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评价研究进展
2017-05-30范昕俏
范昕俏
摘 要: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体系中的关键部分。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对其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关于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研究已有多年,主要包括概念界定、吸引力对比研究等。本文详细梳理了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影响因素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7(b)-070-02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体系三要素之一,其概念最早是在1972年由Gunn提出的。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和解释很多,如2004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提出的定义,它强调了旅游目的地的物理空间,并且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将旅游目的地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行了整合,是目前为止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界定中视角较为全面的。Leiper(1990)则从社会学框架角度出发,对旅游吸引力进行的理解:人类的需求和吸引人的地方的存在,都是由相关的信息推介形成的,它使潜在旅游需求变为真正的旅游行为,才是有“吸引力”的系统。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探讨了旅游地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并提出了研究方向,以期对今后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1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影响因素研究
哪些因素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已有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1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目的地中占核心地位。牛亚菲(1996)通过构建旅游总需求模式,认为对某一个旅游地来讲,旅游资源越是集聚程度高、特点鲜明,旅游吸引力就越大。英国学者Kerry和Jackie(2005)认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是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张文彬(2005)在前人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讨论了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影響因素,计算出目的地旅游资源的质量和规模在吸引力体系占了72 %的权重。此外,气候条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Loomis和Crespi(1999)发现气候对滑雪旅游目的地、海滨休闲目的地、水库垂钓等活动目的地的游客量和活动天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2 旅游设施
旅游设施是旅游目的地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时依托的设备设施,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和当地旅游接待能力的表现,也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效果。Hughes(1989)和Middleton(1989)都认为目的地的基础设施是目的地的基本元素之一,它使得旅游者在某一目的地停留并参与其中的旅游活动。Milman 和Pizam(1995)通过对英国750位居民的调查,分析了人们对某一目的地的酒店、购物条件等旅游设施的熟悉程度(familiarity)会对该目的地形象和人们的访问兴趣产生影响。宋国琴(2006)以浙江海岛为例,通过因子分析法,将其中的住宿条件、餐饮条件、娱乐设施、购物环境等指标综合组成“海岛旅游设施”一大因子。
1.3 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是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旅游目的地与依托地的社会、经济、自然、人文等外部条件总和。Peterson(2004)对会议旅游城市进行了研究,指出治安情况是影响城市中心区吸引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车裕斌(2003)讨论了以目的地为中心的旅游系统吸引力影响因子,认为旅游目的地政策和旅游客源地的政策与法规,都会对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产生影响。杨玲等(2004)认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会从多个方面影响整个旅游地的旅游设施规模与质量,甚至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营销的力度,并影响旅游地的吸引力。李云会(2011)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得出以PGD(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和CGR(城市绿化率)为代表的城市环境质量越优越,城市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大。
1.4 差异性
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基于求新求异的心理,旅游者总是对那些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感兴趣。Hu 和Ritchie(1993)通过对加拿大西部400名受访者的调查,发现独一性(uniqueness)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属性之一。张薇(2009)从旅游产品原真性的视角出发,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殷墟旅游地的可持续吸引力进行了分析,认为遗产的原真性代表了遗产资源类型和内涵之间的异质性和独特性,遗产资源有不可替代性,这对旅游地的吸引力会产生较大影响作用。
1.5 可及性
旅游者在关注旅游目的地地理距离、心理距离的同时,也关注旅游目的地交通状况、通讯条件等方面的便捷程度。Meddleton(1989)提出了“可及性”(accessibility)概念,他在局部范围内分析评价了潜在的旅游行为,发现交通、信息交流以及整体范围的可及性,是影响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因素。Li和Raymond Lap Bong Lo(2004)以香港19个遗产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13个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指标,其中包含了遗产特色的达到途径、文化遗产景点与人口聚集中心间的距离。唐兵等(2010)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旅游目的地可及性在目的地吸引力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为0.3092,对旅游者的选择影响很大,说明可及性对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评价研究
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学者们构建了相应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评价体系,以科学地展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综合表现。
2.1 评价指标
目前学者们采用较广泛的是建立“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瓦尔(1977)对土耳其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进行了对比分析,在进行自然风景旅游目的地综合性评价时制定了该体系,包含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区域条件两大方面,其中涉及了气候、文化等17个具体指标。保继刚、楚义方(1984)结合我国国情,对该模型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区域特征”这一大指标,加入了民族风情、景点集中程度、容纳量等因子,删除了原模型中的建筑、宗教、展览等因子,并对大陆观赏型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评估。
Meinung(1989)将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评价因子分为三大类:固定不变的稳定因子(景观、气候等)、部分可变的动态因子(旅游供给、管理和政治因素等)、不稳定的瞬时决策因子(区域营销、组织活动等),这些决定因子不僅适用于旅游区,也可用于国家甚至是七大洲旅游目的地。Deng等(2002)在对澳大利亚进行研究时,对维多利亚的国家公园进行了评价因子的梳理,重点考虑了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可及性、本地社区及周边景点等五大因素。车裕斌(2005)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引力模型和区域旅游系统吸引预测模型,讨论了资源、产品、企业和景区等对旅游政策环境系统的影响,并对湖北东南部旅游吸引系统的强度和消费者来源进行了预测。
2.2 评价方法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评价技术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定性方法,大多以旅游资源市场价值评价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卢云婷(1988)提出的“三三六”方案。
随着研究的深入,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评价开始向定量方法转变。在这过程中首先引入了两大基本数学模型—— “引力模型”和“菲什拜因-罗森博格模型”。Crampon(1966)首次将牛顿的“引力模型”应用于旅游研究以及旅游流量的研究中,通过对旅游需求的预测来反应吸引力的大小。M.Rosenberg(1956)和M.Fishbein(1963)建立了“消费者决策模型”,包含了吸引力量测模型与态度量测模型,该模型成为了至今仍普遍使用的“旅游地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至今,国内外学者纷纷探索新的评价方法,主要使用的定量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表1),推进了该领域的深入开展。
3 展望
目前,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因素、吸引力评价和吸引力的对比分析上;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为主,大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且引入结构方程模型、模糊数学等方法,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的方法体系。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至今学术界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概念界定不一,解决这一问题,应先从“旅游目的地”入手,对研究主体先进行界定,同时区分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景区吸引力等与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评价指标选取缺乏合理性有待提高。未来该领域的深入研究,需在评价指标设置时引入更多定量方法,以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Leiper N.Tourism System[M].New Zealand: Auckland,1990.
[2] Gunn C A. Vacationscape-Designing Tourist Region[M]. Austin, TX: 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Texas,1972.
[3] 牛亚菲.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学报,1996, 5(1).
[4] 陆林,宣国富,章锦河,等.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J].地理学报, 200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