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景犹在,只是朱颜改

2017-05-30李炼

公民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喜庆年货汤圆

李炼

春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中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指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在繁华的都市里,还有多少传统年俗与我们相伴呢?

掸阳尘

【古俗】

在汉族的传统风俗中,腊月二十四,家家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从房椽到地面,就连厕所、畜厩都要彻底打扫,民间谓之“掸阳尘”。

“掸阳尘”在巴渝地区又叫“打阳尘”(而且把尘chen念成轻声),一个“打”字,生动而形象的表现出了巴渝人做事风风火火、干净利落的性格。

“打阳尘”仿佛都是在妈妈的带领下展开的。用旧床单或报纸将家里的东西盖好,再将扫把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从高高的内屋顶开始,将一年来的蜘网与灰尘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扫,幽暗的老房子顿时蓬荜生辉。

【现状】

社会分工的细化,城市里已有了专业的清洁公司。一到年底,他们的业务就特别忙,其实也是“掸阳尘”古俗的一种转基因现象。而在一些古风犹存的乡镇,依然延续“掸阳尘”的古俗。春节前夕,到处都能看到居民们忙碌的身影。

办年货

【古俗】

讲究礼尚往来的中国人,年货的成分还可以分为自己享用的,招待客人的,走亲访友互相馈赠的。这第三项,在巴渝地区有一个很文化的名字,叫“礼信”。

【现状】

如今,一进入腊月,各大超市都会辟出规模庞大、货品丰富的的年货专门区,连电商也会大打年货牌,搞得置办年货的人们应接不暇。而一些大型商业中心为了吸引客源,还推出了春节艺术市集,为年货市场增添了几分文化味。

贴春联

【古俗】

“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句,描绘了当时民间张贴春联的喜庆场景。“桃符”是古代民间挂在大门上驱灾压邪的木雕神像,后来也成了春联的代名词。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的时候,普及盛行于明朝,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精神,抒发美好愿望,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现状】

贴春联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一些商家也以赠送春联的方式作广告。但重視传统的人家,还是要贴手写春联的,能写的自己写,不能写的请人写,一些文化单位也会组织书法家为市民书写。

放鞭炮

【古俗】

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于是,人们在家门口燃烧竹节(或者用红色的物品贴在房外),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

随着火药的发明,火药爆竹取代了过去的竹节爆竹。后来,除燃放鞭炮外,各种异彩纷呈的烟花,也成为表达喜庆的载体。

【现状】

如今的都市人,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虽然政府不再禁放烟花爆竹,但燃放的总量在逐年减少,不过在一些乡村,大家依然乐此不疲。

年夜饭

【古俗】

对中国人而言,年夜饭实在是太重要不过了。不管离家多远,只要有机会,游子们都要赶回家中与父母亲人吃上这顿年夜饭。

据史料记载,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而守岁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年夜饭,年夜饭的餐桌,鱼是必不可少的,寓意“年年有余”。最高兴的还是那些孩子们,他们会得到盼望了一年的压岁钱。

【现状】

古老的民俗延续至今。不过现在的人,很多都选择到酒楼餐厅吃团年饭,省去了“费得阖人十指多”的劳烦,搞得酒楼餐厅生意火爆。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也成了大多数中国人除夕之夜的“精神大餐”,虽然众口难调,却又欲罢不能。

吃汤圆

【古俗】

在重庆,过年美食习俗是大年初一的第一顿早餐,必须吃汤圆。

汤圆在中国北方的“元宵”,吃“元宵”的年俗源远流长,最早记载见于宋代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也叫“汤圆”——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不论“汤圆”还是“元宵”,象征团圆的寓意却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情节。

【现状】

过去,汤圆是春节才能吃的,而现在超市里天天都有卖,随时都可以吃。于是,过年吃汤圆就少了许多惊喜。但不管怎么样,老大初一早上的汤圆,大家还是要吃的,即使平时不喜欢甚至不适合吃甜糯食品的人,也是要吃的。

逛庙会

【古俗】

对中国人来说,逛庙会是传统过年的重要习俗。不管天南地北,春节逛庙会,都是老百姓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逛庙会突出一个“逛”字,除了到寺庙里烧香拜佛,许愿还愿之外,看热闹、品美食、购买一些有吉祥喜庆寓意的小玩意,也是人们逛庙会的重要内容。这边厢,龙灯旱船招摇过市;那边厢,川剧评书好戏连台;小孩子则一路买包谷、红薯片、沙胡豆、糖关刀,米花糖……直到把肚子胀翻。

【现状】

如今,为了拉动节日消费,许多地方都恢复了春节庙会的习俗,特别是一些以传统文化特色吸引游客的景区景点——古城、古镇、古寺庙,更是将庙会搞得红红火火。

【编后】

年是时间转换的标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大年夜的隆重,就在于它处在新旧的时间界点上,人们以喜悦、期盼的心情迎接新的太阳。

年是人际关系再造的良机,贺年、团年、拜年等年节仪式活动汇聚着人们的亲情、友情、恋情。年是商家的节日,年是游子的盛会。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猜你喜欢

喜庆年货汤圆
有喜庆 今生缘 中国人的喜酒
年底来点硬年货
元宵VS汤圆
汤圆来卖萌
Listen and Number 等
备年货 迎新春
汤圆
去无人超市办年货
花样年货
喜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