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名人文化符号构建研究
2017-05-30张耀武
摘要:名人是地方的文化标志,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寄托当地的价值追求,对社会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宜昌名人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名人文化符号对城市形象塑造的潜力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和展现。通过对宜昌市名人文化符号构建的系统研究,有利于彰显宜昌文化形象,促进大城建设;也可从中窥见城市名人文化符号构建的一般路径和基本策略,给其他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宜昌;名人;文化符号;构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2-0022-07
“名人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文脉根基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名人文化符号是城市形象品牌构建的重要组成。”[1]180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地愈来愈重视城市形象宣传,名人以其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青睐,多方争抢名人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对全国持续高温的名人热而言,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尽管坐拥屈原、昭君、关公、杨守敬等高品位历史名人,但遗憾的是这些资源并未成长为对外宣传和交往的核心文化符号。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系统,可见大量宜昌历史文化的文章,不乏对宜昌名人和宜昌精神的研究,但内容多是从文化资源角度予以分析,尚未发现从名人文化符号的视域进行的研究。有鉴于此,遂作此文,以期进一步彰显大城建设中的宜昌文化形象。
一、宜昌市名人文化符号的理论构建分析
明确名人文化符号的有关概念,弄清城市名人文化符号的作用,是开展宜昌市名人文化符号构建研究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名人与名人文化
名人就是有名望的人,即在某個领域作出较大贡献、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且引起广泛关注的人物。往往与职业相联,如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艺术家等。名人又是一定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人,小到家族村落,大到国际社会,都有熟为人知的名人。一般是积极正面的可敬形象,留下宝贵精神财富;但也有消极负面的可恶之徒,如清乾隆年间和珅,留下警示批判。而名人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物态、制度、行为和精神等文化形态的总和,是地方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历史缩影与文明标志,朱熹之于武夷山、苏轼之于黄州、诸葛亮之于襄阳,都是地方与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
2.符号与城市文化符号
符号是指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标识。抽象图文、具象物品,价值思想、仪式典礼、人物故事等,不论物质还是精神,只要能蕴涵信息且承担传播职能者,都可成为符号。人类文化借助符号得以保存、延续和发展,而经过历史洗涤积淀下来的精华就是文化符号,成为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在城市发展中,基于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和人文背景等因素,逐渐有了文化个性,而经过历史选择、民众普遍认同、能够表现当地文化内涵特征的相关事物,就是城市文化符号,亦即城市符号。“简单地讲,城市符号就是指能够代表该城市文化特征的、具有传承价值的、给人以深刻印象并且让人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的事物。”[2]130北京故宫、杭州西湖龙井茶、丽江纳西古乐等,就是某种层面的文化符号。
3.名人文化符号
名人折射着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有较强的历史代表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文化符号主要是精神价值的浓缩形式,能引发多维意义的联想。历史名人只有具备了抽象性表达、稳定性存在和象征性意义等要求,才能实现由历史名人到文化符号的跨越和升华。名人文化符号也称名人符号,一旦形成,便渗透到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文化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存在形式,传递和演绎着当地特有的精神价值和品牌形象。
(二)城市名人文化符号的作用
1.塑造品牌形象
品牌是指以文化符号为载体,并能给持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城市品牌是城市在推广自身形象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定位传递给社会、并得到认可的核心概念。城市名人文化符号反映一个城市内在的文化性格,是对城市的文化形象表达,它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展示和传播特有文化,扩大城市的知名度。文化是城市品牌的灵魂,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认同,本质上是对文化的认同。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与品位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积淀,离不开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名人。名人文化符号是城市寻求差异化发展、保持竞争活力的宝贵资源,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和文明进步的价值支撑。
2.创造增值传奇
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有强烈的经济指向性,即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尽管该提法从诞生之时就一直受到质疑。对名人文化符号的营销和推广能拓展相关产业链,使无形资产资本化,提高城市增值能力,如宜昌关公坊酒、蕲春李时珍药业等。名人是人文旅游的一大金字招牌,名人经济是名人文化符号的物质化,各地热衷争夺名人故里,实质是区域经济竞争。“城市发展依赖于城市文化形象的经营,城市文化形象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加重要、更加实际的意义。城市文化形象在引导传统的工业城市转化成文化消费城市,实现城市复兴的过程中创造着一个个的传奇。”[3]123
3.引领行为方向
名人文化符号具有超时空的意义。因名人体现城市精神,对名人的宣传能使人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追求,促使城市内在精神不断生长。通过对名人文化符号的体验和认同,可以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忧患爱国的屈原、和美奉献的昭君,能让宜昌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更加自尊和自信。名人文化符号感化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文化观点和态度,进而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向。
4.留住文化记忆
城市是人类文化记忆的汇聚地,名人文化符号融汇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名人文化的传承是保持城市文化异质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城市“和而不同”文化特色的逻辑起点。如宜都市构筑杨守敬文化符号的系列支撑,杨守敬大道、中小学校(乃至幼儿园)、纪念馆、故居、墓地、书院等物化载体,向人们诉说着小城的历史故事。名人文化符号也是一种价值认同,透过符号可看到城市的文化高度、文化走向,通过符号的具象化呈现,彰显人文特色,保存生动鲜活的城市记忆,保持不可复制的城市个性,充实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
(三)构建城市名人文化符号的路径
文化强市需要丰厚文化资源的依托,但城市文化资源往往散落和零星存在,整合资源才能凝聚文化能量并彰显特色。构建名人文化符号便是整合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
1.清理资源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大量的名人文化资源,他们从不同侧面对城市文化进行着历史诠释,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的价值支撑。名人要升华为文化符号,对资源进行清理和分类是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本着对城市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当地名人资源进行普查、挖掘、整理,建立档案资料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妥善保护,加紧注册名人资源,防止他人恶意抢注,以免本土名人资源的流失。
2.寻找核心
城市文化范围甚广,表现形式多样,但每个城市都有建立在自然基础和人文背景之上、立足现实并着眼未来的主题文化形象,它承载着城市的价值追求和文化使命。构建城市名人文化符号要体现和丰富主题文化形象,阐释城市的文化精神。历史名人很多,但从城市主题文化形象的一致性来衡量,有的只能部分代表城市文化形象,存在明显的文化级差,这就要从中寻找、比较、选择核心名人,将其以作为城市的核心文化符号进行塑造。
3.提炼升华
一个城市的核心名人有限,但每一个体的思想文化却复杂。要全面研究,挖掘最具代表性、核心性、特色性的价值要素,经过升华凝练形成表现简洁、内涵丰富的名人形象,使受众产生联想,通过名人符号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城市名人文化凝结着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愿景追求,只有以普遍价值理性的形式呈现,其符号构建才算完成。可以说,名人文化符号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必要组成,而城市品牌形象又是构建名人文化符号的重要依据。
4.活化宣传
名人文化符号是城市精神的象征,但被阻截在精神层面、不能活化的文化符号只会与民众的生活渐行渐远。可从三个层次进行活化:一是展示物态文化,如名人博物馆、纪念馆、主题公园、文化广场、旅游商品等;二是表现行为文化,如诵读说唱、民俗表演、节庆活动等;三是传播观念文化,通过传统和新媒体技术,将名人符号延伸到日常生活。
二、宜昌市名人文化符号的整体构建探索
名人文化符号的地域性特征,促成了城市文化符号的不可模仿性。名人文化符号需要从当地资源出发,比较研究,整体构建。
(一)宜昌市名人文化资源的分类
1.按名人所处时代划分
可分为史前名人、古代名人、近代名人和现代名人。宜昌史前名人为传说时期的名人,如传说中黄帝妻子嫘祖、巴人先祖廪君;古代名人如先秦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汉明妃王昭君,清代文学品评著作《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近代名人如清末民初学者杨守敬;现代名人如开國上将独臂将军贺炳炎。
2.按名人籍贯划分
可分为本籍和非本籍名人。宜昌籍名人甚多,秭归屈原、兴山昭君、宜都杨守敬是杰出代表。宜昌秀美山川和独特地理位置吸引了许多非宜昌籍名人来此游历,如唐代白居易、白行简和元稹在宜昌同游三游洞,即“前三游”;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为“后三游”。还有至此为官者,如北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其逆境为后来事业发展打下基础,所谓“庐陵事业起夷陵”。[4]31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非宜昌籍文人也曾在此留下优美诗文。
3.按名人业绩划分
可分为政治、军事、文学、学者、科学等名人。宜昌政治名人如促进胡汉和睦的昭君,途经三峡撰《黄陵庙记》碑(也称武侯碑)的三国蜀相诸葛亮;军事名人如三国时期曾在宜都任县令的张飞、夷陵之战的孙吴大将陆逊;文学家如创造骚体诗的屈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学者如东晋郭璞在宜昌完成《尔雅注》,近代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熊会贞;科学名人如《茶经》作者陆羽,曾到宜昌考察,并对峡州茶有很高评价。
按照不同标准,名人文化资源还可分为不同类别。如依名人影响力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地方级名人,世界级名人如屈原,国家级名人如王昭君,地方级名人则难以数计。
(二)宜昌市名人文化资源的特点
1.有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但未形成核心名人文化符号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宜昌似乎尚未找到自身主题文化,未能足够重视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的渊源,以致名人文化资源被长期忽略和闲置。一提名人很多,但作为城市符号又不知从何说起。城市的魅力源自特色,而特色离不开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由于未形成和推广认同度高的核心文化符号,作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无形资产,名人文化符号也难以转化为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力量。
纵观宜昌数千年历史,名人荟萃,不胜枚举,而品位极高的核心名人则承载着宜昌精神,成为宜昌形象的典型代表,如诗人屈原、和平使者昭君、儒释道三教偶像关公、著名学者杨守敬。资源富集的名人文化是宜昌发展的历史文脉,为名人文化符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有分散的县域名人文化符号,但未形成市域名人文化符号
宜昌核心文化名人多分属所辖县市,成为县域文化符号。秭归县屈原、兴山县昭君、当阳市关公、宜都市杨守敬、远安县嫘祖、长阳县廪君、枝江市董和(三国时蜀汉大臣),在当地可谓耳熟能详,在外地也享有一定声誉,很好地展示了各地的文化形象。
但是,分散的县域名人文化符号的存在并不意味整体的市域名人文化符号的自然生成。从旅游者的反映来看,三峡大坝无疑是宜昌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和文化符号,但游人来宜昌前很少想到屈原也属宜昌——尽管屈原故里与三峡大坝比邻而立。县域文化名人拘泥于各自狭僻的故里,被疏离于宜昌。城乡分离的传统思维制约了市域名人文化符号的整体构建,以致人们只知屈原故里秭归、昭君故里兴山,而不知他们也属于宜昌名人。
3.有文化开发的巨大潜力,但未形成名人文化符号的整体效应
历史名人尽管作古,但其精神价值却跨越时空。屈原的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求索精神、高贵人格,王昭君的和美形象、奉献品质,关公的忠义仁勇、多元包容,欧阳修的寄情自然、多味人生,杨守敬的勤勉开拓、严谨执着……形象鲜明,价值独具,仍能引起当代社会的关注和共鸣,有极强的文化再生潜力。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兴山昭君文化节、当阳关公文化旅游节、远安嫘祖文化节等节事活动,名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他们大多由县域经营和打造,未作为宜昌名人文化进行整体构建和宣传。即便屈原这一世界级名人,宜昌也未能在中国秭归端午文化旅游节、湖北屈原文学节、端午诗会等节事活动中作为关键词持续出现。屈原要么作为公共文化名人为社会所共享、要么作为名人故里为秭归所独尊,并未突出屈原与宜昌的应有联系。历届宜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有加强文化名人宣传的提案,如今这种置县域文化名人于宜昌之外的情状有所改观,但整體而言,宜昌文化名人仍未能在全市充分发挥名人符号的整体效应。
(三)宜昌市名人文化符号整体构建的策略
1.转变地域观念
地方文化品牌宣传多直接依附于地方历史文化名人,但过分强调狭小的地域概念,不利于名人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宜昌名人符号多以县域为立足点构建,平时仅囿于县城一角,尚未全面提升到市域层面统筹规划。大城建设要有大的文化视野,构建名人文化符号必须转变狭小的名人文化地域观,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确立“屈原、昭君、关公、杨守敬等都是宜昌名人”,宣传“屈原、昭君、杨守敬故里在宜昌,巴土文化、关公文化源自宜昌”等观念,将县域文化名人纳入宜昌市域进行整体构建,彰显宜昌文化的博大气象。
2.创新协作机制
名人文化符号的构建往往以宣传和文化部门为主体实施,多局限于小文化范围,在社会上影响有限。作为城市的宝贵财富,束之高阁和肆意挥霍都是非常举措。只有创新协作机制,对名人资源进行跨领域、跨内容、跨形式的整合,对接当代文化,才能发挥其张力。整体构建名人文化符号,需要统筹规划,整合全市名人资源,市县协同创新,社会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建立“政府搭台、文化引领、经济唱戏”新机制,在运用名人文化符号的过程中拓展思路、创新模式,让产业化运作带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的融合发展。
3.发现名人价值
具有独特地域风格、个性特征和历史贡献的名人是城市的人文坐标和文化品牌,是城市核心价值的文化载体和形象诠释。文化名人能给宜昌增添人文魅力和文化内涵,让世界看到宜昌悠久、厚实、多元的文化,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科学发展与人文传承共同促进。将名人资源提炼升华为文化符号,要充分认识名人价值,珍视名人资源。通过对宜昌名人精神价值的再发现,唤醒城市历史记忆,活化名人文化。通过构建名人文化符号,守望精神家园,增强对宜昌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使宜昌在发展中闪烁人文光芒。
4.构建复合型符号
宜昌具有世界级的自然景观(如长江三峡)、人造工程(如三峡大坝)和人文资源(如屈原),是宜昌文化符号的极品,单讲那一项最能代表宜昌形象都欠妥帖和完整。宜昌文化符号应是复合型构架,名人是其重要组成。单从名人文化符号来考察,也是一个复合建构。一是名人文化符号整体上具有级差性,既有核心符号也有辅助性符号,既有世界级影响的符号也有县乡级影响的符号;二是名人文化符号呈现方式多样,既有思想观念、文学作品、故事传说等精神文化符号,也有文化遗址遗存、纪念性景观等物态文化符号,还有民俗性、纪念性、参与性的节事活动文化符号。其构建应立足本土历史、现实发展和资源实际,形成级差互补、多样存在的复合型文化符号。
三、宜昌市名人文化符号的核心构建呈示
名人文化符号是体现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方面,核心名人文化符号更能让城市焕发璀璨的光辉。
(一)核心名人文化符号的内涵描述
1.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战国时楚国丹阳(今秭归县)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引晋代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云:“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屈原是楚国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最终投汨罗江。创作《离骚》、《九章》、《九歌》等20多篇诗歌,创造了骚体诗——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先河。其崇高的爱国思想、高贵的人格精神、卓越的文学成就,深深地影响着国人。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寄托着知识分子和中华民族的理想和价值追求。1953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其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将“中国诗歌之城”奖牌授予宜昌。
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等民俗,被认为与纪念屈原有关。在秭归乐平里,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甚多,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其中以“屈原八景”最为有名:伏虎降钟、响鼓岩、擂鼓台、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帘滴珍珠、回龙锁水,清代诗人汪国霖曾集景联诗:“降钟伏虎啸天来,响鼓岩连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佞胆,读书洞出离骚才。丘生玉米扬清烈,帘滴珍珠荡俗埃。锁水回龙吟泽畔,三闾八景胜蓬莱”。[5]374秭归县城凤凰山上的屈原祠,是三峡库区文物重点复建工程,甚是壮观。
2.美人昭君
王昭君,生卒不详,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兴山县)人。汉元帝时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晋朝为避司马昭讳,称明妃。昭君在塞外倍享宠爱与尊荣,卒后葬于青冢。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胡汉和亲成就了她和平使者的伟大形象。《汉书·匈奴传》载:“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6]3803昭君出塞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
兴山昭君村是昭君文化的发源地。昭君村背靠纱帽山,面临香溪河。有关昭君的遗址、遗迹有:昭君宅、娘娘泉、楠木井、紫竹苑、后花园、昭君纪念馆、昭君书院等20余处,多与怀念昭君的传说、故事相关。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有青冢多处,被尊为昭君墓,如八拜昭君墓、朱堡昭君墓、南郊昭君墓、达拉特旗昭君墓等,受到祭拜。
3.圣人关公
关羽(160~220),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山西运城)人。东汉名将。东吴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躯体葬于当阳。当阳关陵拜殿,清朝阮望题作楹联:“生蒲州长解州战徐州镇荆州万古神州有赫,兄玄德弟翼德擒庞德释孟德千秋志德无双”,精辟概括了关公传奇身世、显赫功绩和无比智慧。正殿悬挂着清同治帝御匾“威震华夏”。关公死后,历代多有褒封,不断被美化、圣化、神化,具有多元色彩:被儒家誉为圣人,被佛教尊称为伽蓝神,被道教奉为三界伏魔大帝,被民间推为财神,成为华人顶礼膜拜的偶像。
当阳关陵是中国三大关庙之一,民间流传着关公“头枕洛阳、身困当阳、魂归故乡”之说。当阳是关公名胜古迹与传说最多最集中之地,关公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玉泉山是关公最先显圣之处,关陵是关公的陵寝之所,显烈祠是最早的关庙(俗称小关庙),还有麦城、周仓墓等。因与关公的特殊渊源,当阳民间对关公的崇拜千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
4.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号邻苏,晚年自号邻苏老人。宜都市陆城人,清同治元年(1862)中举,后相继考取景山宫学教谕、国史馆誊录;曾任驻日钦使随员;归国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名为存古)学堂总教长、礼部顾问官,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年逝于北京,民國政府派专车护送灵柩回宜都。民国政府策令:“参政院参政杨守敬,学术甚深,著述宏富,硕德耆献,海内知名”,“其生平事实,著宣付国史馆立传,以彰宿学。”[7]49
杨守敬是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一代学术巨子,有《水经注疏》、《历代舆地沿革图》、《湖北金石志》、《学书迩言》等83种著述。杨守敬故居和墓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核心名人文化符号的价值诠释
1.忧患意识与求索精神
屈原忧国忧民,官至楚国左徒、三闾大夫,却感叹民生艰难,“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8]12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改善楚国治理结构,赢得楚人尊敬。身处世俗,但正道直行,洁身自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8]15志洁行廉,不随波逐流。对楚国有着深厚而执着的感情,“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8]20面对强秦蚕食和佞臣把持,忧心难排,愤而沉江,以身殉国。
屈原的意义在于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关怀结合,不懈追求真理。其诗多对世事、社会、国家、人生的深刻追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8]23成为后世仁人志士追求的人生信念。《天问》提出170多个问题,表现了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 鲁迅称其“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9]71其求索精神、高洁品行和文学成就可谓“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8]135
2.和美品格与奉献精神
和亲是古代中原民族和边地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方式。昭君出塞,自愿和亲,促成汉匈和平,50年左右未发战争,“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6]3832-3833时人焦延寿盛赞和亲之举:“昭君守国,诸夏蒙德。异类既同,崇我王室。”[10]397“长城既立,四夷宾服,交和结好,昭君是福。”[10]401董必武《谒昭君墓》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昭君促进了农牧文明的交融,赢得“和平女神”之誉。
作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昭君,俨然是美的化身。不仅是美丽的容颜,更在于美丽的心灵和行为,给民族带来和平安宁的大爱大美。香溪河畔、黄河岸边、阴山脚下,广阔天地的包容、胡汉多元文化的交融铸就了昭君和美人生。“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11]
3.忠义道德与包容精神
当阳关陵有块神道碑,上书24个大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墓道”。“前将军”是关羽生前刘备封的,而“汉寿亭侯”是曹操表奏汉献帝封的。此后,历代先后有16个皇帝23次给他加封,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成为伦理典范,道德人格化身,武圣关公与文圣孔子并列为中国两大圣人。
早期的关公信仰只是较为理性的人格崇拜,经千百年演绎,人们从需要出发肆意增添改造,关羽逐渐由凡人塑造为关老爷、关王、关圣、伽蓝神、关帝等多元统一的复合形象,极具包容性,在海内外华人中获得广泛的民族价值认同。小说《三国演义》中义薄云天的关公,更是诚信的象征。关公成为一个饱含“忠义仁勇”因子的文化符号,关照着海内外华人的心灵。“关公故事对后人的启发,就因他已由一个完美的人物化为一种精神飞越的力量,深入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节奏与文化心灵,成为中国人崇尚节义的特殊精神内涵。”[12]
4.勤谨态度与务实精神
杨守敬是著名学者,其成功之道在于勤勉刻苦、锲而不舍。4岁丧父,靠祖父抚养,随母识字,8岁入私塾,11岁因生计辍学习商,但坚持自我苦读。18岁时参加府试,因答卷书法较差而落榜,遂发愤练字。19岁再次府试,五场皆第一。后来七次进京会试不中,于是放弃科举,但毕生刻苦自学,潜心著述,终获成功,名震学坛,倍受推崇。
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是杨守敬的重要学术态度。其《水经注疏》对《水经注》作了深入研究和考订,或金石考评、或实地考查,博采群籍,相互参证,择善而从,纠正前讹,如对夷水即清江的考证、对三峡的正式定名。其舆地学被誉为清代“三绝学”之一,宏篇巨著《水经注疏》开舆地学之新纪元。其书法风格独具,影响远及东南亚。勤勉严谨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成为杨守敬符号的基本价值,也为宜昌“宜学之城”建设增添了厚重文化底蕴。
四、结语
城市文化符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架,是融合有形和无形、历史和现实、人文与自然的组合式的结构体系,是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的有机统一,是社会文化交流和传播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态。宜昌需要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构建系列符号,为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撑和文化源泉。名人文化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名人文化符号是城市中最具比较优势的特色文化符号。无论是本土出生还是外来人士,无论是传说英雄还是历史人物,只要曾在这块沃土上生活过,就可纳入宜昌名人文化符号整体构建的视野。穿越历史,传承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升竞争软实力,这使人们对宜昌名人文化符号的构建充满期待。转变名人所属地域的狭隘观念,创新协同合作的运作机制,发现名人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构建复合型名人符号,是构建宜昌名人文化符号的有效路径。
城市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基本元素,如果没有独具特色、魅力四射的核心文化符号,那么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就只是一句空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3]299,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核心名人符号效应。通观宜昌名人资源,诗人屈原、美人昭君、圣人关公、学人杨守敬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也最能代表宜昌形象;从符号的价值结构看,分别在国家、民族、人际、学习等方面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宜昌所具有的忧患意识、和美品格、忠义道德、勤谨态度,以及求索、奉献、包容、务实的精神,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是宜昌四大核心名人文化符号,成为标注宜昌形象的文化名片,在宜昌城市发展中起到文化引领和价值提升作用。
注 释:
[1] 张耀武、张静姝:《构建茶圣文化符号 打造茶文化名城》,《茶叶》,2016年第3期。
[2] 刘新鑫:《城市形象塑造中文化符号的运用》,《当代传媒》,2011年第3期。
[3] 闫娜:《我国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与对策研究》,《东岳论丛》,2011年第12期。
[4] (清)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5] 谭家斌:《屈学问题综论》,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6]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7] 傅世金:《杨守敬文化读本》,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8] 董楚平译注:《楚辞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9]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0] (西汉)焦延寿:《易林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 翦伯赞:《内蒙访古》,《人民日报》,1961年12月13日。
[12] 杨振良:《一个关公 两岸信仰》,(台湾)中央时报,1989年12月2日第17版。
[13] 中华书局编辑部:《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07年。
责任编辑:王作新
文字校对:蒋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