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现状和职场归因

2017-05-30张香来

职教通讯 2017年29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倦怠

摘 要:通过对多所职业学校近270位中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可以看出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从归因的角度来看,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教师管理等职场因素才是造成“职业倦怠心理”的主要外因。中青年教师具有充沛的精力、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积极采取行动,消除或减轻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是爱护教师的需要,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职业学校要特别重视通过优化教师管理来改善“职场小环境”,积极干预和减轻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

关键词: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职场归因;职业学校

基金项目:淮安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中职学校通过教师管理干预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研究”(项目编号:Hazy16005)

作者简介:张香来,男,盱眙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9-0054-04

一、关于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调查

2017年5月至7月,课题组开展了“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35周岁以上的中青年教师。问卷调查包括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纸质问卷以盱眙中专的中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九十余份。网络问卷分为“文档式”和“问卷星式”,以兄弟院校的中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一百余份。走訪调查以盱眙中专为基础,也包括利用会议、培训以及多个微信群、QQ群与兄弟院校的中青年教师进行的坦诚交流。校内走访20余人,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30余人,合计60余人。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项调查都追求广度与信度,力求被调查对象的“全覆盖”和具有“代表性”。然而,此次抽样调查存在明显不足。从问卷调查的角度来看,存在“四多”现象:(1)盱眙中专的教师偏多,占比超过40%;(2)文化课教师居多,占比超过60%;(3)女性教师居多,占比超过60%;(4)相对活跃的骨干教师居多,占比超过60%。前两项,与课题主持人所在学校、任教专业有关;后两项,与受调查人的活跃度有关。相对而言,女性教师和业务骨干更乐意接受问卷调查,而他们的“职业倦怠”程度低于均值。从走访调查的角度来看,60余人的访问量整体偏少,部分教师还有所遮掩。

尽管如此,此次调查依然具有说服力。正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抽样调查的局限,就可以对调查结果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二、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现状

课题组通过对200余份问卷调查、60余份走访调查,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一)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性

综合270份调查,得到以下结果(见表1)。

调查表明,超过七成的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存在不同程度“职业倦怠”。考虑到接受此项调查的对象以女性教师、骨干教师居多,实际状况可能更加严重。从具体表现来看,职业学校的中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较低,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热情较低,对学校管理层评价不高,对教师管理普遍不满。多数教师认为,学校的活动形式主义,工作繁琐,让人厌倦;多数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认为教师管理不够科学;很多教师明知道工作态度有问题,又感觉没有发展空间,因而,得过且过。

(二)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差异性

调查表明,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纺锤型分布”和“个性化特色”两个方面。

1.“纺锤型分布”。指的是在全体调查对象中完全没有“职业倦怠心理”的人和完全陷于“职业倦怠心理”的人占比较少,而具有一定程度“职业倦怠心理”的人占比较高。完全没有“职业倦怠心理”的人,也就是心理健康的人,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完全陷于“职业倦怠心理”的人,也就是存在心理疾病的人,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具有一定程度“职业倦怠心理”的人,也就是心理“亚健康”的人,超过了半数。

2.“个性化特色”。是指每个人的“职业倦怠心理”的归因有差异,每个人的“职业倦怠心理”的具体表现有差异。从归因方面来看,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而专业、职称、教师管理等职场因素才是造成“职业倦怠心理”的主要外因。具体来看,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职业倦怠”更普遍,年长的教师比年轻教师“职业倦怠”更普遍,文化课教师比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更普遍,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比初级职称的教师“职业倦怠”更普遍,管理不规范的学校比管理规范的学校“职业倦怠”更普遍。

因个人际遇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不同,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表现出来的“职业倦怠”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有些人对现状有所不满,想改变又力不从心;有些人对现实悲观失望,于是乎随波逐流;有些人对遭遇愤愤不平,用否定的甚至敌对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三、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职场归因

关于“职业倦怠心理”的归因,人们从不同角度做了深入研究。总的来说,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1)内因,是指当事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者说是心理素养。这首先和当事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和他怎样看待社会、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看待自己有关。如果总是片面地看待社会,只看到社会阴暗面,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如果只知道从俗从众,一味地随波逐流,就会迷失自我;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自我,一心争名夺利,就会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除此而外,当事人是否具有豁达开朗、勇敢坚强、理性包容等心理素质也很重要。(2)外因,包括当事人所在的社会大环境和社交小环境。社会大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特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交小环境是指与个人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包括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等。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等名士远离官场是社会大环境使然,而“饮酒服药”就和社交小环境有关。

当代中国的社会大环境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持续不断,社会进步的同时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的问题,民主与法制不断推进的同时,出现了信仰迷失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拜金主义、权力至上等庸俗观念并存。如果不能正确看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能客观看待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就会对社会、人生持错误的判断,就会导致“职业倦怠”。可以说,“职业倦怠”问题不会因為社会进步而自动消失。即便当代中国的社会大环境不断向好,“职业倦怠”问题依然会长期存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每个人都有多重社会角色,通过各种社会活动与他人产生联系。当今社会,交通发达,通讯便捷,网络畅通,人们的社交小环境变得十分活跃。一个人,可以从亲友圈、朋友圈、同事圈里获得精神动力,也会感受到精神压力。通常情况下,身边的人、亲近的人更容易影响到个人情绪。红军能够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除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信仰外,还有一支坚强团结的队伍。反之,如果一个人从社交小环境里得到的是负面的暗示和巨大的压力,就可能选择妥协、逃避或对抗。如果是职场中人,就会陷入“职业倦怠”。

人到中年,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家庭生活方面,上有老、下有小,重担在肩;职业发展方面,遭遇了职称激励与荣誉激励断档期、职位竞争与梦想追求衰退期、职业认同与自我评价转变期。相对而言,职业学校的中青年教师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一方面,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人”的工作,要把那些被普通院校“遗弃”的学生培养成合乎社会要求的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教师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这时候,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和积极干预,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对于“职业倦怠心理”的归因,既要考虑其复杂性,又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在当今中国社会大环境不断向好、社交小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从职场归因的角度去解释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

此次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更多关注了职业学校的自身问题。综合270余份调查,得到了以下的统计结果(见表2)。

调查表明,多数教师入职时都是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多数教师家庭幸福,与朋友、同事、学生相处融洽。经济收入方面,近年来,也大有改观,只是在后来一次次的“打击”之下才变得消极悲观,这一次次的“打击”,较少源自亲友圈、朋友圈、同事圈,主要来自职业学校有待改进的教师管理。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干群关系紧张对立

和普通院校相比,职业学校有其特殊性。没有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虽说有对口单招,但影响力有限),没有县域范围内的激烈竞争,没有同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管。无论怎样,职业学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亮点”,遇到问题还可以拿“生源质量差”说事。正因为如此,不少职业学校缺乏危机意识。学校主要领导常常是上级委派,对职业教育知之甚少;干部选拔常常是任人唯亲,主要依靠人脉关系;干部之间常常是拉帮结派,争权夺利;干群之间常常是泾渭分明,甚至紧张对立。如果有上级表彰,大小领导就“近水楼台先得月”。走进职业学校的会场,就会看到一线教师远离前排座位,与领导保持距离。领导常常是高高在上,要么自我标榜,要么呵斥教师。

(二)缺乏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没有了中考高考的天平,职业学校往往聚焦于各类竞赛和创建。以江苏省的“三赛一课”为例,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主要面向专业课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主要面向长相俊美、普通话好、信息化技术高的青年女教师。虽说这些竞赛引领了职业教育的潮流,但把过多的资源用于包装“明星”,难免会冷落占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如果是文化课教师,而且人到中年,非但不会成为“明星”,还可能成为讥讽打压的对象。又如,在绩效工资方面,领导干部和普通教师常常是两个标准,然后,在内部“打和牌”。再如,职称评聘,如果学校和所在县区有初审权,那么评审标准就会遭到质疑。在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为了晋升职称还会积极努力,而中青年教师一旦晋升了中级或副高职称,就会对更高一级职称望而却步。虽然国家面向职业学校设立了“正高级”职称,但是对论文论著、课题研究、表彰奖励等都有较高要求,而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要得到这些“稀缺资源”只是非分之想。实际上,晋升了中级或副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得到表彰奖励的机会更少,基本断绝了职务晋升和职称晋升的念头。

(三)缺少对一线教师的人文关怀,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广大教师的健康成长。然而,职业学校对一线教师的人文关怀较少,很少站在教师的立场考虑问题。

1.政出多门。职业学校参与了较多的竞赛、评比和创建。由于缺乏统一部署和周密安排,各部门的活动安排层出不穷。这些活动安排,有的难以操作,有的相互冲突,致使一线教师疲于奔命且动辄得咎。

2.形式主义。由于设置了较多的职能部门,每个部门又要显示存在感。一个部门一周下达几项任务,十多个部门一周就会下达数十项任务。任务太多,难以保证质量和持续性,多数活动就成了走过场。

3.缺少关爱和帮扶。由于干群关系较为紧张,再加上基层党组织、工会、妇联活动不正常,职业学校较少关心一线教师的实际困难。即便是学校布置的工作,也很少主动帮扶。取得了成绩,就是领导英明;遇到了挫败,就是教师责任。

4.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显示,大多数一线教师没有清晰的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师管理方面,多数职业学校主要立足于“管理”,而不是“建设”。由于前面提到的用人机制的问题,很多教师无法发挥专长,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压。

于是,很多教师放弃了曾经的梦想,逃避缺乏公正性的职业竞争;一些人奉行中庸哲学,被动应付上级的工作安排;一些人臣服于权力与权威,甘愿做“沉默的大多数”。

四、结语和反思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中青年教师具有充沛的精力、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积极采取行动,消除或减轻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是爱护教师的需要,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

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有助于减轻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加强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制订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减轻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与此同时,职业学校也要主动作为,通过优化教师管理来改善“职场小环境”,积极干预和减轻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1).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职业倦怠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档案管理在职业学校评估中的作用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