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学共同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新愿景

2017-05-30封苏琴

职教通讯 2017年29期
关键词:共同体办学课程体系

封苏琴

人才培养无疑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近年,有一种观点,高职院校应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即可上岗。从目前实践看,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这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景而已,这种无缝对接是难以实现的。要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就需要分析产业需求,明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走差异化竞争策略和特色化办学之路。而构建“办学共同体”不失为一个好的举措。

1. 高职“办学共同体”建设框架。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需要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对接区域经济,主动作为,构建“办学共同体”,实现政校企合作办学。政府机构主要起统筹协调功能,从制度设计、区域产业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等方面发挥作用;行业企业主要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实现与学校专业对接,发挥其行业资源和品牌优势;高职校主要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做好专业规划与发展、从师资、教科研、教学资源与实训基地等方面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目前,各高职院校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教育集团”等办学共同体开展校企合作,但存在合作深度不足、人员参与面不广、职能发挥不充分的现状。要充分发挥办学共同体的作用,需要各方联动,在合作目标、形式和渠道等方面取得共识,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多种合作平台,扩大人员参与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各环节密切合作,取得实效。

2.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1)依托区域经济设置专业,规划专业群。专业设置、调整和发展首先应依据区域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将区域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机构和人才需求作为学校专业设置、调整和发展的准绳。根据高职院校现有办学条件和能力,应从岗位群出发,以专业群视角,统筹整合师资、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等办学条件,从专业特色方向入手,调整传统专业,实现多样化转型发展;扶持新专业,凝练专业特色;停转旧专业,力求旧专业有效融合。专业设置和建设应处理好专业就业面的“专”与“宽”的关系,明确专业的近期和中长期发展关系,确立专业建设中的刚性和弹性的关系。(2)依托企业岗位群共建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发展离不开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应基于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围绕岗位工作能力要求,构建“学校课程+校企共建课程+企业课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特色课程的开发是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应根据技术领域,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造教学流程和项目设计。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教学资源库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整合政、校、企三方力量,从设计、开发、整合及应用等各个环节明确目标与分工,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库的开放、共享与特色。(3)产学研联动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师资水平。高职院校可通过寻找产学研合作契合点,探索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新模式。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解决目前兼职教师队伍重聘用,轻建设的问题,发挥兼职教师一线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同时,通过产学研联动落实学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在模拟岗位情境中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

3. 应注意处理的若干问题。(1)人才培養模式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不断培育和发展的过程,需要经过行业和用人单位的检验与认可。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如没有足够的支持、明确的制度和措施保障,容易流于形式,止于口号。应着力解决“办学共同体”中政、校、企三方的职责和利益分配关系,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支持,从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点出发,寻求并搭建多种合作途径,鼓励教育创新。(2)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应是一个综合各方评价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其评价标准,至少应包括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内部评价是指高职校从人才培养环节,侧重学业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外部评价是指用人单位从实际岗位实践,侧重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评价。由于课程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不同,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应是“多元整合”的,必要时可借助第三方平台进行评价,形成更为专业和客观的人才质量评价意见。

(作者系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

猜你喜欢

共同体办学课程体系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