、山水的全能画家,但其早期艺术则是以肖像画知名。本文梳理其早期肖像画的源流、艺术特色,并解析其在齐白石生涯中的地位。虽然肖像画只是齐白石漫长艺术生涯中的一小段,但却是其艺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自此以后,齐白石绘画由具有世俗画倾向的职业画向具有文人意趣的文人画转型,直到中晚年时期,文人画倾向几乎与其世俗性绘画并驾齐驱,从而成为诗书画印兼精的20世纪绘画大家。
【关键词】齐白石 肖像画 写真 炭笔 世俗画
齐白石(1864-1957)是以花鸟见长的全能画家,兼擅山水、人物及书法、篆刻和诗文,是20世纪的绘画大家。关于其人物画,已有学者专文论及,但对其早期从事肖像画创作的艺术历程,则鲜有人涉及。
高居翰曾在《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中说:“写真画之所以突然而出人意表地在17世纪当中,跃身至严肃艺术的层次,有可能是肇始于两股动力的汇合:一方面是由于此一时代的关注所在,越来越注重个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由欧洲传入中国的艺术创作手法,比起中国以前的绘画传统,都更加重视画中形象的个别特质。”这种现象,到了18、19世纪表现尤甚,以至于当时有“金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的说法。在齐白石生活的早期——即晚清时代,写真肖像画无论在市民阶层,还是士大夫阶层,都受到广泛青睐,因而以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在进入画坛之初,便是以肖像画为专攻方向。很显然,这一方面是因为肖像画更容易找到市场,成其谋生的重要途径,正如齐白石自己所说:“能得酬金以供仰事俯蓄”;另一方面,则是时风使然,肖像画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越其艺术价值,当时大凡从事职业绘画者,无不先以肖像画为门径。
齐白石最早由一个“矜炫雕镂,无不刻画入神”的木工,转向绘事,便是从肖像画发轫。据《白石老人自述》记载,他早先画过雷公像,所画人物,大多源自《芥子园画谱》中的古装人物。在20多岁时,他的画便在乡里出了名,凡是来请他画的,大部分是神像功对,每一堂对,少则四幅,多的可到二十幅,“画的是玉皇、老君、财神、火神、灶君、阎王、龙王、灵官、雷公、电母、雨师、风伯、牛头、马面和四大金刚、哼哈二将之类”。很显然,这种带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画像成为齐白石早期养家糊口的主要来源。由于年代久远,且当时所绘作品都是为乡间里闾悬挂,或为祭祀,或为供奉,或辟邪,或为纳福……未能进入收藏家视野,故其作品传世极少。现在所见《人物画稿》(北京画院藏)虽然并无年款,但从画风看,当为其早期画神像功对的粉本。1928年,68岁的齐白石在客居京城后补题此画日:“少时粉本老犹存,如此功夫觉笑人。不忍轻轻却抛弃,污朱猶是劫灰痕。此稿乃余三十岁以前所借人之本影钩者。丁未,家山兵战,所污之朱来劫灰也。经劫猶存,未忍轻弃,遂题记之。戌辰三月十三日,时居京师鬼门关外,白石山翁。”可知,该画是“影钩”本,即铺纸于原画上对影勾描,线条流畅,形神俱佳,显示出齐白石早年驾驭人物画的技艺及其绘画天赋。
光绪十五年(1889年),27岁的齐白石因仰慕胡沁园、陈少蕃,而拜其为师,学诗画。彼时,陈少蕃偕齐白石的一位远房本家齐铁珊读书于一道观中,齐白石的三弟纯藻为煮茶饭,齐白石时相过从,齐铁珊便对齐白石说:“萧芗陔将到家兄伯常家画像,何不拜为师?”萧芗陔,字传鑫,号一拙子,湖南湘法人,关于其生平事迹,史载不详,《湖南书画篆刻家汇传》称其“少时曾做纸扎匠,自学工深,能诗,工画像,又工山水、人物,又精装裱,为齐白石学习画像和装裱书画之师。后至江西卖画,客死南昌”。齐白石便以所作李铁拐像为赀,专门到萧家,以师礼之,而萧氏则“尽传其法”。其时湘潭另有一个画师文少可,亦善于画人物,尤其擅长肖像画,听说齐白石拜萧为师,“因访白石,数宿,又尽传之”,于是,齐白石在两位画师的指导下,由早期的临摹《芥子园画谱》和其他“借本”转向系统的肖像画学习与创作,从而渐入佳境。当时湘潭有尚巫祝之俗,神像功对每轴售钱1000,而士大夫家必为祖先绘衣冠像,因而齐白石自幼习画时便以人物肖像入门,待27岁正式拜师学画以后,自然如鱼得水,画艺大进。而他所拜师学艺之后的功效也是显而易见的,据说他“出师后常被邀请,故能得酬金以赡家用”,足见其在当时湘潭地区画艺的影响力。
叶恭绰(1881—1968)总结晚清以来的肖像画,称其来源“取诸家传神像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但齐白石则不然。据现存所见传世肖像画中,除“取诸家传神象”和“流传摄影”外,还来自写真,如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辽宁省博物馆藏)和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沁园师母五十岁小像)X辽宁省博物馆藏)等均屬此例。他所写真的对象,或者为身边相熟之人,或者应受众所需为先人所写肖像,齐白石便曾在《自记》说:“壬子(1910年)春,闻湘绮师又来长沙,居营盘街,璜往侍。谭三兄弟邀往荷花池上,为其先人写真。”据此可见一斑。
笔者曾在《明清肖像画的演进与美学意蕴》一文中论及肖像画的功能,将其分为礼仪性和娱乐性两大类。礼仪性肖像画多具有祭祀、膜拜等功能,娱乐性肖像画多为文人造像或行乐图之类。就齐白石肖像画而言,绝大多数属于前者,只有《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等属于后者。“沁园夫子”为胡沁园(1847—1914),字云涛,浙江人,是一个文学家,同时也是齐白石的老师,与齐白石“半为知己半为师”,因而齐白石在《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中,将其刻划为一个雍容儒雅的文士。但在为老年胡沁园造像时,齐白石仍然沿用了为民间所追捧的礼仪性肖像画。这是其肖像画实用功能的表现。
当然,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肖像画有不同的分类。若以所画对象来分,有论者将其分为头像(民间画工称为“大首”)、半身像(“云身”)、全身像(“整身”,坐着的全身像称为“花整”。站立或行动的全身像称为“云整”)等;若以所画对象的数量分,则又可分为个像和群像等。以齐白石肖像画而论,属于头像(大首)者有《邓有光像》(齐良迟藏)和《胡沁园像》(湘潭齐白石纪念馆藏);属于半身像(“云身”)者有《画勤文公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沁园师母五十岁小像》;属于全身像(“花整”)者有《黎夫人像》(辽宁省博物馆藏),几乎囊括了所画对象的所有门类。如从肖像的数量看,则均为个像,目前为止尚未见其所画的群像。
如果从技法上看,齐白石早期肖像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炭笔肖像画。这类画兴起于晚清时期,受西方绘画影响较大,一直绵延至今,多为写实,其艺术性远远弱于技术性,如《画勤文公像》《邓有光像》和《胡沁园像》等,所写人物栩栩如生,似有与相机争功之勢,有论者认为《画勤文公像》“通幅墨笔为主,仅须发处加染白粉。脸部有明显的阴影处理,突出了人物的立体感。形貌逼真,神韵俱全。此类画题在齐氏作品中,实属难得者”,可谓是对此类画风的极好概括;一类为传统人物画中的肖像画,除人物形象遗貌取神外,更注重人物之衣纹线条及赋色,其艺术性高于技术性,如《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和《沁园师母五十岁小像》等,赋色淡雅,线条道劲,不乏文人雅趣。当然,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肖像画,其面部用炭笔所绘,而头部以下则为工笔之礼服配饰,如《黎夫人像》即是。但这类画往往具有程式化倾向,其头部以下往往按照所画对象的官阶、身份配以不同的服饰。服饰大多为固定模式,所不同者,只是面部。这样的肖像画在晚清时期的全身像中最为常见,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向。有论者认为,该画“以擦炭法画出明暗,再罩以淡肉色,额、鼻梁和颧骨以上受光。这种画法显然来自西方素描,而非中国绘画传统”,并且认为“齐白石从萧芗陔、文少可那里所学的,应即此种方法”,这是很有道理的。
需要指出的是,齐白石早期绘画生涯中,肖像画虽然成其重要的润笔来源,但并不是其绘画的全部。事实上,作为一个山水、花鸟、人物兼擅的绘画全才,齐白石早年的绘画探索并没有忽略花鸟和山水。现在所知道的传世作品中,有作于光绪十八年(1892)的《佛手花果》扇面(湖南省博物馆藏)、光绪十九年(1893)的《梅花天竹白头翁》(辽宁省博物馆藏)和光绪二十年(1894)的《龙山七子图)X私人藏)、《山水三条屏》(辽宁省博物馆藏)及其他人物画如约作于光绪十九年(1893)的《西施浣纱图》(首都博物馆藏)和光绪二十年(1894)的《洞箫赠别图》(中央美术学院藏)等。这些绘画,都和其肖像画一样,凝聚其早期绘画探索的痕迹,是其后来成为艺术大家的必由途径。但在这些绘画探索中,肖像画因其能为齐白石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故其所用心力,亦是最为勤勉的。
正如后来所知道的,齐白石离开湘潭北上后,当初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复存在,其肖像画的受众面大大缩小,因而在其中年以后,就很难见其肖像画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其花卉、山水及传统人物画。早期肖像画创作虽然只是齐白石漫长艺术生涯中的一小段,但却是其艺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他从传统中来,并吸取西方绘画技法,为其多元化的绘画技法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后,齐白石绘画由具有世俗画倾向的职业画向具有文人意趣的文人画转型,直到中晚年时期,文人画倾向几乎与其世俗性绘画并驾齐驱,从而成为诗书画印兼精的20世纪绘画大家。
(责任编辑: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