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专业规格“去蔽”之思

2017-05-30郝春燕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摘 要:当前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专业规格本体被“遮蔽”的危机,究其根源是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基于现实反思和学理梳理,本文提出当前艺术学研究生教育需持无用之“大用”观,以培养肩负国家继承人使命的高级艺术学学科人才为目标,确立族群艺术教育社会学视域下的生存论和学术化维度,从三个层面匡正专业规格误区:一是以族群生存论为维确立艺术学研究生专业本位规格;二是以社会秩序为维重建艺术学研究生专业管理规格;三是以社会责任之维匡正艺术学研究生专业使命培养之失。

关键词: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专业规格;“去蔽”

中图分类号:J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7)02-0053-05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7.02.010

艺术学成为独立门类后,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现实需求也随着学科的发展、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现实需要越来越凸显。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思考:一是本体规格。研究教育问题首先要明晰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本体问题,由此可以进一步确立其规格本位是什么;二是管理规格。就艺术教育社会内部秩序来看,如何能通过内外社会秩序的调控使艺术学研究生教育落实规格性教育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三是使命规格。从族群社会视野层面来看,有必要理清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贡献,以促进教育的意义化社会存在。基于上述学术视野和本位思考,当前艺术学科教育是否存在尴尬、失控、任性、无秩序等问题需及时以反思性思维考察,同时也应立足族群艺术教育社会学视域建构相应的去蔽之维。

一、艺术学研究生教育规格错位根源分析

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其中研究生阶段,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的学位,艺术学学科研究生从类型来看主要分为: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包括教育硕士和艺术硕士),从学制来看主要分为在职与全日制。就学科而言,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经过1998年和2005年两次修改的1997年颁布版本)中,艺术学是作为二级学科放置在一级学科文学(05)之下;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中,艺术学(13)已经是独立的门类学科,2011年艺术学学科独立也带来学科人才培养的变化,也就是说在研究生教育中艺术学成为学位学科。由此可见,艺术学学科研究生教育经历了学科独立的历史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给其教育中的专业规格错位埋下伏笔,作为新的门类学科,其边界尺度还未被教育者和学者厘清。所谓规格,即指应该达到的标准。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标准主要可以从专业本体、人才目标、管理三个层面考量,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此学科教育似乎存在不同层面的专业规格错位情况,具体说来:一是专业性认知边界的滑坡;二是人才培养专业规格的移位;三是认知误区带来的专业规格管理错位。当然这些错位既有学科特性的差异又有某种共通的本质特征,总体而言,还是对学科本体认知的偏误,究其原因,都是功利主义思想不同形态的反映。此处,功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为科学理性工具论“用”的思想,将艺术理解为技术、将理论理解为知识;二是利益为主的物质化“用”的思想,将经济利益视为追逐的目标;三是利己主义、人情主义的“用”的思想,私欲横行。正是功利主义“用”的思想泛滥,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规格培养出现了学科边界混淆、规格教育悬空、人才难以反哺社会等诸多问题。从专业本体存在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为本体理解误区:

一是专业性认知本体的遮蔽。究其原因是艺术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专业规格理解的模糊化,主要表现为从学科角度看,一直存在艺术与学术的对立分裂观,不仅教育者群体本身存在技能与理论的对立认知情况,在学术研究、考核等多个层面都有此问题的存在[1];从课程教学来看,缺乏专业规格的正确理解,缺乏打通圆融的综合视野、缺少族群特色的学术视域,将理论课和技能课片面化为知识和能力。这些情况一方面与教育及教育管理群体本身学科意识混淆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学生对学科强烈的“致用”心態有直接关系。我们时常听见艺术学科艺术硕士研究生说,我理论差,就喜欢专业;也有过有不少书法专业研究生直言不讳地说,国内高校书法专业分为写书和写字两类,虽然也知道需要理论,但是就个人生活来说觉得写字的书法专业更实用。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认知的错位已经成为日常经验性存在。

二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错位。主要表现为将“人”的教育移位为专业技术的教育、知识的教育。这与上述专业规格理解认知模糊化有关,也与学科教育本体认知误区有关。艺术学学科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基于人的发展的学科,培养的目标当是族群教育社会中实践生成的“有限完人”[2]226。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知识教育遮蔽人文情怀、技术训练遮蔽创新能力、无明确规格的教育浪费教育精力,艺术课堂成为情感冷漠与技术化训练的空间,丧失了艺术本身对人存在的关照,最终带来部门艺术教育依然徘徊于技术的牢笼,学生发现能力、创思能力、内在的心灵能力、族群意识、审艺心胸等诸多“意义化生存”[2]285的素养都没有形成。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现实中艺术学院的院长寻找特色教育却缺乏引领性思维、艺术专业硕士没有专业性特色表现、艺术展览平淡缺少生命沉思、艺术人才非艺术化生存状态等等问题。当技术代替学术化认知,学术缺乏人学视野,功利化态度之下的工具论思想最终将艺术学学科专业认知引向偏轨。

三是专业管理规格的失效。艺术学学科专业本体和人才本体规格的错位最终将专业管理规格引向无秩序的人情化、利己性的边缘,导致管理规格失效。其主要表现为教学的规范、论文、创作等管理过程阶段性规格失控。一是艺术学学科研究生教学存在相对的随意性,教师不在场且无任何自主研究指导、空缺课时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教育缺乏教育理念、专题性设计,学生主动学习不过变成教材复习,缺少真正对学生能动性的培养;二是毕业论文和创作指导的整个阶段完全失控,导师常遇到无法联系上学生,管理部门制度形同虚设,监管机制不健全,学院负责人任性纵容学生失控,导致学生可以无视学业规范,任性而为;三是专业认知错位带来教育管理规格的错位,对非专业性选题视而不见,内部包庇等人情化处理。以艺术学理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例,音乐学、美术学、设计学等专业选题被堂而皇之的作为艺术学理论选题,其中不乏导师、领导甚至科研秘书等相关管理人员的人情庇护。由此,也不难理解何以最近国内高校频发艺术学理论研究生论文送审全军覆没的情况,进而带来规格失控的恶性循环,也就是“模糊学科专业性将减损艺术教育资本的正当价值”[3]。

上述三个层面的专业理解规格、人才规格、管理规格的错位现象,究其内在根源都是利己功利主义“用”思想。去除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遮蔽”,应当从族群社会存在、社会秩序、社会责任等层面建构艺术学科研究生的专业规格,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和规范。

二、以族群生存之维匡正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专业本体规格之误

专业认知之误是教育规格沦陷的关键所在,艺术教育社会有一个内环境,但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中国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最终培养的人是族群社会的建设者、继承人,因而一方面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思考如何传承中华民族族群艺术和理论血脉。从上述教育乱象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高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社会内部群体性迷失了族群生存发展的维度:艺术技术化;理论工具化;学科西化、利益化、利己化、人情化,用族群生存论的视野来审视,就是在工具理性主导中丢失了“人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高于本科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够贡献其独有创生力、引领力的人才,要守候的专业规格是“人生+社会+人类”[2]302。因而,其需要建构培养“互动融通自生完善的人”的专业人才目标,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存在,这也是艺术学专业本体的特征,使学生具有实践生成的社会性发展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在此教育社会中各种内外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指向完善的人的培养,另外,还要充分提供族群艺术文化“血液”滋养哺育具有族群基因,能够引领族群发展的高端人才。

在明确研究生“族群和国家继承人”的规格守候之后,有必要进一步提出基于艺术学专业本体“艺术学术”[5]256的统一融合规格,也就是基于专业本體建构教育规格,通过教育事件,师生关系的调控,促使学生生成专业本体认知,使其以综合融通的视野看待专业本体,将艺术、人类、社会、学术、生活圆融流转,成为个体内在能力,即“文明化生存”的能力,以追寻“意义化生存”的路径,最终实现“真生活”[2]276。换句话说,艺术学研究生教育要追求更高层面的人的“存在”,不应继续徘徊在工具论式应用型层面:一方面,清晰置身商业化、物质化时代的选择,合理利用时代的机遇;另一方面,具有超越功利,沉浸到人的生存本身,理清“道”与“技”的关系,培养具有人生情怀、生活情趣、社会良心的国家继承人。正如学者梁玖所提出的那样,学生进入校园,“重要的是要读‘人”[2]149,是要“为有味道地活着而寻求帮助”[2]168,教育的核心是,最终通过艺术教育实现“成长”,去除行色匆匆,驻留名利等遮蔽状态。

此外,守候民族艺术精神、民族艺术传承是当前艺术学研究生教育规格亟需思考、深化的层面。2016年中国书法高峰论坛第二场书法教育谈中孟会祥的谈话特别有启发:“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命脉,没有历史传承的人,将只是生物人;而没有独特文化的国家、民族,也将是没有血色的国家、民族。世界因丰富性而生机勃勃”[6]。当前,艺术教育研究生培养中是否贯彻了民族艺术和理论的自信与自守,都是需要重点考察和解决的规格内容。

总之,传承族群文化基因,守候人类、社会、艺术综合整体视野,培养实践中自我成长的“国家继承人”是当前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基于族群生存论意义上亟需重建的专业本体规格。

三、以社会秩序之维匡正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专业管理规格之误

族群社会秩序对社会人有基于某种预期的内在规则规定,需要“正义”理性来维持。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社会是族群社会的一部分,其与族群社会的内、外部秩序都有密切关系,基于学科、研究生规格教育预期,以及促成预期实现的法则。持以秩序之维,坚持教育社会的“正义”,寻求维持秩序之途径,可以去除艺术学研究生分类培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功利主义乱象。

当前,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有国家制定的分类标准,前面也谈到有学术与专业之类型差异,从培养单位上来看也有艺术类专业院校、应用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研究单位等等区别,如何基于共通的专业规格实现区分性培养也是当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社会也应当遵循基于分工意识的人才规格设计,从人类社会来看,“分工就是把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劳动划分成许许多多种类不同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劳动,并且由不同的人去承担。它把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了起来,把生产力所包括的各种因素结合了起来,创造了每个时代现实的生产力,因而它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的合成因素”[7]。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社会根据社会分工需求分类组合教育资源与教育主体,能更好地创造推动教育发展的生产力。但教育现实并未实现最佳分工,常常出现的困惑是:一是艺术学学科学术研究生与专业研究生区分度不明显;二是专业研究生专业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展现,成为低于学术研究生的代名词;三是无专业技能考核的理论类生源学科跨度大,并成为混文凭的路径。这一方面是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功利主义思维带来专业本体遮蔽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具体显示为分类管理规格层面秩序失控的局面,呈现为管理机制滞后、管理人员态度懈怠和消极应对等情况。究其原因,培养方案落实过程中各环节社会秩序未得到维护,进而造成研究生课程弹性教育不在场、毕业考核形式主义及专业教育社会秩序混乱等情况。

鉴于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社会秩序的失控局面,有必要重建良性秩序,匡正管理规格:

一是有必要从族群艺术社会分工角度对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做出落实到地的秩序维护,实现真正的区分性教育。就艺术硕士而言,在招生、课程设置、毕业考核等层面都应当严格执行艺术创新能力特殊人才培养的规格,持以相应学术规格,不简单理解为技能型而降低应有的学术水准,同时加强其入学前及毕业时艺术水准规格考核;教育硕士则应该对其专业教育教学能力水准有严格的考查规范。

二是要进行秩序仪式的重塑。族群社会秩序在中国古代往往有一套礼仪规范内在地调控人们的思维与言行,礼是礼节,仪是仪式,礼被誉为“国之干”(左传·僖公十一年)、“政之舆”(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人之干”(左传·昭公七年)、“身之干”(左传·成公十三年),也就是说,礼不仅是国家的形象根本所在,也是做人的内在准则,仪式规范则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对内在礼思维进行强化和表达。对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来说都有相应的礼仪规格,特别是开题、答辩等关涉学位评估的环节,注重仪式的规格将给学生带来敬畏、尊重、认真对待等学术心理体验,形成内在的秩序感。然而,很多高校在这些环节往往忽略了礼仪规格,甚至对规格持以不耐烦的心态,尤其是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者本身没有体悟到规格对人铸造的意义和价值,以敷衍、走形式、赶时间、早结束、图省事等态度对待。因此,有必要在艺术学科研究重构教学、论文考核等层面的礼仪规范。

在张道一先生主编的《艺术学科研究生应用手册》中就特别有“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礼仪”[8]435的专项说明,包括“着装与仪态的规格”、“答辩会议开始的规格”、“问题回答过程的规格”、“聆听答辩结果宣布的行为规格”、“宣布答辩仪式结束后的规格”,特别指出“确立艺术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礼仪,只在促进和提升艺术学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格、水平与人文景观”[8]443

目前,国内学者梁玖提出的持复数礼乐艺术文化浇铸的思想,认为“以‘复数式礼乐艺术三有浇铸法”(有形与无形;有时与无时;有常与无常),“可以着力实现个人礼乐艺术文明习惯的培养,建构与调控族群仁爱和谐秩序,整合塑造定型高贵雅洁精神气象的目标。”[2]285在他主持的泽园艺术教育社会场中,礼仪的操持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他认为教育中的所有仪式应当给予重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都有必要以认真而有文化思想引领地去完成,整个答辩过程井然有序,严格遵守相关的答辩礼仪规格。此外,袭明纳、泽园行师生学术交流会、泽园潮,都是其研究生教育学术礼仪训练的重要仪式。

总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需要设立社会分工之秩序,而秩序则需要仪礼来调控执行,生成人的内部结构,完善艺术学科教育社会的人伦性结构。仪式是调节秩序的最重要手段,在艺术学科的教育中不能够缺失仪式。开学和毕业的仪式、论文开题、中期考察、答辩等都是重要的仪式,甚至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动等等都是一个场域中的对话交流,有学术仪式的价值。在这些的场景中,研究生与导师根据仪式的规格,执行严格的学术创生奉献。

四、以社会责任之维匡正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专业使命培养之失

人的存在,绝对不是孤立的存在,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当是具有社会群体责任感的人,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是基于学科专业性认知对族群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在中国古代,艺术一直起着“安邦兴国”之重要的族群社会功能,古人有“礼乐治天下”之说,诗则被誉为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艺术还曾被纳入国家栋梁人才的教育系统。在当代社会中,艺术创作、艺术理论虽然得到高度重视,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在教育政策、社会现实、教育现实中得到充足的关注,然而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人才的社会使命感正在逐渐消失。显然,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艺术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将无法带动和引领社会前行。习近平在2015年10月14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化艺术复兴需要文化艺术的繁荣,需要中华民族精神,文艺创作存在功利主义态度,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出现浮躁、低俗、充斥欲望与单纯感官,基于投机取巧、钓名沽誉等情况,其实这些情况也同样存在于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管理层面、教育实施者、教育授受主体都往往为利益和人情等因素影响,在招生、专业发展、资源分配、求学、任教等层面都有唯亲而用,唯利而图等情况,具体可表现为重技能专业轻理论专业、迎合市場需求忽视社会引领能力培养、忙于打工忽视专业实力成长、追逐社会效应、名誉轻教育本体工作等等事项。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回到族群责任使命的层面来寻求教育规格的重建。习近平指出艺术创作中精品是精益求精的结果,不仅要在思想、艺术、制作各方面有丰富性,还要发挥中国精神的灵魂引导力。同样,随着2016年3月12日李克强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实提出了一个时代精神的问题,态度坚定、踏实,工作精益求精,而非机械重复。此精神虽然基于企业生产提出,但其普适性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对习近平关于艺术创作之精神的全面展开,在国内各领域掀起“求精”精神的推广。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要注重培养学术硕士、艺术硕士、教育硕士类型差异,在类型培养上体现规格精深性,并专注于切实服务、回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源。

总体而言,当代艺术学研究生教育规格存在的诸多情况最终可以归结为功利主义的多层面折射,要扭转此情况,只有从本体论视野审视教育,从社会角度推敲规格内涵,从人的教育角度考察规格价值,最终实现从族群社会使命的层面确立艺术学科研究生的社会化规格,去除功利主义思维,以“工匠精神”为内核、和谐社会为理想、传承民族艺术精神,探索本土特色教育。

反思教育,可得出这样的观点,即去除艺术学教育社会中泛滥的功利主义思想关键在于树立“无用之用”的价值观。用族群艺术教育社会学的视野来看,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观点对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的指导,其对“无用与有用”的关系做了深入的阐发,也就是说人们拘泥于“物的狭隘功利主义”[9]114价值观时,“从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出发,将万物做出有用和无用的区别”[9]114,然而事实上“物各有其用,只是由于使用者或使用方法的不同,使其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和效果”[9]115。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该以无用之“大用”为维,摒弃狭隘之功利“用”的视野,在专业、管理、社会使命等层面给出恰当“规格”,落实“真人才”培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说,一是要明确艺术学研究生教育自身的社会责任使命,由此才能去除教育中规格意识薄弱、专业本体认知失误、功利化管理态度等诸多陷于狭隘之“用”产生的规格问题;二是要在教育事件、教育过程、教育各个环节中贯彻落实“工匠精神”,也就是秉持“顶点”意识、族群责任感,无论人才侧重学术还是艺术或教育,都应当具有“族群主体思想和高度的精神格局”[2]289,而不是唯利是图;三是将专业置于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大视野,培养有创造力、有智性、有引领性的人才。只有当教育本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精神意识层面有了求精、实干、为国的思想,形成明晰的专业认知,再加以适当可行的路径、方法,培养的艺术学学科研究生才能进入社会化正向规格,真正成为国家继承人。

参考文献:

[1] 郝春燕艺术学亟待建构“一体之纬”的学术评价机制[J].民族艺术研究,2016(04):213.

[2] 梁玖.何路无痛[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3] 梁玖.“艺术教育”专业博士生的学术责任[J].民族艺术研究,2016(03):115.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5] 梁玖.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孟会祥.2016年中国书法高峰论坛第二场书法教育-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重点[N].书法报,2016-12-24.

[7] 刘坚承.社会分工纵横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1.

[8] 张道一.艺术学科研究生应用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9] 赵凤远.庄子的生态审美智慧解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内地与香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差异探析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欧洲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