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2017-05-30赵凯
赵凯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心理动机、认知现状、价值评价和就业途径与方式上的现状,以及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紧紧围绕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分别从政府、高校、家庭及个人等不同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为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也是本文的最终落脚点。
关键词:就业形势 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7(b)-189-02
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利益群体、社会生活方式等都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主体意识的变迁,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也发生迁移,呈现出新的特点,从80年代的“社会地位第一位”向“发挥个人专长”转变,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发展,追求实惠,功利性强,职业期望值较高。这样的职业心理使许多大学生涌向名牌大学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广大农村、西部地区却很少有人问津,从而进一步加重了我国教育的畸形发展、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人才的极大浪费。
1 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1.1 大学生择业心理动机
当前大学生择业心理动机包括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经济回报、兴趣爱好、专业要求、保健因素和工作环境等方面。
“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是一种独立的人格,当代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以一种蓄势待发的气势,迫切希望能在职业生涯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拥有的才能和潜力发挥出来,实现自我价值。
“经济回报”是大学在择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毕业后大多都希望能尽快找到一份经济回报高的工作,一方面减轻家庭的负担和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为个人将来事业和小家庭的发展打下基础。
“兴趣爱好和专业要求”是当今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关注点。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倾向于寻找符合所学专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保障因素”可以说在近年来越来越被大学生重视的一个因素。还有就是“工作环境”,比如说工作所在的城市、区域、办公环境优劣、人员的构成等等。现在大学生把工作和生活融合,对工作环境也有较高的要求。
1.2 大学生职业认知现状
大学生的职业认知状况包括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本身和对职业的整体认知。首先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其次是对职业本身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对职业的内容、性质和要求,一起工作的成员及团体的客观认知。
再者就是要对大的社会环境有相对较全面的了解和体验,包括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要有充分认识和心理准备。
1.3 大学生职业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它有别于对事物事实的评价。评价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把主体及其需要的尺度引进认识当中,它根据主体的需求来评判客体对主体是有害还是有利,是好还是坏,有价值还是无价值,以及价值是大还是小。
那么对职业的价值评价并不仅仅是对职业本身属性、结构、本质、规律的认识,也是职业对于人与社会需求的实现程度。大学对职业的价值评价包括地区差异、行业选择、工作单位、发展前景等因素。
1.4 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与方式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等。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理性的,在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同时也有其他的选择,部分大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认为缺少社会关系的情况下成为公务员的可能性很小。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选择去基层工作,比如说当村官、去西部。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关的,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事业单位也是大学生择业的热门,选拔门槛高,小城市和不发达地区的事业单位是无奈之选。
企业当中的外企和著名的国企相对来说选拔的要求比较高,尽管工作强度比较大但依然是大学生们热衷的选择。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不充足、福利待遇不够完善等因素得不到青睐。
2 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 价值取向多元化,并具有矛盾性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处于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个人主体意識凸显,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和物质经济因素。另一方面,深受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传统价值观教育;尊崇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又适逢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引致的诱惑;喜欢挑战,期待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又苑囿于自己的保守思想而缺乏动力等。
2.2 择业自主性增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于大学生择业方面的调查数据不约而同地显示出,自我才能的发挥、发展前途、与兴趣匹配与否等成为了大学生在择业期间注重的因素。除此之外,对于工作单位的生存和人文环境、领导素质也成为考虑的范畴。上述自我意识的增强,体现了大学生在职业观念上的进步,关注自身的发展为职业生涯注入了动力。
2.3 择业观与时俱进,选择更加务实,更富于时代感
现如今,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等社会性因素在职业评价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经济因素虽举足轻重但也退居其次,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重视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在进步,民主与权力意识在提高,大学生们的职业价值观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大学生们更加务实,肯定个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必须警惕的是,对金钱、物质财富、实惠的追求应保持合理的“度”。经济效益、工资待遇、经济收入如果成为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首要标准,那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就会从对权力的盲目崇拜走向对物质和金钱的盲目崇拜。
3 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培育
3.1 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政府应该利用所掌握的社会资源,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宏观调控手段来推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保障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形成。
首先,建立完善的就业制度。完善大学生群体就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将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并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逐步完善公平的就业准入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就业服务制度、健全就业保障制度和创业扶持制度等,以完善的制度打造出健康的制度环境,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其次,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优秀教师的地区间流动渠道顺畅,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激发教师教育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更有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制定一系列的就业政策以发挥对大学生群体的激励作用。通过简化就业程序,减少择业限制,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用有效而实际的方式对他们的就业行为进行引导,鼓励大学生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加强学校与企业、单位间的联系建立各类教育实践实习基地,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最后,打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一是要消除各个地方存在的地方保护的观念和政策;二是对用人单位进行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的改革,形成合理的人才消费观念。
3.2 重视学校培养作用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整体素质是高校教学质量的表现,也决定着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高校应该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树立现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革新直接体现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上。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融合在一起,并且在专业设置上要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技能,不仅仅拘泥于一个专业技能,为大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丰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一是在大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客观的、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需求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使他们能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逐渐内化;二是就业指导工作非常有必要有意识的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加强面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挫折的调适能力及面对竞争积极勇敢的品质等,这些都是正确职业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最后,创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培养体系。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同时职业价值观的内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对形势认识、自我认识更深刻,社会交往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准就业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不仅如此,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动态过程中,要将创新培养模式与关注人才培养结果相统一,应当对培养结果进行监控,对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并以此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3.3 发挥家庭引导作用
首先,了解就业形势,建立合理的期望值。父母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更容易接受。因此,家长应该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认识,把家庭生活与职业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孩子新型职业价值观。
其次,了解孩子发展,尊重自主性,给予帮助和支持。了解是为了更好的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让大学生自己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家长充当的角色是引导和辅助的角色。鼓励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树立符合实际的职业价值观,在他们消极时给予鼓励,迷茫时给予引导,焦虑时给予安抚,失望时给予鼓励,用爱给予大学生强大的精神后盾,这对于大学生最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巨大帮助的。
3.4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首先,完善专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顺利就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择业过程中就业心态的基本决定因素。一般来讲,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比较有自信、对自己期望值较高,而专业知识不牢固的同学则相反,这些因素直接体现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们不能存在依赖心理,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寻找和争取机会进入用人单位实习锻煉。实习经历可以增加大学生对用人单位运作过程的了解、对自己不足之处的认识和对职业内涵的理解,进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自己实际的职业价值观。
其次,完善自我认知,调整自我期望。大学生普遍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充满激情,迫切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发展的目标,对职业、地点、待遇等都有很高的期待,但从社会发展实际来说这是不现实的。每年的就业机会有限,发达地区人才人满为患,很多大学生有才能得不到施展,不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人才却无人问津。大学生对自己期望很高,但对实现期望的方式认识不够准确。人才比比皆是,如何在人才济济中脱颖而出,这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的,而获得经验的地方就是基层、最需要人才去开发的地方,所以大学生的自我期望应该跟社会实际相协调,实现职业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 杨伟国,王飞.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4(04).
[4] 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