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党组织人文素养教育实证研究

2017-05-30赵娓贺琦

科技风 2017年25期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高校学生党员

赵娓 贺琦

摘 要:坚定“四个自信”,积极培育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强党兴国的根本要求。高校学生党员作为高校青年学生队伍中的骨干、党员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其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和谐发展,也是新时期我党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本文以天津市高校学生党员为研究对象,从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的深刻内涵出发,分析当代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现状,深入剖析当代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缺失的根源,构建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人文素养的教育作用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对丰富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高校基层党组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在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高校能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做好育人成才工作的坚强保证,要站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建设的高度认识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培养学生党员优良人文素养为使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本文特别针对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进行研究,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当代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引导之中,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予以指导和帮助。

一、当代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现状

本文以编制并发放“高校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研究,调查样本来自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共计1980人,其中,中共党员、预备党员400人,共青团员、群众1580人。基于不同类型样本数量不同,调查问卷各题目选项被选频率在不同类型样本间进行比较,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齐次方差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中共党员、预备党员,共青团员、群众与样本总体三种类型样本之间选项频率的显著性指标为0.894,大于显著性指标0.05,即表示三种类型样本之间选项频率差异性较小。为使数据分析更为精确,我们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检验结果进行观察,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据统计,中共党员、预备党员的样本标准差与其他两种类型样本标准差相比数值最小,且小于总体标准差。说明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问卷题目各选项被选择频率相对更加接近,他们对问卷题目各选项之间界限的认识不够清晰,对人文素养的真正内涵了解不够准确,其所表现出的人文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研究更具紧迫性。通过深入剖析,我国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漠视传统文化,民族归属感淡化

部分高校学生党员的传统文化素养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令人担忧。部分学生党员存在民族意识不强问题,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缺乏应有的了解,对饱含民族感情、民族气韵的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优秀传统文化被漠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减退,民族归属感淡化等问题凸显。

(二)公德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失

丧德、失信行为标志着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基本价值尺度的严重倾斜甚至颠倒。据问卷调查显示,许多高校学生党员社会政治意识模糊,党员角色定位不明确,未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缺失。有些学生党员消极思想严重,做事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社会、民族和国家作贡献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紊乱。

(三)理想信念迷惘,人生追求庸俗化

部分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动摇,缺乏进取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這些学生党员意志品质薄弱,人生目标短浅,心态浮躁,贪图享乐,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打击,忍耐力、持久力不足,缺乏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对一些庸俗、低级的事物趋之若鹜。在学习压力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双重重担下,他们不愿深入研究自己所学专业,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发展领域,不再追求高尚品德,更无暇顾及自身的人文素养全面发展。

(四)人文底蕴薄弱,人文精神缺失

高校学生党员缺乏人文基础常识,知识系统结构不合理,人文知识呈碎片化积累状态。高校学生注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人文素养教育所提倡的人文底蕴内涵和认识感悟不足,直接反映在对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避退,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的匮乏,诚实守信、文明礼仪等道义的丢弃,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缺乏,拈轻怕重、好逸恶劳,价值观念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现象时有发生。

二、当代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缺失的根源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面临新挑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综合考虑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因素,深入挖掘学生党员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积极探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

(一)社会环境的干扰: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增强

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科技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对人性产生束缚。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特点使人们更加重视个人利益,追逐个人权益和名利,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日益渗透并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二)组织教育的忽视: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

培养专业文化知识型、实践技能型人才以契合社会和市场的迫切需要,工具理性被无限推崇,价值理性作用边缘化,导致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教育失衡,人文精神没落。据问卷调查显示,应试教育以分数束缚学生的个性,科技教育基本取代人文教育,现代文化教育基本取代传统文化教育,单一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人格整体教育。伴随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高等教育远未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三)家庭教育的错位:望子成龙心切

家庭是个体性格形成的摇篮,父母是道德主体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通过个别访谈,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学生身上寄予过高的期望,他们将焦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前途上,忽略最为基本的道德教育与感恩教育,造成学生将掌握的专业技能作为自身发展规划的生存之本。如此揠苗助长必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成为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的绊脚石。家庭教育的错位造成人文素养先天不足,使其在之后长期的积淀中缺少发展的力量。

(四)自身意识的欠缺: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同步

高校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以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的心理年龄尚不成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党内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对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造成了巨大冲击。

三、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多位一体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伴随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学生党员的人文素养教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挖掘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新路径,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党员教育始终,对提高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个性化教育和体验式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学生党员有效发挥思想引领功能。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党员经常遇到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作为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理论联系实际,深化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柔性的非强制的说服教育手段,把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生活化。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积极主动引导公众舆论。通过基层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舆论宣传途径,特别是互联网途径,大力弘扬和谐社会的主旋律。高校学生党员要主动把理论层面上的人文精神投入到人文素养的实践应用之中,发挥道德的示范作用,在實践中加深理解、提炼升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党员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精神资源。

(二)积极推进高校人文课程的整体内化改革

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人文课堂是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之一。对专业课和人文素养教育进行整合,一方面,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的必要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寻求人文素养的切入点,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和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对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的追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21世纪各门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与融合,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在人文课程的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学生党员的人文素养,增强人文认知,使得高校学生党员在人文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人文素养的濡染,提高辨别是非、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尊重人格、宽容包涵的人文理念。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当从学生党员的生活背景和思想基础出发,以学生长远的、终身的发展为基石,注重推进与现代教育理念相一致的、以育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整体内化改革,专注于对学生人格的养成、灵魂的熏染,生命的潜能才能真正被发掘出来。

(三)高度重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传承与教育传统文化上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珍贵的思想资源。传统文化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蕴含着文化、技术等领域的知识,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宝贵资源,对人的思维结构、意识形态以及实践动态具有深远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教育路线及人才培养战略在高校的具体贯彻执行者、高校学生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最为基层的组织单位,应当发挥好发展人、提高人、完善人的重要建设目标,教育引导学生党员感受、理解、热爱并主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力图通过党性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来提高学生党员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明晰应当承担的责任,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发挥党组织和同学间的桥梁作用,用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党员人文修养的不断提高。

(四)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党员对人文精神传播的主导作用

高校教师党员作为教育教学事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不仅担负着教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职责,还担负着社会人文精神传承和向导的重任。高校教师党员的人格魅力、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党员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极强的引导和感召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对学生党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党员不仅要有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精湛的教学艺术,还需要以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宽广的胸怀、良好的性格感召学生党员的灵魂世界,关注与学生党员进行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高校教师党员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人文底蕴,持续向人文素养教育的先进方法与成就汲取经验,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化、个性化,激励学生党员将人文素养融会贯通于科学素养之中,培养学生党员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强化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实际价值。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人文素养教育在高校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需要长期发展、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有赖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支撑,也需要文化软实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在工作中发挥积极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个人素质,努力构建高校学生党员人文素养教育长效机制,为不断开创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工作新局面进行有益尝试,引导学生党员在掌握人文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教育活动的参与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在领悟和参悟的过程中积淀丰富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健康向上的内在品格,这正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人文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曾宪.当今中国的大学生与大学人文教育[J].中国社会导刊,2015(31).

[2]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3]武惠营.论高校辅导员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4]师妍.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心理及行为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05).

[5]付建伟.传承“红色精神”加强党性修养[J].和谐社会,2016(06).

基金资助项目:高校基层党组织人文素养教育实证研究——基于天津市高校学生党员群体视角(天津科技大学2016年度基层党建创新立项);产教融合育人体制机制研究——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实践(重点课题,课题编号:HE1018)

第一作者简介:赵娓,女,天津科技大学教师(专职组织员,正科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党建。

第二作者简介:贺琦,女,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基层党组织高校学生党员
从管理到服务:高校基层党组织职能实现路径的嬗变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微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路径探析
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实效探究及思考
高校学生党员党性及其影响力的研究
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及管理策略研究
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研究
完善教育和培训效果的评价方式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训效果
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困境及化解
信息化推进高校大学生党员量化绩效考核评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