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7-05-30生忠军
生忠军
〔摘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思想是邓小平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制定“一国两制”政策和平解决香港和澳门回归问题,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为解决边界冲突提供有力借鉴,提出“结束过去、开创未来”的主张为解决历史恩怨提供新思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要坚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原则,坚持和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以国际法为准绳的原则。在新形势下,要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思想,坚持走一条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型外交之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和合理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2-0096-08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邓小平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处理国际矛盾、化解国际冲突最有效的方式。国际争端主要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在事实、法律、政策或利益方面的特定矛盾、分歧和争议”〔1〕,既包括主权、领土、国际安全等事关国家重要利益的“高政治”方面的冲突,也包括技术、经济等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低政治”方面的冲突。从国际法角度来看,和平解決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解决和法律解决两种,政治解决注重的是通过谈判、斡旋、调停等方式解决矛盾;法律解决则是通过国际司法、国际仲裁等法律手段解决相关问题。邓小平高度重视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提出了一些富有远见的思想。
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思想的内涵及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马克思强调“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2〕。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正义原则应该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反对霸权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前提。在俄国,列宁高度重视与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苏维埃俄国颁布《和平法令》,《法令》主张缔结“没有兼并(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制归并别的民族)没有赔款的和约”〔3〕。1918年,苏维埃俄国与德国通过谈判,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的《布列斯特合约》,使俄国从帝国战争中脱离出来,为俄国的发展赢得喘息的机会。在我国,毛泽东以及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这一原则应用于中国的外交事务中,开拓了中国外交新局面。邓小平则是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寻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世界大战的阴霾逐渐散去,国际形势由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中国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改变过去那种认为世界大战迫在眉睫的看法,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论。
国际上,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在“新思维”的指导下,他提出停止军备竞赛,建立国与国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积极开展与美国的对话与合作等思想。美国也作出积极回应。美国总统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五次会晤,两国在裁军和停止军备竞赛上达成许多共识,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开始广泛的合作。冷战结束以后,美苏两极格局逐渐被世界多极化所取代,世界发展呈现出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第三世界国家逐渐摆脱了殖民统治,开始寻求适于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不断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科学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日本、西欧等国大力推行加快科技进步的战略举措,并在科技领域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国内方面,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发生重大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在多方面与世界各国打交道。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也出现新的转变,改变了过去认为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的看法,也改变过去一直奉行的结盟和准结盟的政策。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4〕。(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基本思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减少分歧、避免损失、实现各国共同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和平解决既包括政治(外交)解决,也包括法律解决。这两种方式有机结合,保障国际活动有序进行。其中,政治解决主要指的是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与冲突。一是加强对话。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等问题上,各国应该积极努力通过对话、协商加以解决。通过对话与协商,相关国家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将各自的要求透明化、具体化,这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避免由于安全困境所带来的冲突与矛盾的升级。二是加强合作。积极的和平是建立在广泛的合作基础上的。通过合作,各国可以扩大利益交汇点,深化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并且增进彼此互信,使相关国获得更多收益。法律解决指的是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主要包括司法、仲裁等措施。司法解决指将有争议的问题提交给国际司法机构,根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则进行审理,并最终做出裁决。仲裁是指将有关争议的案件交由国际仲裁庭进行裁决,但涉及领土和主权问题则不能采取此种措施。法律解决强调将国际争端问题纳入到法治框架下加以解决。国际法为世界各国的行动提供规范和依据,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指引作用。由于国际社会本身是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力机关来管理国际社会,所以国际体系呈现出一种自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行动往往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置国际法的原则于不顾。因此,使得法律解决国际争端的收效大打折扣。(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坚持的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追求和平而置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于不顾。列宁在其著作中批判了为了追求和平而放弃斗争的和平主义思潮。列宁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和平主义。争取尽速终止战争是必要的。然而,只有在号召进行革命斗争的情况下,要求‘和平才具有无产阶级的意义。”〔5〕也就是说,和平的实现是建立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基础上。一是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之本,是一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它既包括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也包括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但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方面的问题,中国绝不会退让,坚决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正如习近平所说:“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核心利益做交易。”〔6〕如果这些利益受到侵犯,国家就必然要诉诸武力。二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由中国政府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中国与新独立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依据。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与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优势,双方可以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对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实现互惠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也有效地指导着相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苏联大党沙文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和破裂,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许多国家由于受到苏联霸权主义行径的影响,纷纷走上了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道路,这使得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影响。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深刻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关键所在,他说:“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7〕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维护各国的尊严,平等相待,实现共同发展。三是坚决维护国际法的权威。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已经写入到了国际法中,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会议通过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提出了要避免使用武力,而应尽量保证和平解决的主张,并具体提出了用斡旋与调停、调查与和解以及国际仲裁等几种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联合国宪章》则对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作了进一步确立。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必须要以《联合国宪章》为主的国际法的原则为依据,坚决维护各国的核心利益。这些法律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公共意志,符合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愿。只要坚持以国际法为依据,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行。
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具体实践
邓小平积极践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在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基础上,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一)“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原本是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关于“一国两制”,邓小平指出:“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8〕“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一国两制”不是一方吞并另一方,而是双方的和平共处。这一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具体来说,一是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邓小平积极践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通过谈判和协商,最终以和平的手段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保障了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二是有利于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主体为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增强主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则是在他们自身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这些地区经济实力。最终将在整体上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整体实力。三是最大限度保障各方利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各方维护共同利益。对于祖国大陆来说,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香港和澳门来说,他们从外国殖民者的殖民统治中挣脱出来,洗刷过去的耻辱,重新获得尊严,开始独立自主的发展。对于英国和葡萄牙来说,解除对外的殖民统治,将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突出的贡献,因此也将赢得更多的尊重,并且为进一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着眼于国家的统一,虽注重从中国自身利益出发,但却并非是一种大民族主义或者狭隘的民主主义,而是综合考察各国的切实需求和现实状況、尊重历史的发展规律,作出的伟大决策,正如邓小平所说,“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9〕。(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领土争端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因争夺福克兰群岛发生了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最终英国获胜,但两国因此事也结下了仇怨。这意味着,战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领土争端问题。对于领土争端的解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领导人关注的焦点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虽然与邻国在解决边界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钓鱼岛问题、南海岛礁问题上,相互间仍存在较大争议与分歧。中国的岛礁一直被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占领,如果这些领土争端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对东南亚地区的稳定以及我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上,邓小平提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10〕。“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思想是邓小平解决国际领土争端提出的新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一是坚持主权属我。这一主张的基本立场就是要坚持国家主权的独立,坚持这些岛礁是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也是进行“共同开发”的前提条件。二是“搁置争议”。因为相关各国在这些岛礁归属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这就使得双方关系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反而不利于各国的发展。因此,应该从各国现实利益出发,先避谈主权问题,将争议搁置起来,将这些问题留到以后去解决。三是共同开发。将主权的问题搁置起来,相关国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岛屿附近的海域,将这一地区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满足相关国家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增进友谊,为最终解决这些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时机。(三)“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正视历史恩怨邓小平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考察历史问题,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并提出了“结束过去、面向未来”的主张。一是要正视历史。结束过去并不代表将过去的恩怨一笔勾销,而是要对过去有交代,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的事完全不讲恐怕也不好,总得有个交代。”〔11〕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理顺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融合,促进共同发展创造新的条件,提供新的指导。二是要开辟未来,就是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把目标放在未来的合作与发展上,不应该深陷于过去的恩怨不能自拔,而应该是继往开来,共同寻求新的发展,追求新的更大的目标。在开辟未来的过程中,应该“多做实事,少说空话”〔12〕。1989年政治风波发生之后,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里根时强调,中美之间应结束“这几个月的过去”,去“开辟未来”〔13〕。“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从历史的发展以及国际与国内发展大局中审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这一思想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新形势下,中国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发展都呈现出了新特征。从国内方面来看,我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上,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和理论指导。政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依靠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极大地提高和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文化上,中国的“和合”文化已经越来越被世界的人民所熟知,并且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同,这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从国际方面看,国家冲突依旧存在。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霸权主义行径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也时有发生。同时,国际合作成为主流。尽管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是,随着国际分工不断细化,国际间的交往程度也越来越深刻,国际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通过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各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整体上来看,国际社会仍然是处于邓小平所强调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背景下,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仍然是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所在,在管控分歧、化解矛盾方面,应该充分吸收和借鉴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思想,坚持政治解决国际争端,走合作共赢的新型外交之路。(一)坚持政治解决国际争端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各国都应该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多边主义,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寻求而不是破坏共识,化解而不是制造矛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4〕一是遵循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坚持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等法律条文为依据,解决国际纠纷。国际法对于国际行为体的权利和义务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是各国开展活动的根据,各国应该在国际法的规范和指引之下开展活动,避免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路。二是进一步扩大对话协商,增强互信。对话协商是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化解国际矛盾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对话而不是战争,这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根本出路,通过对话,增强彼此互信,不断扩大彼此之间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三是坚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是政治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前提,只有在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的保障下,才能真正有效地采取政治解决方式。建立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的国际规范与国际制度,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一直坚持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路径,并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二)坚持合作共赢的新型外交道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合作与交流。世界上许多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应对,世界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来办。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增进彼此之间的互信和互惠,将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资源。一是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是世界和平的保障,也是世界和平稳定的前提条件,中国高度重视自身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沿线六十多个国家,这一公共产品对于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提出“双轨思路”解决南海问题,即通过当事国谈判和对话和平解决有关争议,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相互合作,共同维护这一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闭幕辞上强调:“我们要继续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和协调,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伙伴精神,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15〕二是加强文明互鉴。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文明形式,这些文明形式都植根于各自国家的土壤中。西方一些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极力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尤其是西方的民主与人权观,如在“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的尘嚣中,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文明已经一统天下,成为世界性文明。阎学通指出:“当前国际秩序不合理核心问题是以西方价值观为国家关系的唯一标准。”〔16〕西方推行的民主与文明并未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倒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极端宗教主义、基地组织日益猖狂,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一花独放不是春,满花皆放春满园”,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17〕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将会有利于消除彼此的隔阂与矛盾,这种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谐与稳定。世界各国的联合将有利于创新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增长动能,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三是扩大民间交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只有通过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离不开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目的在于造福人类,同时又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民间交流具有广泛性特征,它涉及面广,涉及的人数多,民间交流的和谐通畅将推动各国政府间的友好往来,为各国政府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外交战略提供借鉴和导向。(三)坚持循序渐进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中国政府积极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用对话协商方式解决争议问题;其次,寻求法律和司法解决。在涉及领土和海洋权益等重大问题上,主要采取的是政治解决的手段。通过对话和协商,使得双方暂时冷静下来,为接下来的进一步谈判和磋商寻找路径和出口。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避免双方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实现地区的稳定;另一方面,双方可以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会谈,并建立长效的对话机制,逐步建立互信。在国家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之外,中国积极推进法律解决争端。随着中国融入国际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情况下,中国积极主动地贯彻国际法中的相关规定,注重以法律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但面对一些国家打着国际法的旗号,公然否定中国南海权益、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中国积极应对,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习近平说:“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8〕任何企图侵占我国领土的计谋最终都将化为泡影,而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也必将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就不会有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和平既应该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也是各国处理国家矛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更应该成为各国的信仰。邓小平提出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立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尊重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丰富和完善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坚持邓小平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进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志鹏.国际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52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
〔3〕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
〔4〕〔7〕〔8〕〔9〕〔10〕〔11〕〔12〕〔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8,295,58,60,49,292,295,330.
〔5〕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0.
〔6〕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01-30(01).
〔14〕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N].人民日报,2016-09-04(03).
〔15〕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闭幕辞[N].人民日报,2016-09-06(01).
〔16〕阎学通.无序体系中的国际秩序[J].国际政治科学,2016,(1):1-32.
〔17〕习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N].人民日报,2014-03-28(01).
〔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责任编辑付国英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