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遗传承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017-05-30陈维彪
陈维彪
摘 要:作为记录塔顿莫乌创建鲜卑国过程的《塔顿莫乌建国》其价值不容小视,《塔顿莫乌建国》故事整理过程对叙事类非遗保护工作具有借鉴作用。关键词:塔顿莫乌;建国;故事整理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最后一部长篇故事《塔顿莫乌建国》一书长达三十余万字,目前已有万卷出版公司出版,此书根据何钧佑手稿进行采录整理出版,对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塔顿莫乌建国》故事梗概塔顿莫乌是我国奴隶制时期北方游牧部落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小就十分聪明,体格健壮,并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十分憎恨当时部落之间的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因此,推翻腐朽的巴加察部落、都堪迟大部落、布勒吉大部落、阿凌达部落,结束混战,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人生的一个宏伟目标。他少年时就拜著名的谋略家麦克沁俄敦为师,学会很多谋略和军事知识。他的义举得到众人的支持,著名谋士马乃加也加入他们的行列,他率众族人通过多年的征战,先后杀死了布勒吉大部落长维则石,巴加察部落长小查库拉,都堪迟部落长查巴额图,并解放了阿凌达部落,之后又征服的乌洛水乌桓、辽东乌桓、盛東乌桓,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鲜卑国。塔顿莫乌英勇善战,却不善于治理国家,他纵情酒色,导致众叛亲离,最后被塔顿莫扎杀害,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二、《塔顿莫乌建国》故事主要价值(一)以史诗般的气势和宏大的画卷生动地反映了塔顿莫乌率领众族人建立鲜卑国的历史足迹,不但是对锡伯族特定历史的全景交待,而且也是对特定人物、特定事件的细致描摹。(二)匡正了锡伯族没有长篇史诗类叙事艺术的说法。一个民族是否能够承载篇幅巨大的叙事艺术,并不在于其人口规模,而在于艺术创造的动力和艺术消费的潜力。(三)可以看到满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言各语支族群间叙事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规律以及社会文化演进过程中语言变化如何影响民间故事。(四)何钧佑既是民间故事家,又是书写型传承人,扮演着衔接口语世界和书面世界,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个世界的角色。三、《塔顿莫乌建国》故事整理过程2012年11月28日,何钧佑老先生以88岁高龄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之旅。他亲自整理的二十余万字的《塔顿莫乌建国》手稿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地留给我们。二十余万字的手稿,每个字都只有米粒大小。何老先生八十三岁后才动手整理的文稿每页稿纸都密密麻麻,勾勾抹抹,繁体字时有出现,至于词不达意现象,个别人物、事件出现突兀、缺少关联现象,塔顿莫乌生活活动的时间顺序前后不一致现象等也时有发生。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首先,把何钧佑老人的手稿局部扩印,直到把字看清楚为止。然后,根据已知的塔顿莫乌的活动时间顺序,并结合手稿,重新编排章节顺序,直到时间流正确为止。最后,把无关联的段落和人物进行删减。从2013年2月到2017年2月,在这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工作时断时续,工作人员也换了好几批,但为了保证出书的质量,也是为了更好地告慰天堂里的何钧佑老人。四年来,我们不是在同时间赛跑,比速度,而是与时间对抗,求质量。在整理过程中,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刘佳、季红霖,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生陈华泽先后加入此项工作。为了保证出书的质量,她们三人反反复复阅读此前出版的长达一百三十三万字的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其目的就是让此书和已经出版的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篇章段落尽可能保持一致。在整理过程中,刘佳负责前九篇章,季红霖负责第十到第十六篇章,陈华泽负责第十七到第十九篇章,另外,锡伯语辑录由刘佳负责。每个人整理完各自的书稿后,三人再通篇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特别提出的是,辽宁大学教授兼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江帆教授,就本书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次给予方法上的专业指导,对个别词汇和章节进行了最后的判定,并对整理后的终稿进行了审阅。保证了该书的学术的严肃性、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四、丰硕成果从2008年起于洪区文化馆利用十年时间对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进行挖掘性抢救和整理工作,并聘请江帆教授为此项工作的顾问。江帆教授先后四次组织辽大民俗学研究生到何钧佑家进行田野调查,并利用现代化设备留下大量的音像资料,在工作中,采用先保护、后立项的工作方法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2011年《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长达133万字的何钧佑民间故事于2015年获得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最高奖——山花奖。五、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何老先生曾经说过,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土故事”在非遗专家眼里成了“锡伯族活态史诗”。何老先生少年时期听来的故事大多来自他的爷爷。在他的记忆中,读过私塾,还精通满、汉文的爷爷有满肚子的故事,只要闲下来,他准会叫上几个孙辈用锡伯语和汉语相夹杂的语言,给他们讲述锡伯族故事。何老先生退休后也把锡伯族故事讲给街坊邻里听。锡伯族民间故事被发掘,于洪区文化馆立即对何钧佑讲述的锡伯族民间故事进行采录、整理,这更调动了何老先生的积极性。几年下来,他记述的故事写了密密麻麻的50多本,约有80余万字。何老先生是文化的自觉者,他的自觉行动填补了锡伯族历史的空白,于洪区文化馆也为他提供了方便条件,文化馆多次安排采录小组住进东甸子村与何老先生一起采录整理锡伯族民间故事。何老先生年岁已高,生活上有很多不便,于洪区文化馆多次为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在老人生病时,为老人联系医院,积极救治。来自于洪区文化馆的关心与支持,激发了老人回忆故事的动力。何老先生的精神也感染着从事锡伯族民间故事采录的工作人员,尽管工作人员几次更换,但是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的热心不变,执着不变。这也是此项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从2008年到2017年,十年间,我们对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进行了抢救性挖掘与保护,采录整理期间,人员五次更换,但是何老的文化自觉精神永远感召着我们。面对鲜花与掌声、困惑与泪水走过的十年,我作为一个全程参与者感到无比自豪,也可以告慰天堂里的何钧佑老人。(作者单位:沈阳市于洪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