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垃圾”处理需寻源头
2017-05-30米粒
公民导刊 2017年2期
米粒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对于一个又一个家庭与个体来说,有了垃圾便一扔了之。然而就在这日复一日、轻描淡写的一扔了之的过程当中,一座又一座城市却已经不堪于垃圾的重负。
我国每年的垃圾增长速度堪与GDP比肩,但垃圾处理能力并没能跟上,全国垃圾中有四成没有集中处理。北京的垃圾在未来四五年内将无地可埋,上海有的垃圾场已与居民区为邻。
垃圾与城市的矛盾正在加剧,垃圾处理的“中国式出路”在哪里?垃圾处理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烧与不烧的争论,而是怎么烧的问题。只有持续努力地推动垃圾的源头减量和分类,这才是垃圾问题的真正出路。
根据国内外现有的经验,主要是分两头处理:一是从源头减少垃圾,即垃圾减量;二是从终端把垃圾变为资源重新加以利用,即垃圾资源化,当然也要做到无害化。
虽然垃圾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分类回收处理,可以变为资源重新利用,但是由于垃圾是各种废弃物品的混合体,高度分散,要把它收集起来重新变为资源,成本相当高,而且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难免造成新的污染。所以,首要的工作是减少垃圾,其次才是资源化处理。
促进“垃圾减量”,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就提高公众参与度而言,应当抓好三个环节:第一,居民自行分类处理;第二,生产厂家对一些废舊产品如寿命到期的家用电器实行定点回收或上门回收;第三,垃圾集中分类处理,除了继续回收一部分资源外,其余部分用于焚烧发电等。
促进“垃圾减量”,更要注重源头治理,设计者和生产者有义务更多地考虑产品及其包装的回收利用问题,选择消耗低、有利于回收利用的设计方案。而在国家层面,也要强化地方政府垃圾分类建设的责任,将垃圾分类回收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同时完善立法,明确厂商垃圾减量的责任。
倘若这些都能做到,垃圾减量的目标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